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业余选手_帝国魔法师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章 业余选手(1 / 1)

蔡茨勒挺着笔直的身板说道:“我认为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地面或者空中支援的话,他们将会在俄国人发起进攻后几个小时内被歼灭。”

“该死的曼施坦因,他为什么把部队又撤回去了!”希特勒摘下眼镜,忿忿地说道,“他的装甲师不是距离保卢斯只有不到15公里了吗!”

“我的元首,俄国人几天前已经调集了两个集团军,下辖3个摩托化军、1个坦克军、3个步兵军和1个骑兵军在向我第57装甲军的侧后进行迂回,负责担任第4装甲集团军侧翼防御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和意大利部队已经被击溃,如果曼施坦因不把第57装甲军撤回来,那么他们必将陷入另一个合围圈。”

希特勒默不作声了。

实际上他对斯大林格勒周围的态势是十分清楚的,他知道俄国人在这一地域聚集了超过230个师近180万人的空前强大的兵力,目的就是要全歼第6集团军。但是希特勒当初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德军的补给能力,他以为凭借德国空军和外围力量至少可以维持一条向第6集团军输送补给的通道,以使这个集群牢牢地吸引住外围的大量苏军,同时由西面和北面的两个集团军群向苏军发动毁灭性打击。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他一再强调的是解围而不是突围,拒绝了来自第6集团军和顿河集团军群的请求,不让保卢斯放弃阵地进行突围,直至最后丧失了所有突围的机会。

如果说在一个月之前第6集团军还能够发动一次有效的反突击,一周之前尚有一线突围的希望的话,那么很显然,现在除了战死和投降之外,这个集团军已经没有第三条出路。是元首下令让他们死守这座已经在战略上毫无意义的城市,在面临重重围困之后又顽固地拒绝了所有请求撤退和突围的建议。现在,元首终于看到了一次无可挽回的失败。

“那么顿河集群新的反击什么时候能够准备好?”希特勒又问道。

蔡茨勒犹豫了一下,低声说道:“事实上……,我的元首,根据曼施坦因将军的报告,顿河集群已经不可能做出新的反击了。”

“什么?”希特勒诧异地问道,脸上呈现出常见的怒容,“难道就这样退却了?一个强大的集团军群竟然无法组织起新的反击!”

“我的元首,顿河集团军群现在不得不面对的是,一旦俄国人很快消灭了我斯大林格勒被围的部队,其合围圈南面的92个师即将对顿河集群的左翼展开进攻。而在那个方向我们恐怕组织不起足够坚实的防御,如果俄国人一旦形成突破,那么对整个南线都将造成毁灭性的态势。”

希特勒站在铺开的地图前沉默不语了。

纳茨姆斯站在一边静静地听着,两人的对话,脑中忽然闪现出战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博士在战后的回忆录中的一段话:

“‘业余行家’作风是希特勒的显著特点之一。他从来没有学通过一门专业,在所有的工作领域中,他基本上始终是一个门外汉。……他不为标准观念所囿,他的机智有时会想出一个专家根本想不到的不寻常的措施来。战争初期在战略上取得的成功,的确可以归诸于希特勒对战争规则的不学无术,以及他那种喜欢作出外行决定的劲头。由于对方是按照规则布置兵力的,而希特勒凭着自学者的自以为是,不懂或者不运用这些规则,结果产生了意外的效果,……但是一旦遭到挫折,他就像绝大多数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那样一败涂地了。这时他对战争规则的无知,显然成为他的无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他的缺点也就不再是他的优点了。失败越大,他那种不可救药的‘行家’习性就越顽固地显现出来……这时则加速了他的垮台。”(《第三帝国内幕》,阿尔伯特.施佩尔著,第十七章)

在纳茨姆斯看来,施佩尔回忆录中的这段话可谓是一语中的,他以一个专家的眼光和希特勒决策的具体执行者的深切感受,透彻地点出了这个独裁者覆灭的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元首的“业余”,才能够把一战之后颓废消沉的德国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欧洲霸主的地位;也正式由于元首的“业余”,第三帝国才会从最为辉煌的顶峰一步步地滑向深渊!

这有点儿像体育比赛,一名业余选手也许会在进攻中使出奇特的手段得分,甚至可能在对手尚未缓过神儿来的时候大比分领先,但是一旦遭到反击而不得不陷入防守的时候,业余选手的缺陷就会暴露无遗。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支持,缺乏系统训练的业余选手无论如何是抵御不了对手强有力的攻击的。

现在,纳茨姆斯知道,面对苏军的凌厉反击,“业余选手”希特勒实际上已经束手无策了。

“我的元首!”蔡茨勒低声说道,“尽管未能最终坚守住,但第6集团军牵制住了大量的敌人,使得曼施坦因取得了宝贵的时间对整个南部战线的左翼进行防御性部署,避免了更大的灾难。我想现在可以认为第6集团军已经完成了最艰难的任务。”

蔡茨勒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道:“这也是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的看法。他们认为应当允许第6集团军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来结束这场战役。”

希特勒默默看了一眼哈尔德,他明白蔡茨勒的意思,但是却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样的建议。

“不,他们绝不能投降!”,希特勒用拳头抵在桌面上,低沉地说道,“他们应该知道,俄国人从来是不会守约的,所谓优待俘虏的说法都是骗人的谎言。投降和战死没有区别。”

元首的这句话倒是对的,落入俄国人之手的战俘中绝大多数都会更加凄惨地死于冰天雪地中,相比在战场上的光荣牺牲,那种倍受严寒和伤病折磨之后的死去要更加痛苦。

俄国人对德国战俘是没有丝毫怜悯的,莫斯科对这些战俘的待遇早已降到比养活牲口还要抵的水平,日内瓦公约对那些战俘唯一的保护恐怕就是免遭大规模屠杀而已。食物?医药?俄国人自己都还不够呢!

自从俄国人发动反攻以来,人们时常会看到成千上万的德国战俘在茫茫雪原上艰难地跋涉,寒冷、饥饿和伤病使这些战俘中的大多数根本没有机会到达远在西伯利亚的战俘营,事实上俄国人也从未打算让他们到达那里。

不过,比较起来,在战争初期被押解到波兰战俘营里的俄国战俘其命运也未必好于他们的德国同行,上百万俄国战俘在党卫军的战俘营里也是生不如死,过着比蟑螂和老鼠更加不如的日子,战俘的死亡率一点儿也不比这些行进在俄罗斯雪原上的德国人低。

如果说对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战争还只是骑士之间的较量、争夺的仅仅是领土的话,那么与俄国人之间则根本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一场欲彻底消灭对方的种族而后快的殊死搏斗,苏德双方都是怀着一定要将对方斩尽杀绝的信念在战斗,因此也就绝无任何人道主义可言。

但是希特勒坚决反对保卢斯投降绝不是因为对德国战俘未来命运的担忧。

“保卢斯应该明白,他是德国军人,是德国将军。他不能,也没有权力命令他的部队投降!”希特勒开始激动起来,“德国军人可以战败,可以牺牲,甚至可以自杀,但是绝对不能投降!我们的军旗是用献血染红的,我们是条顿精神的继承者,是用日尔曼人坚定不屈精神塑造出来的坚强军队,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唯有战死,才能真正显示出雅利安人高贵的品质!投降?不,绝对不行!我,不允许投降!”

房间里陷入了沉寂。

过了一会儿,希特勒抬起头看着蔡茨勒,似乎下了一个很大的决心,缓缓地说道:

“起草一个命令,晋升保卢斯为陆军元帅。即刻生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