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闲谈中,一个朋友感叹说:“工作也不算短了,应该是很成熟了,但却越长大越看不到人生的意义了,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决定了自己的‘人生角色’,在这些身不由己中,‘自己’反倒迷失了。”听了这话不久,刚巧又听到电影《候鸟》中身在异国的女主角的一番牢骚:“从小努力学习是为了光宗耀祖,长大后生儿育女是为了传宗接代,就连在这里打场棒球也是为国争光!”这些,又使我想起,也曾有学生诉苦:“上学的年级越高,对前途和未来反倒越来越迷茫了,非常苦闷。”而在我的学生时代,也曾与同学们讨论过这样的话题,记得后来是一个同学语惊四座:“人终究是要死的,但活着就得按照世俗的方式按部就班地学习、工作、成家、立业,想保持‘真我’的独立很难。与其经历很多的苦恼、烦闷、痛苦、矛盾之后死去,真不如只活二十几岁,保持青春、纯真与美好。”虽然我们大家,――包括得出这个结论的人,都没有厌世倾向,并且至今都还积极地活着,但这番话却在当时得到了沉默的赞同,于是这样的话题没有再继续。
“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人生的价值何在?”“我为什么活着?”……这些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我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曾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有意或无心地思考过、反问过自己吧。而我,在无意的阅读中,现在竟然对此有了种“醍醐灌顶”般的感觉。这种感受,得益于三个来源。
其一,作家毕淑敏在安徽大学演讲时,开口一句“活着是没有意义的”,台下一片哗然;继而她话锋一转:“但你要为你的人生规定一个意义!”顿时掌声雷动。毕淑敏接着说:“也许人生本没有意义,只是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到来变得更加美好一点,这就是我的意义所在。就象在西藏阿里,因为我这双卫生员的手,一批可爱的生命得以继续存在,这就是我为我的人生规定的一个意义。”读记叙该演讲的文章至此,我不觉眼前一亮。
其二,中山大学副校长、副书记李萍在该校2004年新教工岗前学习交流会上的总结发言稿中,又强调了“人生本来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实际上是人赋予它的”的观点。而她的阐释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李萍在该稿中说,有学者认为人生有四大类十六种价值:第一类是与生俱有的价值:年龄、健康、外貌、聪明;第二类是随着成长而培育的:家庭、学校、专长、职业;第三类是进入社会后奋斗的成果:财富、名声、地位、权利;第四类是较长期的需要:朋友、志趣、社团和信仰。而在这十六种价值中,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信仰。李萍指出:“过去我们讲信仰会赋予两个涵义,一个是宗教信仰,还有一个是社会信仰,即共产主义理想。其实我们对信仰做一个普通的解释,信仰就是人对自己人生价值意义的终极关怀。”
李萍所说的“信仰”,不是人生的具体目标,一如那个把登上世界最高峰作为自己人生目标的英国人,28岁爬完所有登山运动员认为应该爬的高峰后,因为没有人生目标就自杀了;也不是把人生目标定位为考上某大学,获取某学历,而在达到目的后便迷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她所说的“信仰”,更根本的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这个“终极关怀”,就是对意义的赋予。意义本身并不意味着做完一件事就不再存在其他有意义的事,这是人生的终极关怀,也就是人生的信仰。
在物欲极大膨胀的现代社会,“信仰”问题尤其值得人们思索。现代社会有许多诱惑,也很容易令人在越来越多的选择中浮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自己的苦恼,它们来源于人生的诸多方面,而且每个人的问题可能都不一样。如何超越自己,就需要有一个人生的信念。比如著名畜牧学专家、我校已故许振英教授,曾放弃北大、清华教师的位子,毅然选择到刚刚解放不久、条件艰苦的东北来任教;“文革”中他受到不公正待遇,在无法正常进行教学、科研的情况下,他“居逆思顺”,仍坚持趴在水缸上写作治学、跑三江平原的几个养猪场搞新品种选育的科研。而能让他放弃名利、无畏苦难的,便是改变我国畜牧业落后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拳拳爱国心、切切报国行”这一“信仰”的支撑。
至于第三个来源,则是历代贤哲们修身、养德等思想的启迪。儒家用“入世”思想来修身养德,把“德”的修养分为“公德”和“私德”,“公德”指“齐家、治国、平天下”,“私德”则仅指个人的“修身”、“明德”,于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便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赋予人生的意义;道家以“出世”的超然态度“法自然”,他们的人生意义体现在追求“大道”、“仙道”的“修己”或者“无为而治”、“以身为天下”的“治人”中;佛弟子的人生追求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乘佛教”普渡众生脱离苦海成就佛果的人生追求,另一种是“小乘佛教”求得自我解脱、修炼成佛的人生追求;而马克思主义思想诞生后,则为共产党人指明了“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使“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成为共产主义者毕生的追求。综观这些“个人理想”、“政治理想”或者“社会理想”,抛开各种成见客观去看,我以为,“共产主义理想”是现实中最美好的社会形式,也是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
对这三个“来源”的阅读和探究,使我对人生意义有了一个理性加感性的认识。人活着,是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生存的意义,你赋予人生有意义,你就选择了有意义的人生;你赋予人生没有意义,你就选择了没有意义的人生。赋予人生何种意义,取决于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了高尚的人生意义,人就会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如同爱因斯坦在《我的人生观》中的表述那样,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统一起来;而选择了所谓“现实”利益的人生意义,则会终生纠缠在“小我”的得失、悲欢中不能自拔。
然而,也并不是所有选择了高尚人生意义的人生都波澜壮阔、气势恢弘,它也可以如潺潺溪流般绵绵涓涓、平淡从容,还可以如澹澹湖水般水波不兴、宁静平和,这不仅由于个人选择的不同,还因为影响人生走向的因素太多。可是人的潜力又是不可估量的,关键是主观上个人想不想做和以何种态度去做,而给人生一个意义,一个高尚的意义,并一直为实现这个意义而努力践行,则无论“时位移人”还是“顺境逆旅”,相信人都会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来,使任何问题都不成其为“问题”,仍然风雨无阻、执着前行。这样,不仅会向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迈进,更会在这追索过程中丰富自我,“自成其天德,完满其自性”,方不致为虚度人生而懊悔。
在反复的阅读和体味后,想到那些迷惘、苦闷中的青年朋友们,不由真诚地忠告一句:请给你的人生一个意义!
表妹上大四,马上就大学毕业了,上次电话中,她说她有一个问题困扰她很久,导致她经常半夜无法入睡,我问是什么事,她说一睡觉她总想:“马上就毕业了,毕业了就去找一份工作,打工挣钱供弟弟妹妹读书,供完弟弟妹妹读书后又得结婚,结婚后生小孩,这样日复一日的循环在工作、家庭中,难道我的一生就这样过?”这个问题困扰她好长一段时间得不到解答,因此而常失眠。
我听后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表妹至爱的妈妈,也是我至爱的姑姑2004年年初去世了,所以表妹感觉到生命的无常,感觉到大部份人追求所谓的物质和精神幸福,随着生命的消逝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这也是姑姑去世后常困扰我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说到人生意义的问题,还要先说一个问题,人和动物到底有何区别?
在初中时就学过,是否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但随着对生物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有些动物也能制造工具,如黑猩猩能制造和使用石器,乌鸦能制作钩子钩取食物(牛津大学教授的研究)。
如果说人类发展出“社会”这种组织形式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差别,但实际上在很多动物种群中也存在“原始社会”的组织架构(如猴群、狮群、蚁群就有很初级的行为规范、组织结构),虽然很初级,但人类复杂的“社会”体系正是从此逐步发展而来。
如果说人类有“思想”,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差别,这种观点也站不住脚,现代科学已逐步发现,很多动物、植物都有思想,比如当人面对一条饿狼时,狼也在琢磨人的心理,也懂点原始的心理学,也在观察天时地利,也在和人进行着智慧的较量。
刚出生的婴儿和刚出生的猩猩是一样的,智商并不比猩猩高,也都没有思想。但在社会中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记忆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智能是后天输入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受社会教育,而是与动物一起生存野外,那他与猩猩没什么区别,如“狼孩”之类的案例是很多的,把一个人从小丢到野外和动物一起生活,几十年后他的智商和动物相差无己。
人类的智能实际上是所有地球人类经过十几万年的生存实践逐渐积累起来的,当人类发明出文字,就使这种智能积累加速,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知识的传承与动物一样是通过声音与肢体语言完成的,所以学习、教育对人类的智能进化是极其重要的。目前,我们大脑中的智能是无数前人智能的集成。
如果把一只大猩猩从小就放置于人类社会的家庭中,和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接受教育,我想大猩猩或许也能读个初中、高中什么的学历。四川峨媚山的猴子,见的人多了,学会了对游客拦路打劫,把打劫得来的钱去商店买东西吃,而且还认得钱的面额是多少,商店老板一般还不能欺骗他们。
直立行走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这种说法也难以站住脚,我们还处于婴儿时期时,通常只知道爬,是在父母的训练和鼓励下,才学会了直立行走。因此,如果对婴儿时的猴子和大猩猩进行训练,不让它们生活在森林中,它们应该也能学会直立行走。
既然制造工具、拥有思想、社会组织、直立行走都不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那么,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到底在哪里?我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拥有探索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的渴望和智能。这是人作为“智慧生物”唯一值得自豪的,如果人失去了这种探寻人生意义的价值,那人与动物则没有根本的区别,活了一辈子,也可能只是像动物一样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欲望,比一般动物稍聪明点的高级动物而已。所谓“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朝闻道,夕死可矣!”正是此理。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终极意义何在?
这个问题衍生出来的问题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生命渊源于何处?人只是一架思维机器还是具有所谓的灵魂?人一死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生命是不是像流星那样一闪而过?父母为什么生下我而不是别人?什么是命运?命运到底是天注定还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而发生改变?如果命运可以自主改变,那有什么可以证明?世间有因果报应吗?如果有因果报应,为什么好人却没好报,恶人却享受荣华富贵?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有莫明其妙的想法?……
人在很多时候会去思考这些问题,特别是在人生中碰到重大挫折的时候,比如事业陷入绝境、失恋、高考失利、婚姻失败、重大疾病、失业甚至是“穿越”等等,而最让人会去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往往是至亲至爱的去世,因为亲人的离开,会让我们感觉生命如此的脆弱和无常,会让我们思考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意义何在?在亲人去世时,哪怕我们拥有万贯家财,获得显赫名声,我们都会感觉一切没有意义,我们觉得失去了奋斗的动力,我们感觉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再多的钱再好的名声也带不进棺材里去,于是我们就想:我们的生命就像流星一般一闪而过,只在宇宙中闪现一条短暂的光芒吗?
谈到人为什么活着,谈到人生的意义,最终归根结底本质就是生与死的话题,其它与生命意义有关的问题都是由这个问题衍生出来的,如果人的寿命能永恒,我们都能长生不老,我们也就不会去思考生命有何意义了。
1976年,金庸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19岁的儿子查传侠自杀后,金庸痛苦得恨不得追到阴间去询问他的儿子为什么要自杀,金庸强烈地需要答案,金庸从圣经新约旧约中没找到答案,后来终于从佛教的《阿含经》中找到了答案。
失去至亲至爱后,有的人因为找不到生命意义的答案,因此也懒得去思考这个问题,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靠快节奏的工作让自己的大脑思考的暇隙,逃避这个问题。
我不愿意这样糊糊涂涂地过,如果活了一生,连活着是为了什么都没弄明白,那和动物有多大差别?对生命意义执着的追问,使我不停地寻找答案,在各种中西方各种各样的哲学书中,我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再往一些宗教中寻找,也找不到满意的答案。最后终于从佛教中找到了我满意的答案,佛教的先知先觉在几千年前就系统地解答了生与死的问题,虽然至今我还不能系统完整地阐述这个问题,但我心里至少已经有了一盏明灯,知道了大致的轮廓。
生就要赋予人生一个活着的意义,在死来临之前,慢慢的实践这个意义……
书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