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四讲之大手印愿词_灵能法则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佛学四讲之大手印愿词(2 / 2)

不为作意修观所垢病,亦离世间散乱缠绕风,

无整安住本体于自然,愿得善巧护持修心义。

解释:大手印愿文,从这颂起,以下多半讲实际修法。首句,‘不为作意修观所垢病’,就是大手印实际修法的要诀之一。修大手印法第一步,要上师指示弟子之心性。于当下一念,有所领悟后,以后只要保任此明空之心体就行了。若起作意修观,就是头上添头,不但是多此一举,而且成了垢病。在不为作意修观所垢病后,紧接著第二句马上说,‘亦离世间散乱缠绕风’。不作意来修观,并非叫人跟著世间散乱跑,或随著世间缠绕转。任运腾腾的觉受,是与流放散乱大不相同的。第三句,‘无整安住本体于自然’,是大手印法最要紧的口诀。大手印法除了这一句外,并无其他更殊胜的口诀。译者的意思,此句若能改为‘无整宽坦安住于自然’更妙。赶入心地之法,别无巧妙。宽坦不加修整即是。松松的任运安住即得。修道之人,若能体会到宽松和不整治之要妙。他就离明心见性不远了!话虽如此,若无上师直接指示或示范,宽坦恐怕不是一件易事,不整治尤其困难。除了大手印外,其他一切持咒、念佛、观想、礼拜、诵经、打坐等等修法,皆是有作为的‘整治此心’之法。大手印直指当下一念,宽坦任运,不加一点整治,不著丝毫气力。本来现成的空性,自然会慢慢的显露增长,用不著作意的去做什么‘空观’。请试想此理:空性或佛性,如果是本来具足的,如果不是吾人新造的,那么何必要去‘修观’呢?想个法儿认识它,认识它以后,熟练它,扩大它,圆满它不就行了吗?这真是大手印法的高妙处,这真是一切诸佛的秘密心要,最殊胜最直接的无上口诀。

粗细妄念波浪自寂静,无乱心之河流自然住,

亦离昏沉掉举之泥垢,愿得坚固不动禅定海。

解释:依大手印见,一切皆是道。那么修行人,是不是需要伏灭妄念呢?俗话说‘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妄念死,许汝法身活。’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在实际修行上来说,这句话真是金玉良言。但是在‘见地’上来说,这句话就大错特错了!大手印见是要了知妄念即法身,当然不必伏灭妄念。哈!哈!人要是真的把妄念打死了,他的法身恐怕也同时被打死了!能在妄念上显现空性,才是真正的大手印。但是在实地修行大手印时,已得大手印见之人,虽不以妄念为碍。但是由于保任心体之串习力,定境自然慢慢增长。因此粗的和细的种种妄念波浪,就自然的平静下来。此心如平缓之河流一样,闲缓安住。此时明空一味,自然无昏沉和掉举之事发生,定心广大坚固,如无际之大海一般。又普通修习心地,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觉得妄念汹涌澎湃的阶段,第二是闲缓安住的阶段,第三是能所双亡,本觉与始觉合一的阶段。谛洛巴祖师在恒河大手印一书中说:

‘行者初得觉受如瀑流,后如恒河流水渐闲缓,终似河入大海子母光明会。’

这是一个很生动的对修行次第境界之描写。总之仅有大手印见,而无定力,也是不易深入的。一味狂禅不修静定,也是极可悲悯的事。

数数观察无可观心时,宛然洞见无可见之义,

永断是耶非耶之疑念,愿自证知无谬自面目。

解释:此明空双运之心性,虽无可观察。但修习大手印之人,于放松宽坦之际,应时常观照此心。数数不断观察的结果,就会洞然明见无可见之义。至此永断是耶、非耶的一切疑惑,而澈证自己的本来面目了。

观察于境见心不见境,观察于心心无体性空,

观察二者二执自解脱,愿证光明心体之实相。

解释:趋入大手印,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顿入法,即上师于传法之时,即指示弟子之心体,弟子有所领悟后,然后再去习定,以熟练、扩大、和圆满指示心体时,所得之大手印见。另一种是渐入法,即是先修禅定。有了相当的定力后,再观察外境和内心住于何处,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性相如何?是一是异等等。观察外境的结果,会如量证得‘见心不见境’之觉受。再返观内心就会证得‘心本无心体性空寂’的觉受。这样深入的数数观察,能缘之心,与所缘之境,能断二执,自然就会解脱了。顿入和渐入,各有长处。顿入的好处,是睁开了眼睛,心中有把握。但坏处是顿入之人易堕狂慧,或为理障所蔽,反不得透脱。渐入之人,如有明师时常指导,则有了定力的基础。一旦经师指示心体,其悟入多半较深,其觉受亦较为坚固。西藏祖师教授学人,并无定法。视学人根器之不同。而决定其所授之法。

此离意者即是大手印,此离边者即是大中道,

此摄一切亦名大圆满,愿得决信知一知一切。

解释:这个明心见性的心地法门,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在一般的大乘佛法讲来,叫做般若波罗密多。在禅宗里,又叫做什么祖师禅和如来禅。在西藏也有许多名称,如像大手印、大中道、和大圆满等等,这一切不同的名称,并非表示各种不同的法门。实际上是一样东西,有许多不同的名称罢了。此一颂就是要说明此理。它说上这个明空双运的心性,为什么叫做大手印呢?因为他是超离心意识之行境的。为什么叫做‘大中道’呢?因为他是离一切有、无、断、常之边的。为什么又叫做‘大圆满’呢?因为他是包含一切、摄尽一切的。修学大手印的人,应该具有‘知一即知一切’的决定信、与决定见。

无贪著故大乐续不断,无执相故光明离遮障,

超于意识任运无分别,愿无间修离勤之修持。

解释:修习禅定若能上道,自然会有身心轻安,安乐愉快的觉受。禅定之乐有许多种,有的是因心分调柔而起的乐,有的是气脉所引生的乐。有的乐浅,有的乐深,有的乐在局部发生,有的遍及全身体,种种不同。这些‘定’乐,严格的讲,都不能称为‘大乐’。最大的‘乐’,要离贪著才能得到。修大手印不著一切相,宽坦全放,自然会离贪著。离贪著故,殊胜的无漏大乐,自然任运生起。生起后即能相续不断,昼夜六时,恒在大乐之中。又因为修习宽坦全放,所以自然离执著。由不执著诸相,心性光明,自然就会透过无明遮障任运显露出来。以上解释第一、第二两句,下面讲第三句:‘分别’是一种‘心识之著力(effort)’,本质上是一种心识用力的紧张状态,因此一说分别,就决定不是任运。任运是决定不与分别相应,而是与无分别相应的。因此第三句说‘任运无分别’。此任运无分别之境界,自在腾腾,走路时一似离地三寸,踏在虚空中一般。心无挂碍,亦无分别,到此境界自然离一切‘勤勇’、离一切整治、无间自在、无间解脱矣。

贪著善妙觉受自解脱,迷乱恶念自性法尔净。

取舍得失平常心原无,愿证离戏法性之义谛。

解释:修禅定一遇善妙境界,就不自主的会高兴、兴奋、贪恋这种快乐的觉受,希望时时不离开他,这是一种很大的过患。西藏的祖师们说:贪著「乐’的觉受,就会生欲界天。贪著「明’的觉受,就会生天。贪著「无念’的觉受,就会生无天。因此修禅定的人,若不能超脱这些善妙的、乐明无念之觉受,一定仍会在三界中流转,不能出离。修行人如果在因地上,没有深厚的般若见。或在般若空慧见上,薰习浸润得不够深切。他决定是很难从善妙的定乐中,超脱出来的,因此修大手印的人,一定要在般若空慧学上,下一番功夫。多闻深思薰习浸染,这样才能于‘贪著善妙觉受’中,解脱出来。第二句‘迷乱恶念自性法尔净’。是说大手印学人,对于一切迷乱恶念,不必作意遮除。迷乱恶念若起,稍加观照,或甚至不加观照,即会在明空心性中法尔清净。无明与妄念,本自无体无根,何劳遮除?若因无始习气之串习力,迷乱妄念,会数数现起,亦会自然的于明空心性中,法尔解脱!第三句著者提出一个极有趣的名词‘平常心’来。这个名词与禅宗所倡的‘平常心’完全一样,藏文‘taimpa’直译成中文,真是不折不扣的‘平常心’三个字。真理真是不分国界、种族、时间、空间的,真是具有普遍性的法尔常恒的。藏传大手印法,与中国禅宗,不但在本质上相同,连用的许多名词都是一样的,这真是非常有趣的事。

僧问赵州:‘如何是道’?曰:‘平常心是道’。此当下一念,不加造作,不加整治。空裸裸,明朗朗的心,就是平常心。此‘平常心’于一切时,法尔现成,没有什么取、舍、和得、失。这个平常心亦就是离开一切戏论的法性义谛了。

众生自性虽常为佛性,由不了知无际飘轮回,

于诸苦痛无边有情众,愿常生起难忍大悲心。

难忍悲用未灭起悲时,体性空义而显现,

此离错谬最胜双运道,愿不离此昼夜恒修观。

解释:修大手印决不是堕入空无。如果大手印修得好,大悲心是一定会任运生起的。以上两颂,就是阐明这个非常要紧的道理。禅宗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也是这个道理!大事未明时,一心求道,艰难多阻,心中颓丧恍惚,如丧父母一样。所以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这还易懂。但下句,大事已明,如丧考妣,就颇费解了。译者认为大事已明,如丧考妣的意思,是无分别智显现时,大悲心会不假思维造作,任运生起。其悲悯众生之情,如同丧却了父母一样。所以说大事已明,如丧考妣。后一颂第一第二两句,应联贯一气读下。此两句意义,颇为紧要。‘难忍悲用未灭起悲时,体性空义而显现’。是明显的说出,在难忍的大慈悲心,正在现起的当儿,体性空的境界,会裸的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悲智的兴起,常是同时的。这个悲智双运的大道。的确是最殊胜、最正确、离开一切错谬的至上法门了。

由修所生眼等诸神通,成熟有情清净诸佛刹,

圆满佛陀胜法诸大愿,究竟圆成清净愿成佛。

十方佛陀佛子大悲力,所有一切清净善业力,

依于彼力自他清净愿,愿得如法任运而成就。

解释:由修习禅定之力,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等神通,会渐次生起。有了能兑现的大神通力后,利益众生、成熟有情,自然就方便得多。依修习大手印所得之大解脱、大神变力,自然能够遍满十方世界,作利益一切有情之事业,而圆满诸佛之大愿。神通一事,本无足轻重。度生最要紧的事,当然也不是神通。但是有证境有成就的人,不希求神通,神通亦会自然得到。过去有修证的大德,如达摩、慧能、石头、隐峰等,都有不可思议的神通。但这些人,也从来不以神通标榜。这才是西藏大手印,和我国禅门,值得令人钦佩的传统与宗风!

附论:我们急切需要一部佛教“圣经”

佛教在中国已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中国佛教的大德,在文学上、哲学上、和宗教上的成就,以及对中国社会和学术上的贡献,决非三言两语所可说完。过去暂且不谈。目前全世界许多的第一流思想家、哲学家、神学家们,都对佛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全世界各国较有名望的大学,都设有佛学讲座。现在欧美的‘上流社会’和智识阶级,都在大谈其禅宗!机锋转语和明心见性这一套,大行其时!欧美的哲学家们开始知道:中国的国宝:禅宗和华严哲学之伟大。心理学家开始知道‘无意识’unconscious(从某一意味来说可以译为宇宙识),不一定是他们所发明的。佛教的唯识宗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已经在大谈第八阿赖耶识了!比较开明的西方宗教家们,也都赞扬佛教的精深哲理和宽容精神。世界的权威历史学家们,也觉醒到佛法的涵盖广大。如举世闻名的汤恩比教授,在许多次的讲演中,都常常提到佛法,他并且说西方人必须要学习东方的——特别是佛教的——容忍精神,世界才可有乐观的前途。

如今世界各国,每月几乎都有好几部关于佛教的书籍出版。总之,现在无论国内国外,佛教与佛学都有蓬勃的复兴气象,但是今天无论是国内、国外,在佛法之复兴,与佛法之宏传的工作上,却仍旧有一个最大的最根本的障碍。那就是找不出一本总摄佛法精华的权威‘佛教圣经’——代表整个佛法的一本经书——来普及流通!

每逢有人请我介绍一本代表佛法的书籍去阅读时,我就莫知所措,不知如何是好。佛法实在太广大、太精深。佛书如斯之多,线装的大藏经要堆一大房子,叫人如何去读,如何去看?目前中国普通流行的经典,例如:金刚经、弥陀经、维摩经等等,只是阐述佛法中某一部份思想的经。能阐明佛法各部要旨的佛经,是很难找到的。再加上术语繁多,语言古奥,更使一般人望而却步!

说到此,我不禁有点感想:

宏传佛教,与宏传其他宗教,有一个很有趣的不同点。就是,宏传其他宗教的人,也许每每会感到自己宗教教义之不够用,其困难在不够。但相反地,宏传佛法的人,感到最头痛的事情,却是教义太多了!佛法无边,不知从何说起才好!

据我个人的经验与观察,认为佛教不能普及,佛法之所以衰微,最大的原因:乃是因为教义太深、太难、太广、太繁的缘故!今天以我们普通人的心量、学识与修证,用来整理整个佛教教义,也许是一件办不到的事。不过最低限度,我们第一部的工作,可以把繁难深奥的佛经中之精华,选择出来。整理出一个能代表佛法精萃的佛教圣经,作为普及宏传佛法的重点和基础!

基督教能够普遍全球,其原因固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有一部能代表基督教教义的圣经。圣经,是他们宗教的全部重心,有了这个重点,当然就容易宏传了!试问佛教有没有这样一部书呢?因此,我认为佛教事业中,当前最重要、最迫切、最根本的事,莫过于编选这部佛教圣经了!如果有了这部佛教圣经,立刻就可以把他译成白话文,来接引初机大众。一方面译成英文本,来宏传海外。

这部以实用为重点的佛教圣经,应该不超过四十万字。在量上,不应该比基督教的圣经超过太多,以便于收藏、携带、查考、与阅读。编选这部佛教圣经,还有另外一个重大的意义,那就是有了这部佛教圣经后,讲道的方法和作风,都有了极大的伸缩性。不必像过去一般一讲经就必定是从头讲到尾,一讲就是几个星期,或是几个月。现在有些法会,虽然也有选某经的某一品来讲的,但毕竟是占少数。讲的时间,也还是相当的长。今后的社会,一定是工业化的社会,生活的速度一定是愈来愈快,大多数的人们也一定是愈来愈忙碌的。为了适应此一潮流,讲法必需要有伸缩性!必需要做到能广能长,也能简能短,除了整部佛经的讲述外,一品、一章、一段、甚至于一句的讲道,尤其要普及推广!佛教新圣经,因为全部都是选出来的精萃,所以任何一段、一句,都可以用来发挥,作为一次长时间的或是短时间的讲道之用。

我敢百分之百的保证:如果这部佛教圣经选得好,翻译得也很好的话,那必定能宏传于世界各处,而成为世界上最畅销书之一!全世界最畅销的书,是基督教的圣经。以佛教教义之深邃博大,佛教史迹之感人动人,这部新的佛教圣经,定然能打破基督教圣经销售的记录,成为世界最普及的圣典!我几乎已可很清晰地看到佛教圣经在未来世界中是如何的普遍流行......在东方佛教国家里,寺庙、学校、图书馆都将有这部圣经。家家户户,信仰佛教的或是不信仰佛教的,也都藏有这部圣经。同时,在欧美,无论是学校、图书馆、和智识分子的私人藏书室里,甚至于在欧美普通人的家里,佛教圣经也必然地会成为一本常见的书籍!

再进一步说,这部佛教圣经,应该以大乘佛法为主,如能干跪叫做‘大乘佛教圣经’最妙,以避免南传佛教徒的闲言和批评。率直的说:小乘佛法的教义和胸襟,都不足以担当领导全世界人类的思想、和涵盖全世界各宗教的重任!唯有大乘佛法,才有这样的大气魄和大能力!

但是如何选和根据什么原则来选,这个问题实在太难回答。简单说来,选当然是要选好的,和选要紧的,但是什么才是好的?那些才是要紧的呢?这问题十个人便会有十个不同的看法,我想这应该由负责选编的主持人或‘总主修’来决定。现在不必硬性、机械性的规定选藏的细则和条例,其理由有二:

一、这件事是个空前的创举,许多实际的困难,在事前颇难预见。太硬性的规定,一方面会妨碍实际工作人的工作发挥,二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实际作用。因为凡事业的开创期,‘人’的作用,总是要大于‘法’的作用。据我看,堂而皇之的预定原则或纲领,在这件事上恐怕不会起很大的实际作用。

二、这是一件宗教性的事业,与其他世间上的事情不同。宗教的事业‘人为’的成份占一半,‘神佑’的成份也占一半。如果我们认为是我们自己在选藏经,或是凭我们‘人’的智力,来选藏经,那就不是一个宗教性的事业。如果没有佛力的加持和领导,这件事恐怕是很难做得好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最不容忽视的一点!因此我建议在工作之前、之际、之后都应该殷重祈祷。佛力的加被与指示,是比任何人订的原则高妙、可靠的!再者,第一次选出来的佛教圣经,不必十全十美。第一次的东西,大概总不会‘太好’的,但是这并不要紧。有了一个‘不好的’、就可以知道如何去选一个‘好的’了。第一次选出来的佛教圣经,不必是最后的决定版。一个完美的东西,是要不断的修订和改进才能完成的。目前的阶段,不是患好坏的问题,而是患有无的问题;不是患原则和纲领善美不善美的问题,而是患有没有任劳任怨,实地做事的人!

为之使那些渴望订定选编标准的老前辈们,对我这篇文章,不太失望起见。在百忙中,我匆率的、大胆的,草拟了一个简短的选编‘新佛教圣经’的办法,现在简述如下:——

第一:定名

一、大乘佛教圣经二、新佛教圣经三、佛教圣经

四、新大乘法句经五、佛法简藏六、圣言精华

七、三藏精华八、佛藏精选九、佛典精华

十、摄佛教经十一、佛经选粹。

以上我提出十一个可能用的名称,但我相信大家一定有比这些更好的名称提出。最后定名,当然应经过大会商讨后,作最后之决定。我个人赞成用‘佛教圣经’这个名词,因为它具有醒目、标宗、和善诠三种大乘作用。有些人也许会顾虑‘圣经’这个名词,有剽窃基督教之嫌。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佛教翻译,引用‘圣’字远在基督教以前。bible一字,也不一定全是指基督教圣经的意思。威柏斯特大字典对bible的解释第二条是:任何宗教之圣典,皆可称为bible。基督教的中文圣经,文字翻得不算高明,只有书名‘圣经’还过得去。这个过得去的名词,并不是中国基督教徒所发明的,而是他们向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借用的。

第二、选编办法与内容

选编办法:—由‘总主修’或负责人,指派若干编审,由藏经中及其他未入藏之佳著中负责分头选编,根据目前经济能力,及实际情况,由大会聘定有佛学素养之编审,最少六人,正式办公。每周工作五日至六日,每日工作最少六小时。工作前后必须祈祷发愿,同时应经常举行检讨会议,一切选编工作之计划、执行,与审核‘总主修’有最后定夺取舍之权。

(b)选编内容——全书分为十三篇:

第一、教主篇

甲、释迦佛陀往昔因地章

乙、释迦佛陀生平事迹章(包括降生、修道、成佛、转及涅槃等生平事迹。)

第二、佛菩萨德相篇

甲、佛功德章

乙、佛境界章

(现代人智慧高而福德薄,以理劝化,较易接引。以伟大之理想及境界,以诱发其向上之志,亦较易启发其善根。故私意认为应将佛法中最高深最广大之佛境界,及佛功德,尽量首先出。)

第三、因果缘起篇

甲、因缘理则章(明六因四缘等因果基本理。)

乙、业报理则章(业果缘起,法尔不思议说。十二因缘说、及唯识宗由赖耶缘起而建立之业果篇等说,皆可选入。)

第四、三世业报篇

(应专选生动感人之三世业报故事。)

第五、法界宇宙篇

甲、略释十法界章

乙、广明三界章

第六、轮回是苦篇

甲、人生不究竟章

乙、三界是苦章

第七、四谛篇

甲、明四谛章

乙、修习四谛之实际故事章

第八、菩萨悲愿篇

甲、大悲章

乙、发菩提心章

丙、菩提心功德章

(此篇为全经最重要之一篇,其篇幅必需要广,不厌反复引征。)

第九、菩萨大行篇

甲、明六度章(包括四摄及十法行等)

乙、菩萨戒章

丙、菩萨行事实(古代之事实)

第十、定慧庄严篇

甲、明定章

乙、明慧章

第十一、佛果庄严篇

甲、法身章

乙、报身章

丙、化身章

丁、无尽功德事业章

第十二、修持仪轨篇

(佛教各宗之仪轨精华,愿文、课诵、祈祷文等便于实际修持者皆应选入。)

第十三、作人处世篇

(佛说有关于一切世间伦理、生活、行为之言教皆应选入。)

我现在大胆的把自己的意见,写了出来,其目的无非是抛砖引玉而已。不正确的地方一定很多。希望关心此事的人士多批评,多指导!

附记:

上面这篇文章,是在匆忙中仓促写成的。对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应该是仔细研究,慎密构思后再著笔的。此文疏漏及不应理之处,必定甚多。请读者多多原谅。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