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坟墓之谜_刀御天元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百七十七章 坟墓之谜(2 / 2)

“殿下,说的好!”

李泰抬头一看,杜正伦笑着迈步走了进来。口中赞耸道“殿下说的好,说出了上位者办事的心得。”

李泰本想再提点文宣几句,见到杜正伦来到。知道没有时间在和文宣交流了。

将杜正伦迎进门来,李泰笑道:“昨晚网网分开,今天又见面了,杜侍郎,这是又有什么事情了?”

见到李泰诺道了正事,杜正伦神色一正,低声说道:“殿下,老夫昨夜回去后考虑了一晚,还是认为这兴洛仓和含嘉仓是不能开的。即便是开仓,也要等长安的政令下来。”

李泰问道:“那这些灾民的口粮问题怎么解决?没有粮食,你的以工代赈的谋发,就进行不下去啊。小,

“能暂时开展起来的。”杜正伦笑着为李泰解释:“殿下,老夫是这么想的。”

“这河南山东自顾多豪杰之辈,士族门阀林立,崔、卢、李、郑、王,“五姓七家,都身处在河南山东之地。加上各个稍小一些的士族,他们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粮食也是不缺。如今百姓有难,他们必不会袖手旁观。老夫就想,能不能和他们商量一下,殿下和老夫同为保人,请他们借

“这样一来。你我既不用冒着风险打开兴洛和含嘉二仓,又能够为灾民筹集够粮食。岂不是一举两得,两全齐美的事情。小。

杜正伦的想法是好的,但他忘记了一件事。就是这门阀士族势力很大,已经在李世民容忍的范围之外了,若是又世家大族参与赈济灾民一定会为李世民所不喜。私刑国仓用来赈济灾民,李世民会在你表面上斥,心中却未必埋怨。但结交士族门阀,借粮用以赈灾,或者李世民在表面上会赞赏,但心中却是一定不高兴的。

两相比较之下。李泰宁可开仓放粮,也不想去结交门阀大族。特别是这种提高门阀大族的声望,变相打击朝廷威信的事情,李泰是一定不会做的。李泰心中清楚的很,从唐朝初期,一直到武则天当政,都将打击门阀作为一项隐藏在暗处的大事来办。掺和到门阀大族中的皇族,没有几个人有好的下场。

不管是杜正伦迫于时代的眼光没有意识到这点,还是病急乱投医之下忽略了李世民的态度,李泰是不会在这方面犯错误的。这种立场性的错误一旦犯下,将会遗祸无穷的。

所以听完杜正伦的想法,李泰毫不犹豫的吐出两个字:“不

。杜正伦瞪大了眼睛,不解的看着李泰,却听到李泰缓缓的说道:“杜侍郎,别的事情小王都可以依照你的想法办理,但这事是绝对不行的。如果你感觉非的这样处理才能解决赈济灾民的问题,那么就请您自己当这个“保人吧小王绝对的不参与其中

听到李泰斩钉截铁,毫不犹豫的回答,杜正伦感觉到这里面有蹊跷。眼睛转动了几圈。小、声的向着李泰问道:“殿下,老夫这个想法有什么不妥之处吗?。

李泰把眼睛一闭:小王不知道,但小王是一定不会参与其中的,或者还会写信给长安。反对这种方法。”

听到李泰越说越严重,杜正伦心中肯定这番谋划一定有漏洞,对李泰一拱手,虚心的请教:“殿下,听你这么一说,老夫的想法一定有不对之处,还望殿下教我。”

若是别人表示反对,杜正伦不一定在意,但李泰的反对却是不同的。他是得到李世民青睐的朝廷重臣,李泰却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两相比较小在李世民面前,李泰更吃香一下,也就能听到他所不知道的事情。

而且他自问这些天和李泰相处的还算比较融洽,李泰的反对不应该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这样考虑下来。他越发的肯定,李泰是因为某种他不知道的原因,而不肯和世家大族借粮。

若是李泰的反对没有这么坚决,他或者会抛开李泰独自和世家大族借粮,但李泰此时的表现让他心中没底,也不敢坚持自己的决定了。

杜正伦以请教的口吻询问着李泰,这就让李泰有些难办了,李泰总不能说是从后世的文献中得出消息,说李家有意打压各个门阀士族吧。有李承乾泄露宫中禁语的例子在前,李泰也不能多说、胡说。但杜正伦的目光直直的盯着自己,若是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恐怕杜正伦会想偏了。

在李泰考虑再三之后,还是决定稍稍的点拨一下杜正伦,至于他能不能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杜侍郎,你有没有想过,若是世家门阀参与到朝廷赈济灾民的行动中来,那么朝廷的颜面何在?那样岂不是说,朝廷还不如世家门阀吗?再有,现在的世家门阀舍粮不过是一家一户的行为,产生不了大的影响。但是由你出面向各家借粮,就无意中将这些世家门阀捏合在一起,倘若被百姓误解为是世家门阀在赈济灾民,那么你又将朝廷颜面置之何地?”

李泰模凌两可的回答让杜正伦心中的疑问更重了,朝廷颜面是要顾及的,但他却不认为由世家大族参与其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杜正伦无法接受李泰的理由,皱眉问道:“殿下。世家门阀参与赈灾,似乎没什么关系吧。

或许影响不太好。但面对这些缺衣少食的灾民,两厢其害取其轻,让灾民填饱肚子才是重要的啊。小。

杜正伦的话里话外有劝诫自己的意思,这让李泰微微一笑,缓缓的说道:“杜侍郎。这件事若是被有心人利用呢?又会如何?。

“谁会有心利用?小,杜正伦反问一句,厉声说道:“无论是谁,若是想利用这件事打击朝廷威望,老夫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杜正伦的固执又开始了,这让李泰半晌无语。有心不管他的死,活,但看在杜正伦一心为灾民办事,他又于心不忍。

考虑了一番,李泰才缓缓的说道:“杜侍郎一心为民是好的,但有些事情要有个度,过犹不及啊。杜侍郎是一心为公。或者有人会误解。依照小王来看。杜侍郎还是三思而后行为好

“谁会误解?误解什么?”杜正伦仍然带着几分不服气,网网小反驳完李泰,看着李泰闭着眼睛若有所指的摇头,忽然间心头灵光一现,脸色大变,语声急切的问道:“殿下说的莫非是

“没让杜正伦把话说完,李泰抢过话头:“我什么也没说。是杜侍郎你自己瞎猜的。”

看着李泰一副傻愣愣,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杜正伦缓缓的叹了一口气:“殿下,有那么严重吗?我这不也是为为了灾民吗?”

杜正伦一惊之下,连自称都变了,由常说的“老夫”改口为“我小。了。由此李泰知道杜正伦想明白了。更是不肯多说了,笑道:小王不知道,小王什么都不知道。一切都是杜侍郎自己在拿主意。”

杜正伦神色一正,低声对李泰说道:“无论如何,老夫还是谢谢殿下的提醒。老夫记在心中了。”

李泰不以为意的摆摆手,笑道:“几句闲话,或者还是小王多虑了呢。杜侍郎不要放在心中

李泰可以轻描淡写的不当一回事,杜侍郎对这份人情必然要记挂在心里。考虑了半响之后,杜正伦叹息一声,有些灰心的说道:“罢了,罢了。这件事情就此作罢,老夫也犯不着办糊涂事。”

“那灾民粮食问题杜侍郎又怎么解决呢?”

杜正伦无奈的说道:“还能怎么办?只能等待朝廷调集粮食了。粮食不够,什么都不敢去做

不知道杜正伦是真的心灰意冷,还是装出样子给自己看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李泰的却无法对这些灾民坐视不管:“杜侍郎,昨晚小小王就已经说过了,有办法解决的

杜正伦惨笑一声:“殿下,这借粮都不行。私自开仓又能行吗?”

李泰微笑着摇摇头:“杜侍郎,你怎么还不明白呢?不管是兴洛仓还是含嘉仓,都是朝廷的粮仓。用朝廷的粮食,赈济朝廷的百姓。谁又能说什么?最多也就是治你我二人的私刑官仓之罪,何况这罪名能否成立还两说。即便是有罪,救活了这么多的百姓,也是功大于过王我都不怕。在朝廷之上,有很多老友的您又怕什么呢?”

杜正伦心道:“我的老友再多,也不如你父皇一个人好用。”

心中能这么想,杜正伦绝对不会傻到将这话说出来。仔细的考虑一下李泰说的这番话,重点放在最后的几句,仔细的考虑李泰话中的含义,忽然间心中一动,笑着对李泰说道:“殿下,不管哪座粮仓,老夫是不敢下令打开的。不过

杜正伦话音一转:“不过殿下若是下令开仓,老夫绝对不管。甚至还可以署名在殿下手令之后

赈济灾民是杜正伦的份内之事,下令开仓也应该是他主导才对。杜正伦是年老成精,他身为安抚使的差事不仅自己不管,还推到了巡察使李泰的身上。让李泰下令开仓,他尾随其后。开仓的主导落在李泰身上。他不过是胁从。这样如果有功的话,虽然他功劳小一点,但也跑不了他应得的那份。如果走过,那么有李泰在前面顶着,他也受不到多少责罚。

李泰心中一转。就明白了杜正伦的算盘。也不说话。只是似笑非笑的看着杜正伦。久久不语。

半响过后,杜正伦的脸上渐渐不自然了。老脸上显露出一抹羞红,干咳一声之后,缓缓说道:“殿下勿怪,老夫也是无奈之举。虽然老夫在朝廷老友众多,但这政见不合的也一样不少,所以。

李泰哈哈一笑,打断了杜正伦的解释,摇头说道:“杜侍郎,不用解释了。兴洛仓是朝廷为了战备而准备的。不能擅动。就像您说的,这含嘉仓名义上还是皇家粮仓小王身为皇子。虽然没有权利动用,但眼看着灾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也要不得已的逾越一回。”

李泰说完这些,盯视这杜正伦,缓缓的说道:“杜侍郎,不管含嘉仓的看管人员同意与否,这含嘉仓小王我是开定了,但开仓之后的事情就要劳烦杜侍郎了。后续的粮食分派,向各个州府送粮,以及这个过程中的监管问题都是您的事情了。小王就都撒手不管了“这本就是老夫分内之事杜正伦听到李泰肯带头开仓,心中自然高兴。笑着说道:“殿下,粮食如何用,用在那里,这是老夫分内之事,当然不敢在劳动殿下操心。不过这监管之事,还需要殿下帮忙。您才是正牌子的巡察使,那是你的责任啊。”

杜正伦是好意分权,将权利分给李泰一部分。也同时暗示自己的清白。不会在赈济当中渔利。

李泰却是自家事自家知,微微一笑:“杜侍郎,永嘉县的事情早已传到长安了吧。或者长安来的信使已经在路上了。你说,我还能在洛阳呆几天呢?”

杜正伦只顾着高兴,到忘记这茬了。听到李泰提醒,杜正伦一怔之后,到是没有多说,苦涩的一笑之后,若有所指的说道:“殿下你保重。老夫先去安排粮食调运之事

李泰冲着杜正伦一拱手,笑道:“放心吧,离开之前小王一定将事情安排好了,马上就将开仓的手令写好。交给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