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天刚刚离去,那个不太喜气洋洋的新年,也很快的消失在人们的脑海当中。
曹操带着典韦在繁华的冀州城里闲逛,再过几天,便是远征平原之日了。
赤壁之战後,曹操再没有感到如此心情沉重,因为这场硬仗的胜算,老实说真的不大,应该说很小才对。
跟许昌比起来,冀州城要更大一点,还有人口,发展等因素上,都占尽优势。
虽然在繁华的气氛中步过,但是曹操的脑海里早就塞不下这种东西了,他想的,只是如何去击败那个「神话」般的男人-一个几乎能跟白起相提并论的家伙。
在兵力而言,曹军的数量要较平原多不少,但是不知为何,曹操跟狄青一样,一样的担忧。
「主公,」身後一个传令兵跑至,递上了一封书信「是郭先生托人送来的。」
曹操甩了甩,打开了书信,一看之下,果是郭嘉写的。
「郭先生说了些什麽吗?」身旁的典韦低声问道。
「他劝我不要过於急进,攻下了冀州便先停住,再过几个月才再起兵,看来他是看穿了我想攻平原的心思了,」曹操笑了一声「奉孝是个人才哪,如果他在,或许接下来的那一场仗会更轻松一点。」
「那主公为何不让郭先生来呢?」典韦问道。
「因为啊,他还有只快要到手的蝉要抓呢。」曹操笑道。
曹操固愁,但官军方面也不轻松。
西征之计一再搁置,原因无他,因为白起仍在。
对於他们而言,白起是个非常碍事的鹿角,拒着他们的第一波进攻,若他身在西凉还好,麻烦的是,要平定中国的西边,白起便是第一道关卡。
「白起虽然立於不败之地,但并不代表他不会撤退,不是说他曾经拒绝过几场必输的战争吗?」说话的人正是李靖,对於西征大计,他持非常进取的态度,因为重振大唐的声势,是他的理想之一「大军压境之下,再加上我跟庆之的名气,应该可以让白起退缩的。」
「会这麽容易吗?」柴绍皱了皱眉「我不是否定卫公的想法和意见,只是白起虽然会退缩,但是兵力上差距不是很大的话,他会退缩吗?」
「柴大人说得有理,」郭子仪点头道「这种大事还是别过於急进为妙,虽然西北方的势力有点削减,但还不是轻举妄动的时候,不如先看看白起和马超会否再起事端,再来个渔人之利,会比较好吧?」
「嗯......」李世民思索了数秒,看看身旁沉默的陈庆之「庆之,你怎麽想?」
「我只是在想,能参与西征第一战的骑兵,有多少?」陈庆之看了看李世民,再扫视了众人一眼,缓缓的问道。
众人的视线都聚集在李靖身上,因为李靖是负责训练骑兵的,兵力有多少,他可以说是最清楚不过了。
「总兵力六千多,骑兵四千多。」李靖答道。
众人的视线又回到了陈庆之身上,看看他如何作答。
「四千多吗?」陈庆之豁然笑道「我昔日领七千白袍骑兵时,杀了二十多万人,听说後来好像更多了不是吗?那眼前的数千兵,我又惧怕什麽呢?」
面对着陈庆之不知哪来的自信,众人虽然想劝他一下,却找不到任何论点去反驳他的自信。
「庆之的勇气如此可嘉,那被人誉为骑兵战天才的我,」李靖看着陈庆之,欣慰的笑了一声「又怎麽能惧怕那个白起呢?」
「那,没异议吧?」李世民心里早就这样想了,看到两人如此自信,自是感到兴奋莫名「那半个月後,你们便领那四千兵,去冲破那个白起吧!」
「还有一件事,我挺在意的,」柴绍道「日前不是说,北方有匈奴入侵吗?」
「没错,」李世民点了点头「有什麽问题吗?」
「匈奴,不是在南北之後便消声匿迹了吗?」柴绍皱眉道「那些所谓的「匈奴」,会否是另有其人?」
「古人聚集这等看来荒谬的事情都发生了,种族转移或是横空出世,这等事情也不是说全无可能吧?」李世民笑道「就算是另有其人,就算是另有所图,凭卫青他们三人,便是白起来犯,也根本不用畏惧吧?」
「陛下所言极是。」柴绍点了点头,似乎觉得自己有点过虑了。
匈奴在南北朝以前,一直处於中国的北方,作为外族,经常入侵边境抢掠维生,因为他们虽然食物的供给可以说比较充足,但有很多必需品例如衣服,还有最缺乏的水,对他们而言都是非常珍贵的。
如果把这场入侵看成是抢掠的话,倒是说得过去。
但是匈奴早在南北朝的时候与汉人融成一体,在历史上再没有匈奴二字,那现在唐朝的这些匈奴人又从何而来呢?
以李世民的角度看来,匈奴的出现似乎跟这次地震有所关联,也就是说,这匈奴部族,随着地震一次过全数转移过来了。
但以柴绍的角度看来,反而像是晋阳的三人对此事不知情,把其他外族看成了匈奴。
在这个时代,占据着匈奴领域的,正是突厥。
过了数天,曹操远征的日子刚好来临。
那随着曹操远征的三千余兵士,对於敌人是何来头根本毫无头绪,当然他们也没去想过,只知道平原太守是赵国名将赵奢罢了。
相较之下,分析後得悉结果的曹操和狄青二人,便显得沉重得多。这一役,曹操执意不领典韦前去,或许是打了最坏的打算吧。
平原的兵力并不多,只有接近二千的士兵,以曹操的统率能力,以兵力上的优势,单单是对付赵奢还游刃有余,但是另外一个赵国名将,看来并不像赵奢一样好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