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为酒剑仙洗脑_仙剑人生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一章 为酒剑仙洗脑(1 / 2)

声明一下,本书和历史没多大关系,只是借用其时的一些事件,难免与正史有悖,各位一笑而过,不必深究。另外,本人虽然反日,但不是极端分子,我相信日本人中也有很多好人,正如妖亦有好妖。

这一章节大家可能会不满意,因为其中大半的内容(史实段)是从白度上粘贴然后排版的。算俺对不起大家,请见谅。我保证以后尽量减少剧情无关的描写。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新人难免走入歧路,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屠城!”这种传说中的事居然在我身边发生了!一个城啊!这该有多少人口啊,就这样没了?我呆了,完全没想到那东西竟如此猖狂,难道真就天不怕地不怕了?

我忙追问道:“哪个城?”

“倭国,平城京!”

“什么?哇哈哈哈…”我先是一愣,继而狂笑起来。

倭国,亦称东瀛、扶桑,即为今天的日本。大化元年(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通过大化革新,完成了日本全境的统一,将国名正式定为日本国。倭更名为日本。《新唐书;日本传》中有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在中晚唐时期,人们虽已普遍接受了这一变更,私下却仍喜欢称之为倭,隐隐有大国倨傲,歧视朝国之意。

而酒剑仙所说的平城京,就是今天的奈良市及其近郊。日本于公元710年定都于此。而迁都平安京(今京都市),却是八世纪末的事了。

小日本被屠城了?!我心中冷哼一声,那帮猪狗不如的东西,他们也有今天啊!看来那邪剑果然邪得可以,邪得可爱,我太喜欢了!改日一定要去好好拜访结交一番!

打得入了迷的逍遥二人居然被我的笑声惊动了,也不知道是他们还不够专注,还是我那畅快的笑声真的是震天撼地。他俩奇怪地扭头看向我们,身体还摆着对打的动作。

酒剑仙朝他们一甩手道:“没你们的事,继续练!”又对我道:“你笑什么?”

“呵呵,我笑他们这些猪狗不如的家伙,竟也有这般下场,真是老天开眼,大快人心啊!”我虽然这么说,但这并非我的真心话,只是为了给酒剑仙洗脑所设的陷阱。

“猪狗不如?这话从何说起?”酒剑仙大概平时不大关注这些事,闻言不由大惑。

“我问你,它们东瀛倭国可曾向我大唐递交国书,附属于我大唐,年年拜朝上贡?”我继续引诱着酒剑仙往我的圈套中钻。

酒剑仙点头应道:“是啊。那又如何?”

“我再问你,你可知90年前的白村江海战?”见酒剑仙摇头,我便索性搬出历史,和他一起温习一下那场著名的白村江海战。

公元663年的白村江(今韩国西南部的锦江)海战,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交锋。正是这次战争,影响了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改变了当时的东亚国际关系格局。

659年,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接应。唐、新罗联军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于660年向日本求助,并要求放回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当在位的齐明女皇答应福信的请求,送回丰璋王子,并于661年正月,同中大兄皇子(即后来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亲赴九州,欲统兵渡海西征,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但齐明女皇因旅途劳顿,于当年七月病故,出征计划被迫推迟。

八月,中大兄皇子监国,令先遣部队及辎重渡海。九月,5000日军护送百济丰璋王子归国即位。662年正月,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同年五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增援百济。日本本土则“修缮兵甲、各具船舶、储设军粮”,随时准备渡海作战。

663年三月,日本又增兵2.7万人,唐朝也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舟7000进驻熊津城(今韩国公州)。五六月间,百济君臣之间发生严重内讧,实力锐减。唐军与新罗军队趁机调兵遣将,于八月十三日包围了百济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韩国扶安)。至此,惨烈的白村江海战拉开序幕。

同年十三日,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率水军候于白江口。八月十七日,唐将刘仁愿、孙仁师与新罗王率陆军团团围住周留城。唐将刘仁轨、杜爽与百济降将扶余隆则带领战船170艘列阵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船千艘,与唐朝水军不期而遇。《三国史记》中描述道:“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翌日,日军诸将与百济王商讨对策。他们依仗兵力优势,妄言“我等争先,彼应自退”,遂未加整顿部署,便“率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结果,唐军“左右夹船绕战”,巧施包抄合击之术,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旧唐书;刘仁轨传》史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战后,百济丰璋王逃亡高句丽,残军尽皆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白村江之战,促使日本退守本土,九百余年(至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间未敢再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白村江战败后,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与新罗军队进攻日本本土,于是从664年起,花费巨资,先后构建了四道防线。为了保险,667年,日本将都城从飞鸟迁至近江大津宫。然而,唐朝和新罗的军队并未惩罚日本与百济联合与唐朝发生战争的行为,没有乘胜进军日本本土。白村江海战胜利后,唐朝继续对高句丽用兵。百济灭亡后,667年,唐朝和新罗联军乘机进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丽灭亡。

其实,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始终担心唐朝对日用兵,同样未能主动发起更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而这一切,由于日本天武天皇的登基而完全改变。

白村江之战的惨痛教训使日本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中国抗衡,日本在白村江海战败于中国之后,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及时修正对外政策,恢复了与唐朝的国交后,日本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

于是,此后的几百年间,日本一直与中国修好,并派遣十几批“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政治、经济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一中日历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时期。而中日的和平却一直延续九百余年,直到丰臣秀吉一统日本。

回顾历史,日本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会出现一种现象:在与其他国家的战争中失败后,积极向对手学习,继而实现自身的重大飞跃。白村江战役后的古代日本,在吸收唐朝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很快发展成为东亚强国。近代日本同样是在欧美列强的炮舰下开放国门,不断西化,在极短时间内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日本掀起了学习美国的热潮,不到25年便崛起成为世界第三工业国。

这种现象正是日本民族双重性格的体现:岛国的闭塞性、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其落后、自卑,而靠近大陆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开放性、吸收性又使其能适应潮流、赶超先进、产生优越感。双重的性格、气质是力量的源泉,有时也会成为与其他民族对抗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