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乘修空及密宗大手印_魔法洪荒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大小乘修空及密宗大手印(1 / 2)

陈健民

本文当分总论、分论,以阐发本题之重要含义,而令读者有佛教小大密三乘一贯之体系上之概念,及分别修持之各别优特之点,而能自知脚跟所在,不自虚夸,亦不自菲薄。

总论

小大乘修空,及密乘修大手印、大圆满、禅宗,皆属解脱道。解脱道对贪道而言。此二分道虽在密乘,然大小乘修空,亦属密乘解脱道之基础。解脱道所重者在见,贪道所偏者在气。故欲了解解脱道、贪道修法之差别:

□当先知小大密三乘各种见地之不同

1.小乘修空根据人无我见

了知补特迦罗无有自性。从此修证,得解脱四果,取偏空涅(上般+下木)。2.大乘修空根据无生见了知一切法无自性。用多门观察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一不异,破小乘之专执人无我,而于四谛十二因缘著为真实。又破大乘唯识宗之执着识相,而决定:心、境一切诸法,惟是无生。

3.大手印根据俱生智见

此见亦名法身见。了知一切诸法,即此无生、俱生之明体。于此明体,保持之、坚固之、运用之、纯化之,不必别修转舍转得之各种对治,亦不用八不等多门辗转观察,一切法从其明体,本为俱生智故。

4.大圆满根据本净见

此见亦称大圆满见。一切诸法从本清净,无有生死涅(上般+下木)等分别垢染。无缚、无解、无修、无证,自生自显,任运自如。即见、即修、即行、即果,即于诸法起时,刹那自性大圆满。

5.禅宗不立任何见,直以果德机用显露

禅宗不立文字语句,不许有肯路,不许有迟疑,不许有定功,不许有领会,直以证量授受,以证量显现体用。有英文兴趣者,参看小册《儿孙禅》。

□次当知小大密乘各种修空之作风不同

1.小乘修人无我空,重在分析。

2.大乘修空,因同时必修六波罗蜜及四摄,故成就时间甚长,接近众生甚密,故污染缘重,易生魔障。如遇犯戒众生,与彼同饮一河之水,经云亦受染污;然在菩萨,明知如此亦甘为之。又以救赎众生,不惜生命,如是辗转投生,世世为救他人而牺牲自己,故令时问拖延。又大菩萨庄严教化,退居下位。如观音、文殊早已成佛,特为庄严教化,而退居菩萨之位。于初学菩萨,恐其执着救度众生之愿行,乃于菩萨戒中别立专条,一日不三次习空性定,则为犯戒。因此,如释迦佛,如未来之弥勒佛,皆必须经历三大阿僧祗劫。此其修空之作风不同,而非空性本身有别于密乘也。

3.大手印修空之作风,有教授,有传承,有灌顶,亦有次第,分四阶段以修习之。与双身法配合,则使身体化光。

4.大圆满不立四瑜伽,极其顿超,但重在本来清净见。与妥噶配合,亦能使身体化成虹光。

5.禅宗重在机用透彻,连本来清净见亦不用之,棒喝之下,令人立地成佛。

如上见地、作风两者,为此五事综合地、粗浅地分辨。兹特于下列分论中,作分级地、微细地分辨。

分论

此中显、密修空之分辨,小、大修空之分辨,大手印、大圆满之分辨,大圆满与禅宗之分辨,层层比较,高下、顿渐、半满,自然明剖彻见矣。

□显教修空与密教修空之分辨

治学有两重工夫,皆不可少。首当会通,了知各各之同相、总相。譬如五事中,皆以空性为惟一条件。小乘修空,其空性之性质,非不同于大乘;密乘中三种修空,亦非别有一空性之性质。故宗喀巴祖师竟敢言小大乘之差别在福,不在修空性。然彼只知会通,故次当明辨。经过博学、审问、慎思,然后才能有智力去明辨之;明辨有素,切知各别之异相、别相,乃能把握其特优之点,身体力行之,故终之以笃行。是故在笃行之先,必经过一番明辨工夫,才知自己之足跟,究竟能够点在何等田地,方不自欺,方不自夸,方不自馁。儒家治学五步工夫,较之佛家闻、思、修三步为详。然而博学、审问包括在闻中,慎思、明辨包括在思中,佛家三步亦已简括矣。今欲分级明辨,首当从显、密不同起。

显教修空,是依戒、定、慧,通常进程,可谓因乘修空;依八不、四句,如理推究之。故其为期甚久,为力甚多,为效甚微。密乘修空,有灌顶及果位方便,故称果乘。由上师成就果位之功德.施以果位之灌顶,传以佛在果位证取空性时之最大经验、最近证量、最快方便,使弟子立地得见明体,而直趋大印。则空性不属理论而属证德,是以快捷。有如火箭、雷达、飞机,此其大别者一。

显教修空,而同时在缘起上修六度、四摄,与空性配合;试试错错,不必丝丝人扣,针针见血。菩萨牺牲性命多历年劫,以能先度他人为主旨。密教修空,同时在缘起果位实德上,有各种手印、咒语、方法、观想。凡佛在证果时所有经验,皆在密乘中传授,为显教所未曾闻,所未曾见,所未曾行者,不一而足;故于缘起上,密教尤快于显教者万万倍。且显教所有特点,实已作为密教之基础。但有修显而不修密者,绝无修密而不先修显者,此其大别二。

□小乘修空与大乘修空之分辨

1.小乘修空重分析,大乘修空重当体。小乘因重分析,分至极微不可破,于是极微之执犹存。又有二语为小乘惯用者:“外境极微无方分,能持心亦刹那无分。”于是内外皆不可破。在时间上,则惟许过去、未来为空,而现前之时间为实有。大乘则一切法当体全空,三世皆不可得。其空性不待分析方空,其自性从本以来为空性。故曰:“一切有为法,本来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真实义。”不待分析,当体本空。小乘所举瓶碎则瓶空,心所执此瓶相亦空,此种分析之空,大乘不取。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