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章】求于势_春秋捭阖录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006章】求于势(2 / 2)

李绩似乎习惯了韩愈的臭脾气,笑道:“退之啊,你未免小肚鸡肠了。当年陛下把你外放涿州,也迫不得已。都过了三年了,你还看不开啊。”

韩愈起身正色道:“左相明鉴,皇恩浩荡,如沐春风,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退之铭记在心,岂敢不从。”可脸上哪有皇恩浩荡,如沐春风的表情。

李绩苦笑,知道韩愈还在生闷气。不过韩愈能应昭疾行而回,已经让他很是高兴了。话说,在塞上苦寒之地足足呆了三年,也确实为难了他一介书生。

但是,眼下不是谈论当年是是非非的时候,李绩顿了顿,话头又转回和谈的事情:“虽说是和谈,但此番南下艰难险阻也不逊于行军大战。只有退之一人,也不能成行。”

李绩突然把目光转到高适身上。高适知道,是要说到自己了。

“高将军,所以本相决定让你带人护送退之拿下。”李绩拿起案上的调令,“接着,这是五军都督府的调令。从现在开始,你就是五军都督府特设的折冲营统领,统兵五百,西关军余部编入折冲营,归你节制,人员不够,可从神策军十八卫中挑选适合者补齐。”

高适楞在当场,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刘希夷似乎早就知道,笑着提醒:“高将军,还不接令谢过左相。若不是左相力荐,陛下也不能对你委以重任。”

高适苦笑。这军令他如何能接。如果接下,那就是表示自己默认了朝廷对“西关军”番号的撤除,这怎么对得起死去武平一。

高适单膝跪地:“启禀左相,末将扎根于西关军,平生之志在于荡尽入侵敌寇。况且,以高适之才,实不足担当如此大任。望左相收回军令,另派他人。”

李绩脸色微变,拿着军令的手竟微微发抖,怒喝道:“你说什么?”

刘希夷从来没有见过李绩这么生气。他不明白,为何李绩会这么在意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也许是由于武平一的关系,爱屋及乌吧。

“高将军……”刘希夷道。

话还没说完,李绩会挥手打断了他:“大胆高适,难道武平一没有告诉你,服从是一个兵的天职所在吗?铁打的西关,流氓的兵,好大的名头,难道西关丢了,你连恪守军令都不会了吗?”

这是他第一次直呼武平一的名字。平时他说起武平一的时候,他都亲切以表字“子行”称呼。也难怪,常人若受此大任必定感恩戴德,可高适偏偏一副软硬不吃的样子,如何不让他生气。

高适低头道:“将军时刻教诲,但末将实在力有未逮,不能当此大任。高适恳请左相,将西关军调往陇州,即便战死沙场,我等也得其所哉。”

“放肆,军令岂是儿戏,你说改就改,由得你胡来。今日你只说接不接令。”李绩大动肝火,不由又大咳了起来了。

刘希夷恼怒地看了眼高适,忙劝慰李绩保重身体要紧。

高适低头沉默不语。

这时,一直一副事不关己样子的韩愈却突然开口了。

“原来高将军是怕了,没想到陇州大败一场,西关军不但全军覆没,连胆子都丢了,怕死起来了。啧啧,既然高将军不愿南下,侯爷也就不要为难他了。韩愈一介书生,单刀赴会,又有何惧。”

这是激将之法,高适岂能不知,不过心中却也佩服韩愈的胆色。

刘希夷柔声劝道:“高将军,你要知道议和与西线战争一样重要,都是为国出力。况且,无论你去还是不去,西关军都要被撤,谁都左右不了。”

高适沉默不语。他知道刘希夷所言非虚,但情感上却实在难以接受。

李绩见高适渐有软化,喘了喘气,轻声道:“高适啊,其实坐在本相这个位置,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西关军是本相和子行的心血所在,被撤,本相心中难受并不输于你。但是,你要记住,杀人的不是刀,而不是背后的冷箭,秦军的刀我们固然要防,但宋国冷箭也不得不防。本相答应你,十年之内,还你一个西关军。”

高适还能说什么呢?

李绩把军令塞入高适手中:“拿上军令,给你一个晚上时间适应。本相希望,明日日出的时候,能够在城南校场看见西关军的影子。”

“是!”高适热泪盈眶。

……

送走了高适。

刘希夷又回到李绩书房。

房内三人对视一眼,会心一笑,仿佛又回头当年并肩作战的时光。

高适其人,倔强得让他们头大如斗,颇有点当年武平一的风范,让人又爱有恨,但总算哄又骗又骂,搞定了。

李绩道:“退之,本相推荐的这人,你满意否。”

韩愈笑着点了点头:“满意。”

“那你猜明天高适会去城南校场吗?”

韩愈悠悠道:“他会去的。”

刘希夷道:“哦,你韩退之凭什么这么肯定?”

韩愈笑了笑:“直觉。”

李绩和刘希夷不以为然,塞上三年,平生不信怪力乱神的韩退之,居然神棍了起来。

李绩顿了顿,道:“延之,本相托你调查高适的生世,有消息了没有?”

刘希夷从袖中拿出一个卷宗:“早有着落,只是前日见侯爷事忙,延之未曾递上。”

李绩点了点头:“嗯,拿来看看。”

刘希夷递了过去,李绩展卷阅读:

高适,青州人士。

父,高克恭,青州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墨竹,有非凡技艺,与南宋赵孟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母,秋灵素,本是渤海望族名媛,后与高克恭私奔,而被逐出家门。

婚后,二人迁居于洛府,八月诞下一子名为高适。因其怀胎不足十月,外人疑称高适不是高克恭亲生。

迁居洛府后,高、秋不善理财,家产遂散尽,仅靠高克恭卖画维持生计。

三岁,其父高克恭病逝,其母靠刺绣抚养其长大,并教授以诗书礼乐。

九岁,邂逅一代刀王源乾曜,收其为徒,传授刀法“弱水之刀”,其母大怒,阻拦之。高适乃暗暗习之。

十四岁,高适刀法小成,源乾曜飘然而逝,不知所踪。

十六岁,秋灵素病逝。高适葬母远游,足迹遍及中陆。

十七岁,行至陇州,忽遇大雪,几乎丧生,幸被武平一所救。为报大恩,加入西关军。是年,斩杀来犯秦军二十人,被提为百夫长。

二十岁,西秦铁骑再次来犯,高适参与夜袭。是役斩杀千夫长两名,兵士无数,功盖全军,被提升为百夫长,武平一亲赐随身宝刀“百战”。

二十二岁,陇州大战爆发,西关沦陷,武平一托孤,带领三百残军突围而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