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七品县令(2)_楠 木 谣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 七品县令(2)(1 / 1)

2

初夏,阳光虽然已经很热烈,但是,却也很清明。

令狐县令与一众随从衙役去到楠木岭,陡然看到一个山峦,树木森森,肃然深邃,紫气氤氲,祥光环绕,掩映着无数青瓦红墙,不用说他也知道那就是青龙观了。

待见了青龙观的非凡气势,令狐县令不免惊讶,猜想青龙观必然有些来历,绝非普通庙宇,谓众人说道:“想不到这人迹罕至的大山之中,还有如此气慨庄严的高堂庙宇,这楠木岭真乃仙山佛地也。”

令狐县令说罢,便带领一众随行衙役,沿着山麓一条道路,往青龙观而去。

令狐县令贵为一县之首,行事却十分谨慎。他与一众随从衙役去到青龙观山门前,他便吩咐众人停止下来,任何人不得造次,擅自进入庙宇,惊扰清净之地。

青龙观山门紧闭,内外阖然,无声无息。令狐县令吩咐一个随从衙役上去,向庙宇里通报。那随从衙役倒是很会办事,他贴近山门,拿起门上的铜环,轻轻叩击几下,便对山门内大声说道:“我等是县衙里的差人,今日随令狐县令到楠木岭公干,见高堂庙宇甚是庄严,特意前来拜谒僧面佛面。敢问仙山道长,佛门高僧,我等可否进庙宇观瞻一众菩萨尊颜?”

那随从衙役说罢,侧身站在一边等候回音。

青龙观山门门眉上,赫然悬着一块匾额,上面写着“青龙观”三个苏体大字。那随从衙役粗通文墨,知晓一些书家名声,仰面见了三个苏体大字,觉得出手不俗,便在心里暗自说道,看来这个道观之中不乏高人,倒是要处处小心才是。

那随从衙役兀自这样在心里想着,稍稍待得一会,山门上的小门就打开了。只见一个小道童探出身来,他大抵看见山门外果然站着许多衙门中的公人,就对那随从衙役说道:“请问施主可否有什么要事得见道长,如果有什么要事非得见道长不行,道长今日可不在道观里。”

道童如此说后,那个随从衙役就不便作主了,他随即过来,也如此对令狐县令说了。

令狐县令今日到楠木岭青龙观,原也不是非得来拜谒什么仙家道长,无非就为了看一看有无栋梁之材,此时见不见道长倒是不打紧。而他在山门之外,已经感受到了青龙观的气派,猜想青龙观必然有些来历,既然道长今日不在道观里,就先到道观里面去细致看看,至于是不是非得要见见道长,也只有待去道观里看了之后再说了。

令狐县令如此想得一想,便走上前去,见过小道童,说道:“我等今日到楠木岭,确也有些公事要办理。道长今日不在道观里,我等就是想见见道长,也不忙在这一时半刻。只是我等都没有到过楠木岭,今日见贵道观气派不凡,想到贵道观必然有番来历,如果贵道观不嫌我等烦扰,我等倒是很想进去看看这清净之地。”

小道童见令狐县令身着官服,也然知道他就是县令大人。又见他文质彬彬,说话温和有礼,不像那见了百姓,惯常作威作福之人,心里便已经有了几分好感。他略略想了一想,便将山门完全敞开,向令狐县令躬身作揖施礼,恭恭敬敬说道:“天下道观皆为天下人所建,绝非哪一个人的道观。县令大人若是有兴致要去敝道观看看,也无甚不可以。县令大人与一众施主请自便。”

小道童说罢,微微侧身站在一边,欢迎令狐县令与一众随从衙役。随即,令狐县令也自带领一众随行衙役,联袂进入青龙观山门,往观各殿。

进入山门,迎面是十分宽敞的院落。院落当中,正对山门,培植了两排楠木,每一排限定四株,两两相对,整齐划一。院落两边,另外又分八字形状,培植了四排楠木,每排也是限定四株。这两边四排楠木大树,则对称构成一个中规中矩的四边形。其余院落周边四至,也培植树木陪衬,无一处荒置。单这一进院落里,就有二十余株楠木,并且都是逾数百年的老树,无一株不是栋梁之材。

院落里数十株楠木,浓荫匝地,笼罩着庙堂,愈发显得道观清静雅致。在山门外面,虽然也能看到树荫葱笼,却不知道还有如此一番摆布。令狐县令与一众随从衙役去到青龙观里,就这么看得一看,便赞不绝口。之后,便从院落中央通过,上得十数步台阶,走进青龙观三清殿。

三清殿是道观的主要大殿,与佛教的大雄宝殿一样,位置十分显赫。令狐县令与一众随从衙役刚进得青龙观三清殿大门,便感到殿堂空旷无限,俨然宇宙,无一处让人感到拥挤,感到压抑。令狐县令在心里说道,道家思想,包含宇宙万物,道家心地,有如朗朗乾坤,万物于其间,各有其所,各有其势,运动各依其势,协调谐和,所以为自然。但是,世人思想心地就不同了。世人心地之小,也思万物之小,必欲一揽尽得而后快,从不肯轻易让人半分,予人半分。故世人争权,争利,争名,总是没有休止。而争去争来,却不思量自己那小小心地,最终又能够装下几何。就算一时有能为争得天下,但天下之大,又岂能为小小人心所容,岂能不乱了秩序?世人之心地,容一物尚且不能,何以想容万物。

人心与天地,孰大?孰小?显而易见。所谓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天大不算大,人心比天大,那是另一种说法,实质是人心太小,岂能与天地相提并论。青龙观三清殿以宇宙之相而隐讽世人之相,可谓匠心独具,非一般道观可能。

令狐县令在青龙观三清殿这么一想,便觉得世人很多心思都非常可笑,不能脱俗。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定所,都有定势,无论灭亡也罢,兴旺也罢,都有法则,不可造次,不是凭人心想象就可以改变的。道家的这些思想意识,浅显明白,并非深奥难懂,不能辨识,而是世人陷入尘事,为尘事所拖累,往往一叶障目,真要翻然悔悟,又似乎不太可能。

令狐县令去过很多道观。道家崇尚自然,主张一切顺其自然,所有大小事情,皆须遵照自然法则行事,罢却一切争斗,一切破坏。他于道家的思想主张,早就了然于胸。但是,如今日这样强烈的感受也不是很多。在他看来,天下道观何止千万,如果说有差别,差别就在于道观有无灵气,而道观有无灵气,主要还在于所依之山水有无灵气。武当、青城、华山与众家道观之别,并不在于道家思想主张有什么不同,就在于山水灵气不同。在他看来,楠木岭之山水灵气,绝不下于武当、华山、青城,而青龙观与诸地之争,无非只争时日罢了。待得时日一到,焉知大娄山楠木岭,又岂是武当、华山、青城者可比?这天下原就不是哪一家的,各领风骚数百年也是道家的思想。

三清殿供奉的仙神,乃道家至高无上的天尊。天尊有三,却为一人所化,即道家所言老子一气化三清,故三清皆为老子化身。位居三人之中者,乃玉清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左侧为上清灵宝天尊,右侧为太清道德天尊。青龙观三清殿,三尊仙神虽然为木雕泥塑,却有如生灵。三清神态安祥,目光淡远,俨然知宇宙而渺一物,早已经把世间万事万物从何处而来,往何处而去看得透彻了,即使泰山压顶,也不会动其容。而道家之道,是指自然规律,自然法则。所谓修道,就是通过修习,懂得自然规律,懂得自然法则,遵照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行事,不做违背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之事。崇尚自然,依照自然法则行事,三位天尊无疑是楷模。只要能做到至高无上的三位天尊这样,便可知道万事万物的未来过去,发展演变,周期结果。修道能修到这个份上,则视一物为万物,视万物为一物,还有什么不平、怨愤、计较?还有什么利害、宠辱、得失、争斗?就比如三清至尊淡远的目光,何曾看得出来一丝怨愤。

看过三清仙神尊容,令狐县令便穿过三清殿,从三清殿后面的侧门出去,继续往后面走去。

三清殿后面,也如前面一样,有一个很宽敞的院落,并且也如前面的院落一样布置安排,培植了数十株楠木。所不同的是,院落中央多了一个硕大的石香炉。香炉之中正焚烧着香火,缕缕青烟,袅袅升腾,馨香扑鼻,肃穆幽静。令狐县令站在石香炉边,静默一会,往香炉中添了两炷新香,便又径直通过院落,继续往后面走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