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行两次即效。
25。头痛初发时,用手按头上,有酸痛处即以朱笔记印之。取斑蝥一个去
头、翅、足,按所记印的痛处,外面用半边核桃壳或小蚬壳盖上,用布扎好。
过一夜即起一小泡。用银针刺破出黄水即愈。其痛若失,愈后永不复发。
26。头风热痛者,用山豆根研末,香油调和涂于两太阳穴;也可用决明子
炒研末,用茶调敷太阳穴,干则换敷。
27。川楝子适量,加烧酒少许炒之并捣烂,入布袋内包裹,乘热熨痛处,
左痛熨左侧,右痛熨右侧,可除病根,治偏头痛尤佳。
28。偏正头风,痛不可忍者,取延胡素六克,青黛六克,牙皂四克去皮子,
共捣为细末,用开水调和成丸如黄豆大,每以一丸水化开,灌入患者鼻内,
左痛灌左,右痛灌右,另外再让病人口中咬铜币一枚,当有涎出即愈。
29。取鲜万年青根削尖,蘸朱砂末塞鼻孔内,左痛塞右,右痛塞左,两边
痛则全塞,取清鼻涕下,一周即愈。
30。取荜拨三克,细辛六克,干姜十克,共研末,用酒调为糊状,敷头部
痛处,治虚寒头痛。
31。取山豆根十克,白芷十克,薄荷六克,栀子十克,共研细末,用浓茶
调匀,敷于前额,治热盛头痛。
【面针疗法】
取穴:首面点、肝点、肾点面穴。
治疗手法:用毫针针柄上端,在面部相应区域,用一定指力按压,当患
者觉有疼痛或异常感觉时,即是所选穴位。针前进行严格消毒,用三十至三
十二号毫针,在选定穴位上徐徐刺入,得气后留针十至三十分钟,每隔五至
十分钟捻转一次,起针时,注意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疗程:每日或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鼻针疗法】
取穴:心穴、首面穴鼻部穴位。
治疗手法:针刺前常规消毒。刺首面穴,可持三十号二寸毫针,由额正
中处向眉心透针。用三十至三十二号零点五寸不锈钢毫针,透刺心穴。待患
者出现酸、胀感时,可留针十至二十分钟,每五至十分钟捻转一次。
疗程:一般以十次为一个疗程,隔日或每日一次,二个疗程之间休息七
天左右。
【脊背针疗法】
取主穴:胸六穴;配穴:胸5、胸8、后合谷。
治疗手法:患者取端坐位,两臂交叉于胸前,头部尽量前倾,两肩下垂,
使背部皮肤绷紧。对穴位部位常规消毒,医者右手持针,针尖向上,与皮肤
呈三十至四十度角,快速刺入皮肤,顺脊柱向下沿皮下刺入一点五至二寸。
注意不可直刺深入内脏和脊髓。
疗程:急性病每日一次,续针三日后改为隔日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
注:妊娠期和有严重出血倾向者,不宜采用本法。
【足针疗法】
(bsp;取穴:足底后缘中点上一寸(即足穴一),第二趾的第二趾关节内侧赤
白肉际(即足穴二十四)第三趾的第二趾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即足穴二十五)。
治疗手法:针前对穴位常规消毒,以一寸长毫针速刺穴位,深零点五寸,
留针三十分钟。左侧病取左侧穴、右侧病取右侧穴,两侧病取两侧穴。
疗程:每日或隔日针治一次,七至十天为一疗程,休息二至三天,再行
第二疗程。
注意:足针进针较痛,刺激较强,针刺前应取得病人合作,并采取快速
无痛或微痛进针法,亦可采取穴位按摩法及艾条熏灸法。
疗效:显著。
【皮内针疗法】
取穴:完骨(双侧)、风池(双侧)。
治疗方法:以颗粒型皮内针自完骨进针,向耳垂方向斜行埋针,或由风
池进针向下垂直埋针,然后用胶布固定。留针期间应经常按压埋针处,每天
可按压三至四次,每次一至二分钟,以加强刺激,增强疗效。两穴隔日交替
轮流选用。
疗程:一般一至二天,最长可埋六至七天,夏天埋针不宜超过二天,以
防止感染。
【一指禅疗法】
推印堂至神庭,印堂至丝竹空到太阳、印堂经四白至瞳子髎到太阳、太
阳经悬厘到风池,抹前额,按太阳,循耳后抹至风池,再拿风池,按风府,
推膏肓俞,拿肩井,搓两肋。虚证多抹少推,实证多推少抹。虚证推治时让
病人闭上眼睛,以免头昏眼花。在抹治时要病人睁目,以免头胀。肝阳头痛,
先推后拿;风寒头痛先拿后推,即先拿风池,后推印堂,太阳等穴。
【毫针疗法】
1。取主穴:风池、头维、通灭、合谷、三阳络。
临证配穴;若前头痛加上星、阳白;头顶痛加百会、前顶,后头痛加天
柱、后顶;侧头痛加率谷、太阳。
治疗手法:针宜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主治:风湿头痛,症见遇风寒而诱发,痛多偏于一侧,多伴鼻塞流涕、
苔白、脉弦紧。
下载
2。取主穴:悬颅、颌厌、太冲、太溪、内庭。
临证配穴:若目赤加关冲放血。
治疗手法:针宜泻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主治:肝阳头痛,症见头角抽搐,多偏于一侧,眩晕,面部烘热,多烦
善怒,口苦,脉弦。
3。取穴:中院、丰隆、百会、印堂。
临证配穴:若呕吐加内关;便溏加天枢。
治疗手法:针宜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主治:痰浊头痛,症见头额昏痛如裹,胸脘痞闷,便溏、苦腻、脉滑。
4。取穴:上星、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治疗手法:针宜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