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矛盾的困境_帝国魔法师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五章 矛盾的困境(1 / 1)

1943年欧洲大地的春天来的比以往要早,这不知道究竟是上帝出于对沐浴在战火中的人们的同情,不忍看到更多的生命在寒冬消亡,还是想再给德国人最后一个喘息的机会,故意使原本硬结的原野化为一片泥泞的沼泽,以减缓俄国人刚刚开始的猛烈攻势。总之,多亏了这早早来临的春天,迟滞了俄国人坦克大军的进攻,使疲惫不堪的东线德军得以固守住了岌岌可危的漫长防线。

一辆挂着最高统帅部特别牌照的黑色梅赛德斯轿车正沿着满是泥浆的公路,在东普鲁士的森林里飞驰。纳茨姆斯看着车窗外飞溅的泥水,再次陷入了沉思。这么一大圈转下来,所见所闻令他很是忧虑,现在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计划了。

现实比他事先所了解的要严峻得多,无论是当前的战争形势,还是他原先拟定的计划,都与他当初设想的相差很多。当战争进入到1943年的时候,德国已经必败无疑了,这一点他是清楚的,但他不知道的是,43年刚开始仅仅三个月多一点,形势竟然变得如此一塌糊涂。

东部前线已经处于极其危险的状况,现在之所以还没有崩溃,仅仅是因为俄国人暂时停止了进攻而已。在第一轮反攻中俄国人消耗很大,而且没有正确地对德军的真实状况做出分析,毕竟,在过去两年里,俄国人吃了太多的苦头,尽管开始进行了反攻,但仍旧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他们不认为自己有能力一举击溃强大的德军重兵集团。但事实上,纳茨姆斯很清楚,俄国人如果现在继续发展进攻的话,他们完全有能力一举打到布格河!

英美盟军已经成功赢得了北非战役,曾经趾高气昂的德国非洲军团行将覆灭,而他们原先的统帅,那个曾经被神话了的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已经奉命离开了他当初带到地中海对岸的十几万部队,转而成为驻守大西洋壁垒的b集团军群司令,此时正在法国忙着修建那些毫无意义的堡垒。丧失了北非,就意味着丧失了地中海,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半个意大利。德国的南大门已经被敌人推开一条缝了,现在,他们只要再伸进一根铁钎,就能够把这扇大门撬开!

经济上更是令人担忧,除了表面上如回光返照般与日俱增的飞机和坦克数量之外,实际上德国的经济脉搏已经越来越衰弱。狡猾、毒辣的英国人已经找到了德国的“死穴”,开始对德国本土实施轰炸,尽管目前收效甚微,但纳茨姆斯知道,这是大规模战略轰炸的序曲。两年前,德国空军也曾经对英国展开过规模空前的轰炸,但是德国人――准确地说是希特勒和戈林,犯了一个错误,他们竟然幼稚地认为仅仅靠对城市民宅的狂轰滥炸就能够彻底摧毁一个民族的斗志,迫使敌人投降,因而使德国轰炸机放弃了更加致命的战略性目标:港口、军事基地和军工厂。结果呢,英国人非但没有投降,成功地保全住了王国的体面,而且还奋起反击,进而从德国人的失败中汲取了教训,对德国本土开始了致命的轰炸!

如果说轰炸还仅仅是削弱了德国的产能的话,那么即将到来的大片占领区的丢失以及盟友与中立国的反目,则几乎要掐断德国的经济命脉了。第三帝国的幅员并不辽阔,比起横跨欧亚大陆的苏联来,德意志实在小的可怜;他也并不富饶,除了煤炭和钾盐之外,想不出还有什么能够称得上储量丰富的资源。尤其是石油和稀有金属,几乎完全依靠来自占领区的开采和国外的进口。现在,这根脆弱的经济动脉随时都有被掐断的危险。

数百个苏军机械化师和步兵师正在乌克兰地域集结,他们的目光已经越过了遥远的喀尔巴阡山,落在了罗马尼亚境内;已经在意大利南部登陆的美国人和英国人正在那儿修建新的空军基地,他们的指挥官也已经在地图上标出了未来的轰炸目标。所有敌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一个点上――普洛耶什蒂油田,那是罗马尼亚境内最大的石油产区,也是德国的最主要的石油来源地。占领或者摧毁了普洛耶什蒂,也就等于摧毁了半数的德国炼油厂――至少斯大林和丘吉尔是这么认为的。

而纳茨姆斯最为担心的却还不是这些,对于所有这些情况,他都已经有了既定的应对策略。他最担心是,他可能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施他的种种对策。

那个疯子,希特勒,在久攻莫斯科不下,又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遭受惨败之后,已经完完全全陷入了一种疯狂的状态。他现在心里所想的已经不是如何拼死抵抗,他所下的每一道“拼死抵抗”的命令与其说是军事上的愚蠢,倒不如说是一种在极度失望下的变态:他已经对前途失去了信心,对德国已经彻底失望,现在,他想要做的,正如他在战争开始之初所说的那样,“如果德国不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不能征服他的敌人,那么就说明德国人根本就不配在这个世界上存在!”

是的,希特勒现在所做的一切,已经不再是为了打败对方,而是要让德国彻底毁灭,痛痛快快地被敌人所毁灭!他正义无反顾地带领着德国走向死亡。

正是因为这样,希特勒才会不顾一切地将德国全部的资源、人力投入到毫无意义的战场上去,采取最为极端、最为愚蠢的方式与敌人死拼到底。他甚至是在故意加速德国的毁灭,他根本不想给德国留下什么退路,因为他从未考虑过在投降书上签字。他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既然敌人那么想赢得胜利,那么好吧,他就给他们一个彻底的胜利,但是,当他的敌人付出沉重的、甚至无法忍受的代价取得那胜利的时候,他们得到的只会是一片废墟和一个已经灭绝了的民族。

他希望当他的敌人摇晃着身躯,拄着枪管环顾硝烟散尽后寂静的战场时,发现他们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甚至连一纸投降书也找不到一个德国人来签署。他觉得到那个时候,他依旧会被视为是个胜利者,至少在精神上他没有失败,德国也没有失败。当德国的土地尽失、德国人无一幸存的时候,德意志的精神仍将永存,德国虽败犹荣!

这完全符合希特勒的性格,也完全符合他毕生所追求的悲剧性的结局――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彻底的胜利者,那就应当勇敢地成为一个彻底的牺牲者!这就是希特勒的全部哲学。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希特勒大概可以算是个完全中立的人:他关心的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德国或者雅利安民族怎么样,而是究竟谁才是最优秀的民族,一旦他看到德国必败无疑,他就会坚定地站在敌人的一边。那个在他看来比德国人更优秀、更坚强的敌人,就是俄国。希特勒与其说是在抵抗俄国人,不如说是在考验斯大林,他想看看这位令他肃然起敬的对手究竟有多么强大,是否已经强大到足以消灭德国。

但是纳茨姆斯不能眼看着这一切发展下去,他的使命不允许他袖手旁观,他的内心也不能容忍这种自取灭亡的悲剧上演。

如果按照当初在威莱斯高塔上的约定,纳茨姆斯只有在1944年6月当美英盟军在法国登陆、苏军在东线大局进逼到喀尔巴阡山脚下的时候,德国才算得上处于真正的防御态势,他也只有到那时才能出手干预历史的进程。但是现在看来,如果等到那个时候,一切就都晚了,别说他小小的魔法师纳茨姆斯,就是诸神之父奥丁亲自降临人间,也无力挽回败局。

但是他却不能违背威莱斯高塔上的约定,如果他违背了“魔法师只能参与防守”这一约定,不但他所有的法力将全部消失,而且他所有从未来世界带来的东西,那些信息、记忆、技术,包括他所有的产业也都将随着魔法化为乌有。那时,他就只能是个平凡的人。到那时候,他甚至还不如街角上卖报纸的那个土耳其人,那个土耳其人至少对他的家庭来说是重要的,对他的妻子和女儿来说也许就是她们生活的全部,而他纳茨姆斯,一个来自中古安克雷大陆的流浪者,则是一个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无足轻重,产生不了丝毫影响的凡人。

正是这种矛盾的情形让纳茨姆斯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他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毫无疑问,他得把自己的计划做些修改,必须得赶在一切都来不及挽回之前控制局面。

汽车忽然停下了,一位身穿整齐制服的元首卫队少尉走上前来打开了车门。

“您好,男爵!请下车。”

纳茨姆斯这才将思绪收了回来,对那位年轻的少尉微笑着礼貌地说了声“谢谢您,布林少尉!”,然后下了车,向着那座阴郁的混凝土建筑的入口走去。

“长官,那人是谁?”站在一旁的一名新来的士兵向少尉问道,“除了元首,我还从未见过您为这些人开车门过呢!”

“你是说他啊,”少尉望着纳茨姆斯远去的身影说道,“他可是位大人物,他是唯一一个可以随时觐见元首却不穿制服的人!”

年轻的士兵楞了一会儿,“那他究竟是什么大人物?”

“他是纳茨姆斯男爵!”

――――――――――――――――――――――――――――――――――――

喜欢的话就推荐吧,好歹给一票意思意思^_^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