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世界学者计划”涉及的都是最前沿的系列性全球化议题,如大战略、城市建设、全球艾滋病的控制、能源和环保、司法改革、wto贸易等。耶鲁几乎各门重要学科的殿堂级教授们都亲自来给我们授课,其中包括着名的《大国的兴衰》(therifallofthegrepowers)的作者--保罗肯尼迪(paulkennedy)。所有课程都是以讨论会的方式进行,教授做一个简短陈述,然后大家各抒己见,因为学者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也迥然不同,所以常常会激烈地争论起来,在争论中碰撞观点,互相学习。我和同学常常在课上或是演讲的时候激烈辩论,但生活中却很和睦友好。在某些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并不会妨碍我们成为相互尊重的朋友。
培养世界级的先锋人物,不是空喊口号那样简单,而是落实在课程全方位的设计中。比如,每周都会有一位世界级的政界或商界人物与我们坐谈并共进晚餐。耶鲁还为我们安排了许多实地考察,比如到华盛顿访问美国最高法院并与###官座谈,拜访国会议员,到纽约参加ceo论坛,等等。
在去耶鲁之前,我是从很局限的角度看中国和世界的;而耶鲁的经历使我能够站在“世界人”的角度,更清楚地认识到应该怎样去向世界介绍中国,以及怎么帮助中国。
耶鲁大学与中国和中国学生有着不解之缘。在世界学者专用的楼里,一层的书房中摆放着一个中国青年人的铜像。他就是耶鲁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容闳。容闳于1854年毕业于耶鲁,他在耶鲁期间,不仅参加校合唱团、打橄榄球,还是着名的耶鲁划艇队的成员,并夺得全校英文文学大奖。2006年4月###主席访美期间,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还专门讲了容闳在耶鲁的故事。后来容闳在学成回国后又先后组织中国青少年学生赴美求学,其中包括詹天佑等20多位学生在耶鲁学习。
我每天经过容闳的头像,一种特殊的亲切与自豪,油然而生。
直到今天,中国留学生在耶鲁大学国际研究生学生中的比重都相当可观,难怪耶鲁校长莱文会说:“没有中国学生,耶鲁将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