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向宁王和刘言正使个眼色:“我们演的是:《秦始皇杀荆轲》!”
三个人拥上前去,七手八脚把太监总管按倒在地,刘瑾双手卡他脖子掐死了。
宁王:“下一步如何办?”
刘瑾:“夜晚把他埋了。”
(5)唐伯虎新宅落成
唐伯虎经过一年多的扩建,苏州桃花坞的新宅和花园、亭都已落成――原为四合院,现为一进的二层楼房,还配有小桥流水,透花围墙.更哪堪绿柳四垂,桃花满园,一派粉红的世界,婉似人间天堂……
门前种有半亩牡丹园,园中曲径通幽,垂柳夹道,深邃有致,中后方才是一座四合式两层楼院落____蓝瓦白墙,红柱花窗,雕梁画栋,檐牙高啄,飞金流丹,崭新夺目,显得十分古朴雅致……
唐伯虎准备去虎邱山赶庙会,正收拾字画,往书箱里放。疯公主往一个筐里放桃花。
一个童仆急上:“唐大爷,气丐越来越多,每天一百斤大米粥,每个乞丐只轮得一碗。”
唐伯虎:“唉!这荒春时节,穷人们当田卖地,鬻儿卖女。财主们,趁火打劫,压低
地价,争相抢购。而买花买字画的人却越来越少,咱们坐吃山空,这真是爱莫能助呀……”
疯公主:“你别打肿脸充胖子了,这舍粥的事,干脆停了吧!”
唐伯虎:“天无绝人之路,今天是虎丘山庙会,也许能遇上个阔老,我敲他一竹杠,卖个大价钱!”
书童挑起担子,前头是鲜桃花,后头是字画竹箱子。
唐伯虎领着书童,出了桃花坞,向虎丘山走去……
(6)途中,紧接上场。
他们行经阊门时,看了看自己舍粥的大锅,乞丐排成长蛇队,络绎不绝……一个老仆给前头乞丐向碗里盛粥,后面的乞丐高喊:“每人少盛点,大家匀着喝!”
唐伯虎:“这些乞丐真可怜,衣衫褴褛,面黄肌瘦!”
书童:“寒山寺后,饿死的乞丐成堆哩!”
唐伯虎:“这世道也太不公平,富豪人家酒肉都发臭了,往外倒!”
唐伯虎一行出了阊门,经过留园、和山塘河。虎丘山已远远在望,路途上赶庙会的人们越来越多……
(7)虎丘山庙会上
虎丘山上,楼台林立,桃红柳绿,春色十分迷人!
庙会上摊贩遍地,商品如山,琳琅满目.万头攒动,熙熙攘攘,人欢马叫,甚嚣尘上……
唐伯虎和书童寻片摊贩较稀处,摆挂好“字画”和“鲜桃花”。两个女郎走过来买桃花:“多少钱一枝?”
书童:“一串钱一枝。”
大女郎:“一串钱两枝吧?”
书童:“不行。”
小女郎:“两串钱三枝吧?”
书童:“好,今天刚开市,就先便宜些卖给你。”
两个女郎挑挑拣拣买走三枝桃花。
走过来三个纨裤少年,挑选“仕女画”。翻来翻去,把几十张“仕女画”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少年甲:“有没有裸体画?”
唐伯虎:“没有。”
少年乙:“给你高价钱!”
唐伯虎:“再高的价钱,也没有。”
少年丙:“给你十两银子,给定画一张好吗?”
唐伯虎心想:“这些纨裤公子,善钱难出。要是募捐他的钱救济灾民,他们是一毛不拔的。何不趁机敲诈他一笔钱救灾哩?”于是道:“画裸体画缺德短寿。在一般情况下,给我300两银子,也不画的。不过我为了舍粥救济灾民,250两银子画一张好啦。”
少年丙:“太贵啦!”
少年乙:“你简直是敲竹杠!”
少年甲:“干脆150两银子一张,总共画3张。
唐伯虎:“要画3张,我给降一点,总共730两好啦!”
少年乙:“干脆三张500!”
唐伯虎:“不行,最少700两!”
少年丙:“我们再添点――550两!”
少年甲:“凑个整数得啦――600两!”
唐伯虎:“要凑整数――那就要1000两!”
少年乙:“啊,又涨价啦?”
唐伯虎:“你们要凑整数麻!”
少年丙:“我们再添点――630两,你也再让点!”
唐伯虎:“我绝对不让啦!”
少年甲:“我们也绝对不添啦!”
书童:“‘干脆二一添作五’――你们再添20两,我们再让50两,就按650两银子得啦!”
双方都默认了。
唐伯虎:“先交钱,明天来取此画。”
少年甲:“你要是收了钱,明天不送画来,可该咋办?”
唐伯虎:“我这次庙会五天,最少要卖出5000两银子来,岂能会为你们这600两,而不来赶庙会!”
书童:“还是老办法,‘二一天作五’――先交一半330两好啦!”
少年甲:“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遂掏出300两“银票”及30两碎银,交给唐伯虎。
唐伯虎:“你这‘银票’要是假的,我可要报案。”
少年甲:“你画的‘春画’要是假的,我也要报案。”
众人对视一笑……
(8)南昌的宁王出场,紧接上场
从运河上驶过来一艘豪华的大游船,经山塘河,转向虎丘山这边来……一个50岁左右的官员,从船上走下来,后随一名护从。
他身材高大,但不拥肿,腰有点弯,而无驼背。他的随员中,还有个谋士.
他们行至唐伯虎字画摊前,驻足观赏。
唐伯虎的画摊后边扯有一条绳子,上面挂11条字画,书有11首“连珠体”《花月吟》的“绝妙诗句”____每首诗8句,每句里都有“花”和“月”二字。可称之为空前绝后――前不见古人,至今亦未有能再续之者。而且唐伯虎也可能把“诗才”用尽了――历来的诗句都是成双,唯有此诗为单数,可见他也续不出来了。
那官员还携带有一名谋士,是举人出身,也有点怪才。他看罢此诗惊呼道:“奇妙的诗!奇妙的才!……”
那官员忙问:“奇妙在什么地方?”
谋士:“这11首诗,每首8句,每句7个字里都有“花”和“月”两个字。总共有88个‘花’字和88个‘月’字――这真是今古奇观!他必然是个神人!奇才!”
官员:“啊!可用高价收买他的!”
谋士向唐伯虎一楫:“请问先生,这11首诗,可是你作的呀?或是抄录别人的?”
唐伯虎:“都是不才小生自己作的。”
谋士又不禁一惊,又是一揖:“请问尊性大名?”
唐伯虎:“敝性唐,名寅,字伯虎,号子畏――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谋士慌忙跪拜:“久仰大名,正恨相见之晚哩!”
官员:“眼见是实,耳闻是虚,要他当面再作一首,才能买他的。”
唐伯虎:“请出题目!”
那官员一抬头,看见虎丘山脚下,有个小花园.园中有两个少女正打秋千.连忙道:”就用那两个打秋千的少女为题好啦.”
唐伯虎看罢,凝思片刻:“有了!”提起一支大字笔,似同行云流水,刹那写就一首《秋千诗》:
二八娇娥美少年
绿杨荫里戏秋千.
双玉臂挽复挽,
四只金莲颠倒颠
红粉面看红粉面.
玉酥肩玉酥肩.
游春官鞭指,
一对飞仙下九天.
谋士见诗特别优美,而且是即景生情,似同行云流水,刹那而就,他真配服得五体投地,不禁双腿跪了下来,朝唐伯虎连连叩头……
那官员见状,也不禁跪了下来,
唐伯虎:“不必客气。”随手把他门二人拉起来。
唐伯虎:“请问先生贵姓?”
刘言正:“我乃一个落第的举子,潦倒半生了。姓刘,名言正,在宁王爷府中坐馆教书糊口。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之后(第五代),名叫朱宸豪嗣宁王,封地在南昌。他不只是来赶庙会,而还别有重任,――物色人才.今见唐君大作,我们崇拜之情都五腑投地。”
唐伯虎:“不知宁王有何见教!”
刘言正:“宁王爷家财万贯,乐善好舍,广蓄门客,今天本来就是到贵府去聘请唐先生的,不料在此虎丘山邂逅相遇。这真是宁王爷的福分和造化。”
唐伯虎:“不知见教何事?”
宁王:“吾荫袭宁王,良田千顷,金银如山,‘财色’二字皆已满足,娇妻美妾无算,惟想博些名声,百代流芳”!
刘言正:“请唐君相一相宁王爷的面,前程如何?”
唐伯虎博览群书,对于相书也略知一些,观察一番道:“生来是皇家龙种,面似猪,身如弓,田产万贯总归空。生不带来,死带不走,,子孙的灾难,也是早晚难免!”
宁王一惊:“什么?”
唐伯虎:“朱元璋是龙相,本来是和尚,当了皇上;皇上三宫六院,子孙无算,个个称王,四方八面。天下没有不散的席宴,也没有不败的江山。到得那时,子孙灭断。皇上的孤坟无人扫,和尚的塔院无香烟……”
刘言正:“唐君说到宁王爷心坎里――他也早已看破红尘,不图名,不为利,专心行义,低贤下士,招致门客。”
唐伯虎:孟尝席上三千客,
金谷园中漫留连。
刘言正:“按唐君之意,孟尝君也不可取,但他比秦桧如何?”
唐伯虎没想到会有此问,不禁一怔,忙作思考……
书童忽生一计,向唐伯虎耳语:“人不得外财不富――此人偌多不义之财,何不敲诈他些,救济灾民!”
唐伯虎认为有理。转问刘言正:“宁王聘我作门客,不知以何报答?”
宁王:“你要价若干?”
唐伯虎:“我要三万两银子。”
宁王:“太多啦,超过宰相啦!”
刘言正趴在宁王耳边,低声说:“就给他三万两,先把他骗走再说。”
宁王:“他要是不去咧?”
刘言正又低声道:“雇人把他绑架走.”
宁王:“好计,好计。”遂转向唐伯虎:“好,就给你三万两!”
唐伯虎将计就计:“好,一言为定!
宁王:“对,驷马难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