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胃、肝、脾、神门、下脚端,每次选二至三穴,常规耳穴工不留籽压
丸法,压丸期间经常按压耳穴,二至三天换丸一次。
【提针疗法】
取穴:内关,足三里。
治疗方法:提针以粗铜丝制成,也有用兽骨或硬木制作的,针尖钝圆,
形如黍粟,针长三至四寸,针柄常用铝丝缠绕。用针时,以握笔式的姿势紧
捏针柄,对准穴位或刺激点,按压片刻,以形成明显的凹坑,出现酸、胀、
重等针感为准,按压时也可以拇指甲沿针柄作上下刮动,加强感觉。
【耳穴疗法】
取穴:胃、神门、耳中、交感、枕。
临证配穴:神经性呕吐加皮质下或肝;胆道炎症所致者加肝,胰胆;呕
吐痰涎者加脾;伴有头晕者加缘中。
治疗方法:埋针、压丸、药线炙、艾炙、按摩法,维生素b6注射都可选
用。药线炙,艾炙,维生素b6住射一般每天一次,两侧耳交替,重者每天可
二至三次。埋针、压丸、按摩每日按压(揉)三至五次,或发作即按,刺激
由轻渐重。孕妇不宜强刺激,以压丸法为宜。
【耳针疗法】
取穴:胃、肝、脾、神门耳穴。
治疗方法:以三十号毫针针柄,先探测耳穴敏感点,经过消毒,然后快
速刺入所取耳穴,以刺入软骨为度。留针十五至三十分钟,一般慢性病,疼
痛性疾病留针时间可延长。起针时以消毒干棉球压迫针眼,以免出血,再以
碘酒涂擦消毒,以防感染。
主治:恶心呕吐。
【体针疗法】
1。取穴:下脘、璇玑、足三里、腹结、气海。
治疗手法:针用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指插幅度大,频率快。
主治:伤食呕吐,症见呕吐多为未消化之物,吐后轻快,嗳气食臭,脘
腹胀满,食入更甚,便秘矢气、苔厚腻、脉滑。
2。取穴:章门、公孙、中皖、丰隆、脾俞。
治疗方法:针灸并用。
主治:痰饮呕吐,症见胸痞眩晕,呕吐痰涎,喜热饮,肠鸣有声,或见
心悸、头晕、苔白、脉滑。
3。取穴:上脘、阳陵泉、太冲、梁丘、神门、内关、公孙。
治疗手法:针用泻法。
主治:肝气呕吐,症见胁痛呕酸,多烦善怒,恶心干呕,苔薄,脉弦。
4。取穴:大椎、外关、合谷、内庭、中脘、三阴交、太冲。
临证配穴:若干岖灸间使七壮:眩晕针风池;呕吐黄水加丘墟。
治疗方法:病症偏寒用灸,偏热用针。
主治:外感呕吐,症见偏寒则呕吐暴急,吐出多为清水稀涎,伴恶寒发
热、头痛、苔白、脉浮等证;偏热则呕吐频繁,吐出酸苦,口渴欲冷饮,伴
头痛发热,舌红,脉数。
注意:妊娠呕吐慎用本疗法。
【巨针疗法】
1。取主穴:脾俞透三焦俞;配穴:公孙。
治疗手法:脾俞透三焦俞用插刺进针法,与公孙穴均用泻法。
主治:饮食停滞呕吐,症见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溏或
结,舌苔腐厚,脉滑实。
2。取主穴:肝俞透胃俞;配穴:阳陵泉。
治疗手法:肝俞透胃俞用插刺进针法,与阳陵泉穴均用泻法。
主治:肝气犯胃呕吐,症见呕吐吞酸,暖气频繁,胸胁胀痛,烦闷不舒,
苔薄腻,脉弦。
3,取主穴:脾俞透胃俞。配穴:足三里、阴陵泉。
治疗手法:脾俞透胃俞用插刺进针法,与足三里、阴陵泉穴均用泻法。
疗程: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呕吐。症见面色萎黄,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
食不甘味;倦怠乏力,大便微溏,舌质淡,脉细弱。
4。取主穴:大椎透至阳:配穴:大部。
治疗手法:大椎透至阳用插刺进针法,与大都穴均用泻法。
疗程: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主治:外邪犯胃引起的呕吐,症见突然呕吐,伴有发热,周身疼痛,胃
院满闷,舌苔白腻。
疗效举例:王x,女,二十八岁。怒后进食,食入则吐。以后每逢情志
不畅进食则吐,嗳气厌食,烦闷不舒。先以神经性呕吐治疗月余无效。诊其
脉弦,以肝气犯胃论治。取肝俞透胃俞(双侧),阳陵泉(双侧)用泻法。
隔日一次,针一次不吐,针三次治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摩疗法】
自我按摩,对于一个呕吐的病人,最主要的是分析产生呕吐的原因,轻
度呕吐,或病久呕吐用自我按摩的方法,可以缓解病情。如果呕吐伴有腹痛、
神志昏迷、高烧等症状,应当尽快送医院去治疗。
1。按穴位:取曲池、内关、足三里。将对侧拇指指腹按于曲池穴,先揉
后按,然后再按内关,先按后揉,使酸胀向上扩散,最后再揉按足三里,左
右交替施术,每穴按揉一至二分钟。外感呕吐加大椎、外关、合谷、内庭;
伤食呕吐加下脘、璇玑;痰饮呕吐加章门、公孙、丰隆;肝郁呕吐加太冲、
粱丘、阳陵泉;脾胃虚弱呕吐加脾俞、胃俞、关亢;胃阴不足呕吐加合谷、
太溪、三阴交等穴,做常规穴位按摩,每穴可按揉半分钟。
2。摩脘腹:仰卧位,先深呼吸二至三次,将右手掌心放于剑突下,左手
掌心放在右手背上重叠,自上而下,作顺时针按揉,按揉至脐后再从剑突向
下按揉,一般按揉五至十分钟。
3。推胸胁:坐在床上,身体自然放松,除拇指之外,用并拢的两手四指
的指面,分别附着在胸部剑突下两侧,力量由轻到重,一般重复操作十至二
十遍。
【灸法】
取两侧间使穴,将艾绒制作成黄豆粒大小的艾炷,分别放置在问使穴上,
每穴点五至六壮,对于治呕吐效果甚佳。
【药物疗法】
呕吐剧烈者可选用阿托品、胃复安、奋乃静、晕海宁或镇静药物等,西
药还常用维生素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