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塔克拉玛干_星空隧道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章 塔克拉玛干(1 / 1)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西部一片浩瀚、干燥的沙质荒地,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这里,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终日狂风肆虐能将沙墙吹起。

“塔克拉玛干”维语的意思就是”进去了出不来”。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一个伤感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善良人们渴望能引来天山和昆仑山上的雪水,来浇灌干旱而贫瘠的塔里木盆地,改变自己的生活。这需要一位神仙的两件宝贝,一件是金斧子,而另一件是金钥匙。慈善的神仙终于被百姓的真诚所感动,便把金斧子交给了哈萨克族人,用来劈开阿尔泰山,引来清清的雪水。而神仙想把金钥匙交给维吾尔族人,让他们打开塔里木盆地的宝库时,金钥匙却不幸被神仙的小女儿玛格萨弄丢了,从此盆地中央就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公元2025年9月1日,塔克拉玛干腹地,乔喀塔格山脚下,几顶深兰色的露营帐篷在夕阳下闪烁着动人色彩。

一只考古探险队就扎营在这里。领队张天朔教授与其他的几个队员,此刻正在这座被当地人称为“红石山”的山顶远眺。

从山顶向南望去,苍茫天穹下,塔克拉玛干沙漠无边无际,缥缈间它产生一种震慑人心的奇异力量;而向北,田河两岸的胡杨树在阳光下泛着浓厚的金黄,如宽大的金色丝带缠绕着大地,从天际延伸过来,又蜿蜒消逝在另一头。

张天朔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科技考古专家,曾发表一系列“远古文明的历史见证”、“尼雅遗址未解之谜”等引起国际学术界重大反响的论文。更因为他学问品德高尚、艺术修养精深,是中国考古学术界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

看着几个队员被眼前波澜壮阔的景色震撼的表情,张天朔教授脸上露出了慈父般的微笑,仿佛在看着自己的孩子。

对张教授来说,这里就象老朋友一样,太熟悉了。此次沙漠之行,是张教授自1995年以来的第五次。而正是1995年的第一次,就在新疆和田尼发现了轰动全世界的尼雅遗址,其成果震惊学术界,也迅速的让张天朔的名字在考古界崭露头角。

那一年自己刚刚好30岁,而立之年,第一次随考古队来到新疆塔里木,来到这片神奇的沙漠。为了开展工作,那时候张天朔就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

尼雅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距民丰县喀巴阿斯卡村20公里,交通条件十分恶劣,是沙漠中的禁区。

靠着不屈的信念与毅力,加上强壮的身体,张天朔徒步翻越了数不清的沙丘,才将遗址中发现的写有古代于阗文字的木简及羊皮文献带回了考古队。

在随后的几次考古活动,尼雅i号墓地的发现,使尼雅遗址考古再获丰硕成果,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几十年来,尼雅遗址一次又一次轰动着学术界。

张天朔教授腰间的卫星通讯设备低沉的震动声响起,打破了这动人心魄的庄严与宁静,也将张天朔教授从回忆中惊醒。

猛然醒悟过来的队员们,忙着用dv拍摄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张教授则接通了卫星电话。

“队长,已经与文物机构联系好了尼雅遗址探险的具体细节,明天一早我们就可以出发!”,话筒里传来队员小王略显疲惫的声音。

“好,通知其他队员,明天早上七点准时出发!恩…再告诉大家,注意携带好所有的科学设备,我们要打一场硬仗!”,或许是被眼前的景物感染,张天朔教授略显消瘦的脸上,透露出无比的坚定与自信。

……

第二天一早,太阳还没露头,张天盛教授与队员们便已经整装待发。

随着一声令下,越野吉普发动机的轰鸣声便在寂静的沙漠中突兀的传开,浩荡的车队一字排开,扬起滚滚黄沙。

考古队先到当地的民丰县文物局办理手续,局长亲自接待了张天盛教授。当时一样年轻还不是局长的他,怎么能忘记正是这个“年轻人”,让尼雅遗址被全国乃至整个世界所了解,也给这里带来了无限的荣誉与机遇。

“老王,我们考古队,这次打算继续往北进行探险,希望能再有新的发现。”,张天朔教授直接说明了来意。“我们全力支持,该放绿灯的一律放行!”,局长眼里更多的是期待。

“这次来或许是最后一次了,毕竟岁月不绕人,已经六十岁啦!”。张教授微微叹了口气,眼神里带出些许落寞。

“你们会成功的!”,王局长用力握住张教授的手。三十年来的友情,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

迅速办理好相关各种手续,告别文物局局长,考古车队继续往北,离开了民丰县。

……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西汉时,尼雅就已经是一个西域小国,而他们的祖先是谁?来自哪里?为何湮灭?何时湮灭等都没有记载,直到现在都还是一个不可知的谜。

顺着尼雅河古河床,考古车队一路经过了散布着规模不等、残存程度不一的众多房屋遗址,包括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园、畜圈、渠系、池塘、陶窑和冶炼遗址等地,几千年来已经被沙漠吞噬了大半。

再继续往北,已经看不到建筑物,只有流沙形成的沙丘,一座座象起伏的山峦。

尼雅与楼兰,是中国最著名的两座已湮没的古城废墟,现在楼兰的神秘面纱已经被一点点地揭开,而尼雅,仍不肯向世人展示它奇幻的历史。

有专家根据地质年代推算,尼雅文明有近五千年的历史,而传说中黄帝那时也才刚刚出现。也许正因为如此,每年才有数以万计的人们义无反顾地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

“张教授,我们已经距尼雅遗址40多公里了,是不是在这里停下来观察一下?”,旁边有队员低声建议着。

按照古人的交通状况,20公里活动半径已经是极限,更别说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队员的建议是有道理的。

“再往北开一些,古时这里应该是一片绿洲,我直觉再往北才是我们这次的目的地!”,张天朔教授沉声答道。

张教授是考古队的领队,拥有决定权,所以队员们并没有反对,沉默使发动机的轰鸣更加刺耳。

……

车队终于在茫茫的大漠中停了下来,已经是大漠的深处。抬眼四望,黄沙渺渺,看不到尽头,没有河流,没有绿荫,有的,只是朗朗晴天和浩浩的风尘。

队员们从车上下来,一边咒骂着恶劣的环境,一边开始安扎营地。

为了这次探险行动,考古队做了全面的准备。不仅携带了地下探测设备、自动化发掘探测机器人以及三维的视频分析系统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考古科技装备,而且在水、食物、医疗卫生,专用服装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考虑。

已经是正午,温度计显示,沙漠地表温度达到了摄氏50度,空气中弥漫着让人心烦的干燥与炎热。

“张教授…张教授…”,扎帐篷的几个队员围在一起似乎发现了什么,随即,开始高呼张天朔教授,声音中带着说不出的兴奋与期盼,似乎将燥热也冲淡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