这一代青年人究竟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日本这个国家,看待日本这个民族呢?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特殊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对日本有着比较复杂的心理。
我们是边看《小兵张嘎》和《地道战》,边哼着《铁臂阿童木》的主题歌长大的。我们在模仿着电影中日本鬼子的怂样时,山口百惠和高仓建也正在塑造我们心中对男性女性最初的审美。学校包场去电影院看《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自己却还正收集着《圣斗士星矢》的贴画。第一次听到“靖国神社”这四个字的时候,《东京爱情故事》也正陪着我们度过最艰苦的一段学生生活……
今天,从物质到文化,来自日本的点点滴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但打开邮箱,却能看见号召大家抵制日货的邮件。开车的时候一抬头还能看到前车的后屁股上赫然写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但我们的生活中,竟然就存在着无法或缺的日货。请花点时间回答一下如下这个问题:
下面的中文词语中哪一个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美学美术抽象逻辑证券储蓄创作刺激代表动力对照发明法人概念规则
反对会谈机关细胞系统印象原则参观劳动目的
卫生综合克服马铃薯
答案:统统都是,全部来自日语。
没想到吧,其实,来自日语的中文还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就连我们常说的“总理”这两个字都来自日语。虽然日语的文字源于中文,但上面这些词语可都是日本人的创作。
比如,“经济”在古汉语里的意思是“经世济民”,和现代汉语里的“经济”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日语对英文“ey”的翻译。“社会”在古汉语中是“###结社”的意思,日本人拿它来翻译英文“society”。“劳动”在中文里的古义是“劳驾”的意思,日语拿它来译英文“labor”。“知识”在古汉语里指的是“相知相识的人”,日语拿它来译英文“knowledge”。而我们又统统把它们变成了现代中文中的常用语。
试问想抵制日货的朋友,这些日货词语你也抵制得了吗?中国近代的孙中山、鲁迅、陈独秀、李大钊们无一不是在日本学习生活,把更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带回当时落后的中国。这些人的思想,你也能抵制得了吗?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还想说:今天你看的所有中国电视节目,全部都是用日本的摄像机、编辑机制作播出的。那么,所有的中国电视节目,你也能抵制得了吗?
中国的确当过一次日本的老师,而日本却两次走在我们的前面。自隋唐,中日始有往来,中国比日本更早进入文明社会,遣唐使们虚心来到中国取经(中国的电影人们不妨也拍拍遣唐使的题材,说说中日的友好渊源)。然而,在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强大。甲午战争,日本不但战胜了中国,之后更是摆脱了西方对日本的控制,远远地走在了中国前面。
迅速崛起的日本给当时的整个东方世界带来了希望,成为亚洲国家摆脱西方控制,独立崛起的样板。当时的交通不便,中国人向西方直接学习难上加难,向日本学习成为唯一选择。李大钊、陈独秀、孙中山这样的中国政治和知识精英们,纷纷东渡日本,学习探索中国自强的道路,有的甚至把日本作为自己的基地。
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的,也是日本必须永远铭记在心的。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篡改这段历史,颠倒是非黑白。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又一次崛起。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日本又一次成为我们市场经济的老师。只是进入九十年代,日本的一些政客们的可耻行径才让我们似乎远离了日本。
从中日建交开始,日本的首脑就有过一次次的道歉和谢罪。只是到了小泉这几代领导人才出现了伤害中国人情感的劣迹。我们不能为了几个心怀叵测的日本政治野心家,几股落后可悲的日本政治势力,而忘记中日友好的千秋大计,忘记了从周恩来、田中角荣时代开始的,几代中日领导人苦心经营的中日友谊。中日两国间那段痛苦的历史,也只是中日交流两千年里的一段阴影,而绝不是全部。中日交流的未来,会更长。2008年5月,###主席在日本与时任日本首相的福田康夫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友好关系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为此欢欣鼓舞。
我们不能只念叨着中文是日语的祖宗,恨不得连日本人都是当年秦始皇那找不到长生不老药的三千童男童女的后代,而忘记或甚至根本不承认日本对中国的贡献。承认别人的长处,并不意味着妄自菲薄,相反,这是自信的表现。
对一个人尚且要多看优点,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应如此,不能以偏概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北京签名售书,竟然还有人打着反日的旗号抗议。这是中国人的尴尬,这样的做法,毁的是中国人自己的形象。但愿我们这一代,在声讨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可耻行径之后,也不会忘记回家去听听小泽征尔的音乐;在痛斥东京市长石原生太郎的反华言论之后,也还会去翻翻村上春树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