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赌神32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怎样使学习成为他的自觉行为、兴趣行为,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尤其是在中国,孩子们一出生就注定逐步的成为“考试机器”,也许其中十之八九都是痛恨学习的。
李秋逸也曾经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年少时他就经常抱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高一时他写了一篇题为《如此的“素质教育”》,投到省报竟发表了。究其原因,是因为李秋逸发自肺腑的列举了应试教育的n条罪状,得到了一位教育界老前辈的认同。说实话,李秋逸考上名牌大学,八成靠的是先天的智力优势,其余的除去运气,大概就应归功于李国才车祸的刺激了。
如今自己竟成为了两个可爱孩子的老师,所以,李秋逸一直觉得老天爷简直比奥斯卡最佳编剧厉害――莫非他想让孩子们沾上点自己的邪气?但带着家长黄毅刚夫妇的殷切期望,李秋逸也不敢马虎。他认真地与两个孩子交流了一个晚上,却发现其实他俩的智力水平还是不错的。只是因为受叛逆期心理的影响,孩子们对父亲的督促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其中,哥哥黄北成性格稍微内向,逻辑能力却很强,这可以体现在他优异的数学成绩上;而弟弟黄南成则话多一点,成天抱着个随身听手舞足蹈,活脱脱是个音乐少年。
针对两兄弟各自的特点,李秋逸忙了一个下午,制定了一套因材施教的完整计划,然后与黄毅刚商量修订。黄毅刚虽有些疑惑,毕竟李秋逸的计划太随孩子心性了,可看着李秋逸胸有成竹的样子,也不便说出来。
李秋逸明白黄毅刚的心思,为了保证计划的实施,他又与黄毅刚约法三章:一、凡是有关孩子学习的问题,家长不得在孩子面前干预李秋逸;二、家长只享有对阶段学习成绩的知情权,没有发言权;三、家长必须把曾多次使用的棍子扔掉。黄毅刚听李秋逸说的有模有样的,亦未反对。
头一个星期,李秋逸只安排了四个课时,目的在于巩固孩子们对上期知识的记忆,并增加课余的兴趣学习时间。当然,这也是为了增强师生之间的进一步沟通。
李秋逸上课不要课本,讲课内容可称作稀奇古怪,他这是在尽量提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另外李秋逸还要求两兄弟,每天必须分别提出五个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这却是为了使孩子的心一直系在学习上。
一星期下来,李秋逸颇觉欣慰,自己的计划已经初步实现了――譬如,在下午放学打篮球时,哥哥黄北成不再一言不发,而是经常来点汉语夹杂英语的表达方式;弟弟黄南成在放学听音乐时,也会自觉地边听边做数学题。总之,两兄弟成功地避免了因性格影响而偏科的危险。
父亲黄毅刚看了李秋逸的初步成果,那是相当满意。为了答谢李秋逸的悉心栽培,两口子又大摆宴席,款待这个大儿子们5岁的大学生。
席间,母亲韩芝玲一次次的向李秋逸敬酒,也放松的谈起了自己的娘家。韩芝玲出生在一个教私塾的人家,爷爷是晚清的秀才,颇能对上一手好对子。耳濡目染的韩芝玲虽是女流,却也接受了相当于现在初二年级水平的教育,李秋逸望了一眼韩芝玲,她肤色白净,全不同于普通的农家妇女。而黄毅刚则长得虎背熊腰,一口大胡子似要摆出气吞山河的架势。
两个孩子对李秋逸十分亲昵,哥哥搂住李秋逸的脖子,弟弟则讨好的为他捏着筋骨。这一幕让韩芝玲十分诧异,因为两兄弟即使对父母也没有这样好过。她虽未学过正统的心理学,但明白孩子如此喜欢老师,那全是李秋逸苦心经营的成果。于是她再次举杯,敬了李秋逸一大口。
李秋逸不胜酒力,终于沉沉睡去。梦里,他走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前面一名女子白衣飘飘,亭亭玉立,正是安晓语。暖风轻抚着她的秀发,正是美景与美人相映生辉,连太阳也跑出云层来欣赏……
可惜美梦没做成,哥哥黄北成过来摇醒了他。李秋逸睁开睡眼看看表,才凌晨3点啊!小家伙焦急地说:“我妈喝农药了!”吓得李秋逸一骨碌起了来,他跟北成走下楼,才发现一楼的杂货铺里早已站满了人,地上零食撒得四处都是,像是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打斗。
“怎么会这么想不开呢?”黄毅刚的母亲哭啼着。李秋逸虽不明其中曲折,但脑子却异常清醒――救人要紧!他急忙随同来此帮忙的几个大汉抱起口吐白沫的韩芝玲,送上了黄毅刚叫来的救护车,飞奔市医院。
车上,李秋逸运用曾经看电视学的急救常识,掏出身上的百草油,灌进韩芝玲鼻子里,以润湿她的呼吸系统。又轻轻地把韩芝玲放平,稍稍用力于她的虎口和人中。不久,市医院就到了。
黄毅刚把妻子送进急诊室,便后悔莫及的开始不停的跺脚,他抽着闷烟,时而抱住脑袋,时而焦虑的走来走去,看得李秋逸更纳闷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