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_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7章(2 / 2)

灼痛等现象,停药后即消失。用于五更泻,症见泄泻日久,每日黎明前即感

腹痛,登厕必泻,小腹畏寒喜暖者。热泻及痢疾禁用此法。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一九八六·二·四十三。

18。清凉油适量,搽脐内,用于受凉而引起的单纯性腹泻。

出处:《群众医药》一九七六·七·四十三。

19。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灸甘草各三十克。共切成粗末,炒热,

布包。放于脐上,热熨斗熨之,逼药气入腹,此法通治泄泻和痢疾。

出处:《理沦骈文》。

(bsp;20。苍术、厚朴、陈皮、山檀炭、车前子各三十克。共切成粗末,炒热,

布包。放于脐上,热熨斗熨之。用于水泻。

出处:《理沦骈文》。

21。车前子适量。研细未,水调成膏。敷脐。用于水泻。

出处:《理沦骈文》。

22。车前子、肉桂各适量。研细末。纳脐。用于寒泻。

23。白芥子适量。研细末。纳脐。用于寒泻。

出处:《理论骈文》。

24。胡椒适量。研为细末,纳脐内。用于寒泻。

出处:《理沦骈文》。

25。官桂、厚朴各适量,姜汁少许。将前二药研细末,用姜汁调成膏,敷

脐。用于寒泻。

26。丁香、枯矾各适量。研细末,纳脐内。用于寒泻。

出处:《理论骈文》。

27。胡椒、大蒜、艾叶、吴萸、灶心土各适量,除大蒜外。余药研细末,

人大蒜捣如泥状,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理沦骈文》。

28。滑石、甘草、鲜车前子各适量。前二味研细末,用车前子捣汁调成饼;

敷脐。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29。猪苓、地龙、针砂各适量,葱汁少许。前三味研细末。加入葱汁调成

饼状,敷脐。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30。滑石三十克,酒芍十五克。灸甘草六克,炮姜一点五克,丹皮汁适量。

分别研细未,将滑石用丹皮汁浸煮收干,再加入余药,用水调成膏,敷于脐

部,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31。硫磺、枯矾各适量,来砂少许,前二味研细末,朱砂为丸,纳脐内。

用于气虚暴泻。若泻不止行,用艾五百克坐身下,火烘脚。

出处:《理沦骈文》。

32。木鳖仁,丁香各适量。研细末,用唾液调成膏,纳脐泄气愈。用于水

泻。

出处:《理沦骈文》。

33。热泻散:黄连十二克,滑石三十克,木香十互克,吴茱萸十克。共研

细末。贴神阙穴,大肠俞,胶布固定。用于热泻。

出处:《穴位贴药疗法》。

注:大肠俞在第四腰椎旁开一点五寸。

34。木鳖仁五个,丁香五个,麝香零点三克,共研细末,米汤调作膏。纳

脐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用于水泻不止。

35。暖脐膏:白芥子九克,鲜姜一百二十克,红皮蒜三个,香油一百八十

克,章丹一百二十克。将药浸于香油内,文火熬焦去渣,再徐徐入丹,熬至

滴水成珠。贴肚脐。用于受寒肚痛、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36。封脐艾:陈艾叶、蛇京子各三十克,木鳖子二个(带壳生用)。共研

为细末和匀,用棉包裹。安在脐上,以纸圈固定,以熨斗熨之为妙。用于脐

腹冷痛或泄泻。

出处:《东医室鉴》。

37。熟艾十五克,硫磺六克,蓖麻仁七个。前二味碾末,同蓖麻仁共捣烂。

棉包安脐上,熨斗熨之,可止泄泻。

出处:《本草纲目》。

38。食盐少许。炒热,布包,热敷于脐部,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39。陈艾(醋灸)七片,蚯蚓五条。共捣烂如泥,用火烘烤。敷脐眼上,

用布盖住,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40。艾叶适量。以酒炒艾为绒,作饼,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1。热柴灰适量,用布包敷于脐上。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2。糯米。酒糟、盐各适量,和匀,炒热。趁热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3。胡椒、大蒜各适量,捣作饼,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4。艾叶、灶心土,门斗灰,吴茱萸各等分。共为末,用醋炒热,敷于脐

部。用于治疗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5。炮姜三十克,捣烂,贴于脐部,盖过丹田穴(约长二寸五分,宽一寸),

布包扎一至二小时。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6。松香三克,大蒜二枚。将松香研成末,与大蒜同捣烂,敷于脐上,用

膏药盖贴。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7。生附子一大片,烘热。包肚脐上,用于寒泻腹痛。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48。松香适量,研为细未,过筛,用酒或白蜜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

穴,胶布固定。用于寒湿泻。

出处:民间验方。

49。肾泻散:吴荣英、补骨脂、五味子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