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似乎对他没有什么好感。可是这位记者并不灰心,他又是递烟,又是说好话,很快作坊主便放松了警惕。记者借机问道:“你们这一行特别好挣钱吧?”老板立刻很开心地说:“当然了。别看作坊小,但成本低,要好好干的话,还真的能挣大钱。”随着谈话的深入,记者很快从他的口中套出了作坊主处理地沟油获得暴利的详情。
在这个案例中,这位记者是相当聪明的。他通过暗语渐渐套出了自己需要的实情,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其实,类似于“那行特别好挣钱吧”的话还有很多,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问话来旁敲侧击地询问。我们如果不想回答,可以说“还行吧”“也分情况,没准”等含糊其词地敷衍过去;可以反问“你听谁说的呀”“从哪里得来的消息”;也可以岔开话题,顾左右而言其他。只要你听得懂对方的暗语,就不要顺着对方的话题深入下去,这样一来,他们想套你的话,也没有机会。
04、我们顺路吗
前不久,一档电视节目播放了一个入室盗窃的案例,我认真地收看了这档节目。说起来这件事情真是让人感到惋惜,盗窃犯居然是用暗语从被害者老王的口中套出情况,并且成功地偷到了钱。
那天,老王去逛家具市场,打算买一套高档家具为儿子布置新房。当他走进市场的时候,一个留小胡子的顾客热情地和他聊起天来。
他问老王:“你是打算给自己买家具吗?”老王当时并没有多想,他就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对方:“哪里,我们家破门烂窗的,几十年的老房子了,怎么可能买这么高档的家具,我是给儿子买的。”小胡子听了他的话,附和着说:“我是替我弟弟来看家具的,他没有时间过来。我也看中了这套家具。不过现在快到“五一”了,他们肯定会打折的,我们不如等打折的时候再来,那样会便宜点。”
老王想想小胡子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当时就没有买。小胡子跟老王一起走出了家具大厅。在停车场上,他假装随意地说:“我们顺路吗?要不,你搭我的电动车走?”
老王乐呵呵地把自己的地址告诉了对方,小胡子一脸可惜地说:“唉,要不是不顺路,我还能捎你一程。”老王当时没有多想,就这样和对方告辞了。
让老王没有想到的是,小胡子从他口中套出地址之后,趁他不在家,将几万块钱的家具款偷走了。要不是小胡子落入法网,老王可能永远不知道他是刻意来套自己话的。
“我们顺路吗”看似平常,却是一句关系到许多信息的暗语,从这句话出发,可以问到一些基本的情况。“顺路”暗含了前行的路线、目的地等诸多信息,由此可以生发出无限的可能。这句暗语显然是利用了人的发散性思维。如果你的回答“发散”得厉害,往往正中对方下怀,会被对方成功地套到想要的信息。
小区有位小学教师金老师,教学水平非常好,对孩子也是视如己出,很多家长带着礼物来探望她。有一次,我在小区门口碰到了一个手中提着礼物的朋友,他并没有说这些礼物要送给谁,我也没好意思问。
我们聊了几句之后,他问我:“你去哪?我们顺路吗?要不一起走,边走边聊也不会让你走路时太枯燥。”
当我告诉他自己要回家的时候,这位朋友笑着说:“恰好顺路,一起走吧。”快到家门口了,我才知道原来他的这些礼物是送给金老师的。他不知道金老师具体住在哪里,但曾听人说起过金老师和我是邻居,所以就通过“我们顺路吗”这句暗语,成功地从我这里得知了金老师的住址。
听到“我们顺路吗”这类话要提高警惕,如果对方不是你的朋友,或者你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住址,不妨绕开这个话题。你可以主动问“你要去哪里”,或者干脆找个借口巧妙地避开这个话题。现在,人们的防范意识不断增强,如果对方不怀好意,只要认真分析,多费一点儿脑筋,不难从中判断出暗语的真正含义。
“你家离电影院近吗”“你回家路过哪个大超市”“你家附近还有哪家银行”“你平时去超市都怎么走”等问话,都与“我们顺路吗”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社会上虽然没有那么多小偷,但经常遇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类暗语套你的话,这时还是多个心眼为妙。当然,也许有人问这句话纯粹是出于好心,想给你提供帮助。因此,对于这样的话,我们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05、你们家都是谁做饭
家长里短的事情往往是大妈、大婶们关注的话题,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
前几天购物的时候,遇到了小时候的一位街坊刘姐。刘姐和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面了,她显然为这次相遇而感到惊喜。她看到我买了许多速冻食品,于是笑呵呵地说:“你们家都是谁做饭?”
我下意识地回答:“我老婆做饭啊!”
刘姐带着几分遗憾说:“啊!你都结婚了啊!我看你一表人才的,还想着把你介绍给我的小姑子呢。没想到你都结婚了。瞧,晚了一步。”
听了这话,我笑了。
“你们家都是谁做饭”这句话显然涉及家庭情况。所以,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也许该意识到,这是一句暗语。其实,刘姐就是想问我有没有结婚。当然,她想要了解我是否有孩子的话,也能如愿以偿。如果她直接问我,我也会很高兴地告诉她,但女人们大多喜欢拐弯抹角,于是用暗语委婉地问就成了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
任珂嫁给张鸣后,常常被父母问道:“你们家都是谁做饭?”刚开始的时候,任珂对这句话并没有多想,总是据实回答。
后来,父母总是这么问,她就显得有些不耐烦了。
回家以后,她对张鸣谈起了这件事情。张鸣笑了,他劝妻子说:“其实,这是父母关心你的一种表现。他们想知道咱俩的关系怎么样,想知道我是不是对你好,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问,只好采用这种暗语,旁敲侧击地问。”听了老公的话,任珂心中有了小小的感动。是啊,这可是父母的一片爱女之心呀!
事情不是明摆着吗?如果张鸣经常做饭,表明张鸣对她非常好!如果整天都是她做饭,岂不是张鸣有些大男子主义,让他们的宝贝女儿受了委屈吗?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遇到“你们家都是谁做饭”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想隐瞒实际情况,不妨直说。如果不想回答,可以绕开这个话题,你可以说“我经常出去吃”“我父母做饭的时候多一些”等,这样对方也就不好意思再继续这个话题了。
“你们家都是谁做饭”这类问话归根到底涉及一些家庭情况,也涉及家庭成员的地位如何,还涉及许多听者感兴趣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如果对方想套你的话,往往会挑一些平常的问题下手。这样的问题不会引起你的警惕,也比较好引申出更多的问题,同时可以渲染一种轻松的气氛,让你没有紧张的感觉,更容易被套出话来。要谨记,面对的问题越简单,越不能掉以轻心。
06、这件事我只告诉你
有句话想必大家非常耳熟,那就是“这件事我只告诉你”。这话通常是为了表现一种亲密关系,当然,这仅仅是表面上的亲密。那么这句话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呢?
“这件事我只告诉你”并非仅仅是说话者想拉近与你的距离,而是想从你的口中套出你对他说的事情的看法。也许你会被这句话感动,以为对方是把你当成自己人,于是把自己的秘密也和盘托出,这样一来,就会轻易地被对方套出话。其实,说话者并非“只告诉你”,他还会告诉下一个人,永远也不要相信“只告诉你”这回事,因为它被兑现的几率太低了。
说话者把你当成世界上唯一可信任的人,而且只有你能承载这个秘密,这需要多么“铁”的关系?你相信对方会真的这样想吗?显然,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这件事我只告诉你”说明这件事本身是一件不宜外传的秘密,而这个秘密对你说了,你是否告诉别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有朝一日这个秘密成了众所周知的“秘密”,对方就会给你扣上一顶“辜负我的信任”的帽子。再者,对方为什么会“只告诉你”呢?如果没有什么好处他会白白地担着风险来告诉你吗?显然不会。因此,当对方说出这样的话时,其暗语往往是想从你那里得到同样的回报,让你把知道的秘密告诉他。所以,“这件事我只告诉你”确实是一句并不值得相信的话,千万别被“这件事我只告诉你”套出自己的秘密。
一位知名的娱乐节目主持人曾说:“总是遇到一些人对我说要告诉我一个秘密,而且这个秘密只告诉我,让我替他们保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告诉他们自己是个守不住秘密的人,让他们慎重。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对方会乖乖地闭上嘴,识趣地走开。”他的做法极其聪明,用半开玩笑的方式就轻松化解了尴尬。
对“这件事我只告诉你”这句话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让我们陷入两难的境地。所以,我们还是及时提醒对方别说的好,这样也少了许多麻烦。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心里装着太多的秘密,加重自己的负担,因此,在听到这句暗语的时候,可以直言“我这个人嘴不严,还是别说了吧,万一给你透露出去……”或者“瞧你说得挺严重的,算了,多个秘密多件心事,你还是别说了”。
我曾亲眼看到一男一女两个关系特别好的同事吵架。原来,男同事说了关于经理要调走的秘密给女同事听。女同事听了之后,随即与他共享了一个“只告诉他”的秘密,那就是:不仅经理要调走,咱们部门的主任也会调走。男同事与主任的关系本就不太融洽,听到这样的消息,此后的几天他更是明目张胆地跟主任作对。
结果可好,没过几天,经理确实调走了,但是主任被升为经理了。这位男同事误以为当初告诉自己小道消息的女同事有意害自己,于是他们吵了起来。这件事情我们本来不知道,但他们一吵,大家全听到了,让这两个同事感觉非常难堪。后来,这两个同事再也不好意思在公司待下去,一前一后辞职了。
显然,这都是暗语惹的祸。如果当时女同事小心一点儿,管住自己的嘴,不传那些小道消息,也许现在两个人都会安安稳稳地待在公司里,也不会因此反目成仇。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这件事我只告诉你”这句话显得过于孤注一掷,而且可信度也不高,所以具有明显的想套你话的倾向。因此,遇到此类敏感的话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们还是绕道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