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武陟的由来_大话三国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106 武陟的由来(1 / 1)

说道:“现在已是半夜,这个却不好办了!只能以木燧取火,要多费些时候。来人――”

汉代,古人出门往往是‘左佩金燧,内佩木燧’,若是有太阳便以金燧取火,所谓的金燧为尖顶杯,体积很小,都佩带在腰间以备用。但以金燧取火,有个不足之处,就是天阴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此时没有太阳,则只能以木燧取火。

金燧取火,在当时也称做阳燧。即是用一面铜镜向日光取火,再用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起,引火燃烧;即使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

《梦溪笔谈》中就有一段详细的记载:用凹面铜镜放在太阳下,其光都聚向内。在离镜一二寸处,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触物即着火。实际上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镜。但古代没有玻璃,故用金镜。现代的太阳能、太阳灶就是依据这一道理发展而来。

至于木燧取火吗,呵呵、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再浪费字数了。)

华春话音未落,一家将从怀中取出木燧、火绒开始取火,刘昊元心下好奇,虽是来到这三国时代这么长时间了,却是从未见过这木燧取火之法,是以仔细观瞧着。

此时象冷水一般的月光倾泻下来将四周的山峦、树林草木尽皆笼罩在朦胧的月色之中,显得虚幻诡异。

四周一片寂静,众人耳中只有这家丁‘哧哧’的木燧取火之音。

可那家丁手握木燧搓弄了半晌,只见火星点点,却是无论怎样也不能点起火来,众人看着渐渐着起急来。

忽地各人均觉眼前一亮,火绒已被点着,众人齐声欢呼。

早有另一家丁将备好的火把递将过来,顿时,火把的火光照亮了四周,众人绷紧的神经稍微缓了一缓。

华春坐于马车上说道:“既然火把已经点着,我们还是快快赶路要紧!”

赵风突然说道:“元师兄你看那方,似是灯火?”

刘昊元与众人齐向赵风所指之处望去,果见远处微微弱弱,忽隐忽现,似有一点亮光,但因离得太远之故,却是分辨不出到底是灯光还是别的亮光。

华春道:“不管它是火光还是烛光,我们应该尽快赶到,大家早些用饭,明日也好早早赶路。”

众人闻言无有异议,遂向光亮之处行去。

正行间,华春忽道:“看样子,我们似已破了‘鬼打墙’了!”

刘昊元见她故意加重口气,强调‘鬼打墙’已破,知她心内怕鬼,再观众人面上皆有惧色,不觉暗暗好笑:呵呵,看来我还是讲个笑话让他们放松一下吧。

想到此,刘昊元便道:“看这亮光使我想起一件趣事。“

赵风不禁问道:“哦,不知你想起什么?不会又是那些恶鬼亡灵的故事罢?”

“呵呵,”昊元笑道:“风mm你这回可是猜错啦。”

赵风长出了一口气,说道:“只要你不是讲那些故事吓人玩就好。”

昊元微笑道:“我六岁以前因父母工作繁忙,便将我交与老家的爷爷奶奶托管。所以嘛、一直到我十一岁时,我的学习成绩都不太好。”

“不知刘大哥的原籍是哪里?”坐于马车上的华春问道。

原籍?刘昊元一愣,随即明白,顺口答道:“武陟县嘉应观乡刘村。”

“咦?”华春奇道:“恕在下无知,不知道刘大哥所说的武陟县嘉应观乡所在何处?”

啊,昊元心道:糟了!我可不知道这武陟在东汉时叫什么地名!虽知嘉应观是清朝时的雍正皇帝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集宫殿、庙宇、官衙三者于一体的黄淮诸河龙王庙,且素有“北京小故宫”之美誉,可我总不能实话实说呀!

想至此,刘昊元信口胡诌道:“噢!你不知道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武陟县的叫法是我们那里的乡下人在私下的一种叫法。是以外人并不知晓!至于为何叫做武陟,听我姑父讲,这还跟周武王伐纣有些关系,武陟中的‘陟’字之意释为兴起,取自周武王兴起,举兵伐纣之意。”

“噢!!”华春问道:“刘大哥说的这武陟县可还有其他的叫法?属于何郡所辖?”

“嘿嘿,”刘昊元被问得直挠头,心道:我只是想讲个笑话,让你们轻松一下,没有料到竟如此麻烦!无奈,想了想后答道:“倒是还听我姑父说起这武陟的别名有怀县、武德、覃怀、亦有人称其为怀邑或怀庆府的。”

“怀邑?怀县?”华春又问道:“那嘉应观乡却又是何处?”

刘昊元被问得头都快大啦,却是无招,不耐烦道:“嘉应观乡离武陟县城应该有二十多里地吧,不过那座观早就被战火付之一炬,不复存在啦!”

华春“哦”了一声并无再言。

刘昊元怕他再问东问西,忙接着刚才的继续说道:“我爸妈为我学习成绩差的这一事费了不少脑筋,最后决定让我担任老师的姑父来帮助我,我那时吃完晚饭还要从刘村再赶到西五村去上晚课,上完晚课,时间已快是亥时了。”

赵风道:“那已经很晚了啊元师兄,看来你那时读书也下了不少苦工啊!”

“没有办法,我姑父看着我呐,不敢不用心学呀!”昊元接道:“从刘村向西至西五村的路其实也并不太远,两村之间也就四五里地而已,不过要命的是,在西五村村东头的北面有一片坟地是必经之地。”

“啊!”赵风惊道:“你才十二三岁,难道就不害怕?”

“嘿嘿――怕也没法子,何况我那时还小,不懂,所以胆子还算大点。”

华春一旁忽道:“说来我与刘大哥算是老乡啦!”

刘昊元奇道:“哦!这么巧?不会吧?你老家不是在什么河内郡平皋的吗?”

“呵呵―刘大哥莫急!且听我道来。”华春笑道:“刘大哥所说的武陟在夏朝时属冀州所辖,称覃怀。西周初际,又称怀邑。于春秋始置怀县,至秦朝易名武德。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武德县(在今武陟县圪当店乡大城村)。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后,复置怀县。而我的原籍河内郡平皋离怀县却仅有十几里地之遥,若是我们不算老乡算是什么呢?呵呵。”

“是啊!”昊元心中却道:说的一路一路地,谁知道是真是假!?不过看样子,这个华春实是博学多知,难得的一名书童!

注:隋唐十六年公元596年,于修武县南部置武陟县。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怀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武陟县在今阳城乡原老城村,1982年,因沁河杨庄改道,老城村搬迁,现老城遗址已成了河道。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怀县入武陟县。)

“我还是先接着讲刚才的故事。”刘昊元继续说道:“那次,下晚课回家时,发现夜是特别漆黑,众位可以想象:我一个十二三的小孩独自赶夜路,中途还要经过一片坟地。当时坟四周声音簌簌,真叫人汗毛孔倒竖,尤其一阵冷风吹来,我更觉头皮发炸。”

众人闻听不禁暗暗捏了把汗,望着刘昊元在继续讲说。

刘昊元接道:“就在此刻,我陡地发现不远处一点红色的火光时隐时没。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鬼火’;但我更是好奇,终于,我的好奇心战胜了恐惧。我战战兢兢地拣起一块土坷垃,就是土块!朝那亮光之处扔去。

火光灭了。

忽见那火光又在另一个坟头后面燃起!”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