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是德国着名的陆军战术“闪电战”和“坦克战”的首先开创和提出者,被尊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
他出生于一八八八年六月十七日,在原本后世的历史中,他曾先是毕业于柏林陆军军官学校,后来成为德国二战时期陆军总参谋长。
从1901年到1907年,古德里安就一直读于军事学校和柏林陆军军官学校。
在其毕业后,作为一名中尉加入了他父亲的指挥部队。
一九零八年,他曾经到梅斯的军事学院学习,并在此时晋升为少尉,至于后来又回到了原来的部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骑兵部队担任指挥官和参谋。
一九二二年,古德里安被调到德国的陆军运输处,并在此时开始确立了自己机械化观念。
青年时的古德里安,就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从不满足于德国陆军当时现有的战术、技术和兵器之间的配合。
因此在闲暇之时,古德里安就常常利用战术演习和兵棋推演的机会,多次发表自己的关于战车将成为地面战场主宰的新观念。
一九三一年,他出任德国首个摩托化部队总监部的参谋长,并于一九三四年七月,德国组建了装甲部队,希特勒派古德里安为装甲兵的第一任总监,他在这时候开始提出自己的战术思想:坦克集群的高速进攻。
一九三九年,古德里安升任为第十九军军长,并在闪击波兰的战役中把自己提倡的“闪击战”理论应用于战场之中并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直到一九四五年五月十日,古德里安才被美军所俘虏。
在整个二战期间,无论是对西线的对法战争,还是后来的东线的对苏战争,都有他的身影,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运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创造了一系列史上空前的胜利。
这位未来的德国上将,却由于陈英的到来所引起的蝴蝶效应,古德里安并没有像历史所记载的那般,在一九零八年离开其父亲的指挥部队,然后回到梅斯的军事学院学习。
军中的生涯,让这位未来上将认识到了军队的行军速度对战争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下定决心,辞别了父亲的指挥部队,于一九零九年重新回到了柏林陆军军官学校继续进修学习,陈英过来的时候,他在这里已经进修了一年的时间。
这一年以来,古德里安在这里并没有想自己想象的那样,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友人。
。。。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陈英自从到陆军军官学习后,这才真正的发觉,那些自己在国内所学的所谓先进军事理论和知识确实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着越来越大的脱节,而图书馆,就成了他最好的充电场所。
报道的第二个星期后,在自己的教官维斯的帮助下,拿到了申请到的图书证。
教官维斯是一个柏林本地人,瘦瘦的,显得格外有精神,以前也是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并于一九零六年和一九零八年期间在德军陆军部中服过两年兵役。
兵役期满后,由于在服役期间表现优秀,在陆军军官学校的要求和军队长官的帮助下,又被陆军部调到了这里当起教官。
对于东方来的军校留学生,维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歧视,但骨子里的骄傲也没有使他能对陈英等人做出任何的额外帮助。
但是时间总会改变任何事情,自从陈英到来过后,在军事训练和理论学习过程中的认真劲慢慢的赢得了他的欣赏,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他对这批东方学员的态度。
上午下课过后,陈英匆匆的和王闲打了一声招呼,拿着刚刚到手的图书证往校图书馆跑去,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离开这里,时间对于他来说尤其的重要。
这还是他第一次来到图书馆,以前想过来,但是没有图书证,多次被拒之门外,在陈英刚进图书馆,各种书籍就冲入了他的视线之中,第一次看到这么大规模的图书馆,心中陡然的兴奋起来!
这个时候,整个图书馆里静悄悄的,到处都是静静的三三两两的人群,看到陈英过来,也没有太多人关注。
陈英把图书证交给管理员登记,对于其惊异的眼神,心中有些好笑,自己以往可是被对方讥讽好多次,虽然自己这段时间也渐渐的习惯以至于免疫,并没有什么不自在,但是谁也不想处处被别人当成怪物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