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高顺当晚回到江夏,正待回营,突一人持剑杀来,高顺大惊,赶忙拦挡,细观之,那人竟是徐庶!
徐庶翻身问道:“将军深夜何往?”
高顺支支吾吾道:“深夜无法入睡,至城外观察战势。”
徐庶笑道:“那你身上的血污何来?”
高顺这时才发现当时刘弘箭疮迸裂,喷出的血正好落在了他的衣服角上,高顺无奈,只好亦笑道:“这是我在半路上,杀出几个毛贼的,让我斩杀,扔到河里了。”
徐庶又大笑道:“将军何必骗我,你的斩马刀上并无血污,我今晚本想去前线视察军情,正遇将军,一路上安然无恙,何来毛贼之言?”
高顺大窘,拔出斩马刀,对徐庶怒目而视道:“元直,我知你乃忠义之人,我今日是入赤壁,愿为刘弘的内应,现在既然败露,我只能现在此杀了你。”
徐庶此时镇定自若,按住手中剑,说道:“你既然看出吕布与刘表皆非君王之才,真乃不简单,不瞒你说,我今日亦是想入城,不过是见到了你,就一路跟了来,既然我与将军都心系汉室,那三日之后举火为号,领本部人马大开城门如何?”
高顺摆手道:“不行,刘弘现在身受重伤,不能出战,待到他痊愈之时,再施行这个计划。”
徐庶笑道:“他在攻弘农之时,收了赵云、庞德,又再他处收了徐晃,郭嘉更有李典和魏延,不消他出马,只要他这班部下,也够吕奉先受的了。”
高顺闻言大喜,说道:“那我再跑一趟,说明军师之言,三日之后晚子时,举火为号,前来攻城。”与徐庶商议已定,遂回赤壁与郭嘉说明情况,郭嘉听闻徐庶也来投靠,甚是大喜,遂命李典、魏延、赵云三人为正路攻击,徐晃与庞德二人埋伏其中,只要见正路之兵不敌,就出兵相助。
不觉三日已过,当晚子时,吕布正在花天酒地,突一人急急进入,吕布大怒:“何事如此匆忙!”
那来说道:“城外火起,刘弘军杀进来了!”
吕布大怒,挺起方天画戟,翻身骑上赤兔马,领左右数十人马杀向城门。
当时火势甚是大,本来把门将士原是守不住的,但是见吕布一来,不觉军心大振,奋力冲杀,赵云人马尽皆攒动,赵云与魏延止喝不住,只得后退,打到城外,赵云正遇吕布,两下交锋,赵云不甘示弱,枪枪如猛龙出海,吕布亦是戟戟如猛虎下山,二人斗得正酣,一人喝道:“我张文远前来助战!”
赵云听得,心惊胆颤,但当时又听得后面一声传来:“张文远休狂,我魏文长前来领教!”
四人大杀起来,赵云越战越渐觉气力不加,那吕布愈战愈勇,正待这时,两彪军杀来,为首的乃是徐晃与庞德。
二人见着吕布便打,吕布力战三将,毫不示弱,张辽见状,身后红旗一招,一彪军又杀来,为首的乃是侯成,魏续。
侯成与徐晃交马,不三合,被徐晃斩于马下;魏续见着庞德,亦被砍死。正在这时,又是一军杀来,众将观之,竟是刘弘,刘弘挺刀砍来,吕布这一下,哪能一人独战四员猛将?与张辽拔马便走,正待上城,只见城上一人喊道:“奉先,非我不忠,乃是你不能重用我!我与元直已反,赶紧叫刘表洗干净脖子让我们斩吧!”
吕布大怒,又要攻城,还未开始,身后军马又杀来,无奈,只得奔向夏口。
刘弘军得胜,第二日的庆功宴上,刘弘说道:“这次我们的反突袭战,简直打的太好了,这完全是因为有高将军和徐军师啊!从今往后,徐元直就是我军的头号军师!视之如我与奉孝!”当晚众将大喜而散。
随后,刘弘命徐晃与庞德领军杀向夏口,准备端掉刘表的最后一个主要屯驻点。
当时徐晃正行军在前,一人突然杀来,徐晃大惊,急忙拿大斧拦挡,只听得一声巨响,大斧断为两半,庞德见前军停止,情知有事,赶忙领军赶去。
徐晃见状,拔出腰间宝剑,勉强抵挡,这是才发现原来是吕布!吕布奋力死战,徐晃渐渐不能抵敌,被其拍下马来,正在这时,庞德杀来,接住吕布。
吕布那能畏惧一个庞令明?徐晃见状,赶忙命各军冲杀,吕布身后所领军队,乃是飞雄军,尽的吕布真传,遂只有八百人,但是完全能抵敌八千人!徐晃所领军队尽皆溃散,庞德不敌,拔马而走。
今天我姥爷做手术,我要守夜去~所以只能更新这么多了,明天补上~为了到2000字~我下面发一篇我自认为比较好的文章,给大家分享!
三国人物谈马超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有着羌族的血统。各种游戏和图片壁纸中的马超一般都有一个标志:狮盔兽带,所以很容易识别。在三国演义中,他有“西凉锦马超”的美称,而且能和许储走上百馀回合不分胜负,能八九回合打败于禁,二十回合内打败张合,吓得曹操割须弃袍,可谓风光无限,但在正史里面的马超,恐怕没有那么多光环了,甚至有些窝囊。这要从马超的爷爷讲起,他爷爷曾做过天水兰干尉,后丢官,流落陇西。贫穷潦倒,娶一羌女,生马腾,也就是马超的爸爸。灵帝末年,马腾因平乱有功,升为军司马,后又升为迁偏将军。马腾是个不一般的人,身长八尺,体貌雄异,性情贤厚,人多敬之,一生闯荡为马超的成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公元192年,与边章、韩遂等起兵凉州,做了土皇帝。董卓进京,然后邀请他们率众到长安,共图天下。走在路上的时候董卓被诛,李、郭汜等为了安抚他们,便任命韩遂为镇西将军,屯兵金城,任命马腾为征西将军,屯兵城。后和李等发生矛盾,兵犯长安,败,退回凉州。与韩遂甚是亲密,结为异性兄弟,两人便一直吵吵合合的不断。曹操袁绍对立之时,司隶校尉钟繇说服了马腾出兵,派长子马超讨郭援、高干于平阳,马超手下大将庞德斩杀郭援。马腾因功升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这是马超的第一次出场,表现很不错。裴松之引《典略》注:“超讨郭援,为飞失所中,乃已囊囊其足而战,破斩援首。”一个英勇,年轻有为的形象跃然纸上。即使没有三国演义中狮盔兽带,银甲白袍的穿戴,从他的出身来看,打扮也不会寻常。很容易留给人印象很深。公元208年,因与韩遂不和,马腾求还京畿,任卫尉,位居九卿。朝廷任命马超为偏将军,领马腾旧部。马腾虽然位居九卿,但作用是人质而已。同时韩遂也被迫送了儿子过来,很明显的表明,曹操对于他们两个势力不放心,要依此构成一定的要挟。但曹操却留住了马腾的军队,并交给马超,我想他是看中了马超的能力和在少数民族里的威望,想让他保边境一时的平安,毕竟他老子和他全家在自己的手里,谅他也作不出什么出格的事。可惜曹操错了...公元211年,曹操派钟繇讨伐张鲁,夏侯渊出兵河东。此举逼的马超和关中诸将一起造反了。马超、韩遂、杨秋,李湛,成宜等相结,屯兵潼关。这个结果曹操是应该知道的,派兵去打张鲁,要经过关中势力范围,必然会让马超他们紧张起来。况且他是先让钟繇做好讨伐张鲁的准备,然后命令夏侯渊、徐晃率领部队大摇大摆的前往会和,又命令曹仁为安西将军拒潼关,这样大的动静和做法,意就在让关中的几位害怕,逼他们造反。很顺利,师出有名,自己率着大军过来了。此时曹操经历赤壁之战以后,损失惨重,水军更是所剩无几,面对蜀吴结成的联盟,曹操很难继续南下占到便宜。所以将目标转向汉中张鲁和关中、凉州地区,以解除后顾之忧,巩固好后方,稳定自己,增强实力。但在这之前,双方你送人质我封官,面子上一直都不错的。威胁一直是潜在的,虽然大家心里明白,但都没有撕破脸皮。对于曹操的这个举动我觉得有几个原因:1.曹操不愿意先挑起矛盾。曹操要求的他们都做了,还送了全家放在邺城做人质,这么“听话”的行为让曹操没有打的理由。而且,也不能让其他诸侯感觉到:“我送了人质,这么听话,你还要打我”。曹操要安其他人的心,就必要师出有名。2.曹操存在马超会归附的念头。马超全家性命都在曹操手里,自己的老爸又是位居九卿,这会是一个美好的未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妻妾成群,多子多孙啊,想建功立业也有机会,自己能力又不差。可惜,马超没有想那么多,全家的性命似乎比不上曹操一个可能对自己有威胁的动作,马家三族的性命终命丧邺城。马超对于孝道、亲情看的不重,对于战争成本看的也很粗糙,似乎有些逞一时之勇,豁出去赌一把的念头,万一能够生擒曹操的话....曹操也在幻想马超归附朝廷,或者更甚,直接听命于曹操,转头帮忙统一了关中,然后双手奉上。现实和理想是有差距的...3.关中军如果在曹操带兵经过他们地盘时不反,那么这个同盟是不错的,说明关中军对曹操要么很信任要么很服顺。这样最好了,可以让他们一路去汉中拼命,也可以让他们继续安守关中。反正兵已来到人家屋内,刀俎鱼肉,清蒸红烧随便吃了。4.故意搞出很大的动静,就是逼他们造反。这样以来自己便师出有名,派兵亲征,给自己弄点功绩,好在朝廷上要求更多。毕竟曹操此时的野心在逐渐膨胀。这样,关中又可以彻底到了自己的手里,不用再担心什么意外,除去了几块不大好消化的骨头,还为统一汉中做了准备。5.是打还是不打,让关中诸侯们自己去猜,这样他们容易在反与不反的问题上产生矛盾,进一步从内部瓦解这个本就不太合得来的集体。关中军最终反了,马超也反了。虽然很多人替马超说话,但是偶对于他的做法还是有些轻视。既然力求客观,那就再分析一下:反的原因:曹操征张鲁,可能于自己不利。曹操打张鲁,那么远,而且汉中地形复杂,补给困难,极有可能是个持久战,在关中没有掌握牢靠的时候出兵汉中似乎有些不合常理。这些都坚定了马超和关中诸侯造反的决心。又因为打汉中要经过这些诸侯的地盘,这个威胁着实不小了,虽然大家面子上不错,一直同盟,万一曹操打的就是关中的主意,那哭也来不及了。想不被兼并那就造反,战死沙场,头掉了碗大的疤,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常称之为豪杰,汉子。不过,我们还是要计算一下马超造反的成本。马超能够赢得这场战争的话,就可以暂时割据一方,划地为界。但这时已经挑明了和曹操作对,和朝廷作对。他的全家在曹操手里,恐怕不会有生还希望。被诛三族。要是战败了,只有落荒而逃,家人依然会被诛。唯一能生还的可能就是打败曹操,并在战场上俘虏一些有价值的人甚至曹操,其家人或许还有生还希望。但,这种希望大么?不大。关中军本就不和,韩遂和马超关系也不好,这样的兵内部都不能团结是无法和曹操抗衡的,况且兵力也相差不少。曹操的将领都是能征善战,想俘虏事比登天。既然打不赢,那后果呢?被诛三族。如果不反,或者暂时不反,也许结果会更好,没有了部队没有了地盘都可以再来,总比马家仅剩几个人喜庆点。当然,信奉为了事业可以放弃三族亲人的可不必想象结局的悲惨和凄凉。刘璋的手下王商会说:“超勇而不仁,见得不思义,不可以为唇齿。”杨阜更是骂他“背父叛君”,“强而无义”。不无道理。七月,曹操兵至潼关,与韩遂、马超单独见面。马超侍勇欲生擒曹操,却见许褚嗔目之,乃不敢动。有人因此说马超胆小,似乎有些牵强了。“乃不敢动”应说明其镇静才对,如果贸然冲上去除了和许褚打上几百回合热热身子外,没有其他好处。马超的目的是能生擒曹操,不是和许褚打架。曹操有许褚在旁边,生擒已不大可能,何必还要硬着头皮不明智的冲上去呢?另外还可以从其他地方找到一些记载:《三国志周瑜传》: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裴松之引《山阳公载记》:初,曹公军在蒲阪,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于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裴松之引《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张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周瑜眼中的马超,是一个需结援联盟的人,这个能从侧面说明马超在西凉这里的威望和能力。后两个例子则是一个表现马超的谋,一个表现马超的勇,都有过人的表现。可惜,马超与曹操交战不久便请割地,求送任子。这似乎在表示马超有反悔的心了,也许觉得自己有些冲动,也许对于关中军彻底失望,也许是觉得胜利太过无望,也许是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爹娘。但,不管为啥,一切已晚。粘棋过地的规则是容不得反悔的。曹操用贾诩离间计,假装许之。战场上韩遂与曹操相见,因曹操与韩遂之父为同岁孝廉,又与韩遂同时侪辈,于是战场错马低声私语。曹操丝毫不提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既罢,马超等生疑,问韩遂:“曹公何言?”韩遂曰:“无所言也。”超等疑惑更深。他日,曹操又写信给韩遂,多有修改印迹,又故意弄成韩遂粉饰过的样子,并特意让马超发现,终使得离间计奏效。曹操计成之后,大败韩遂,马超。追马超至安定,恰逢北方有内乱,引兵回。然后下诏杀死马腾,诛三族。撤军的时候,杨阜劝说:“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曹操善之,而军还仓卒,为备不周。杨阜的这几句夸奖很是提高马超的形象,可以比作韩信,英布啊。果然,马超随后率领羌人、胡人卷土重来,陇上郡县皆应之,凉州刺史韦康被杀。马超占领翼城,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韦康旧部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合谋共击马超。先是杨阜,姜叙等在卤城谋反,马超出兵攻之,不能下。梁宽、赵衢等随即紧闭翼城城门,使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不得已而去依附张鲁。《三国志杨阜传》有这样的记载,马超袭击历城,捕获姜叙之母,叙母骂之:“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超怒,杀之。《皇甫谧列女传》也有记载:超杀叙母及其子,烧城而去。烧城而去怎么理解,我一直不大确定。等查到详细资料将其补上,有人说马超屠城了,有人说没有。大家理解吧。但是杀叙母是真,杀其家人是真,非丈夫所为。前面已有“背父”罪名,现在又有如此行为,很容易让人将其与那种无情无义的人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事情,比较直接的后果就是让其他人不会放心的重用他,空有一身本领而无处施展。摘录一首诗:“贤哉姜叙母,劝子早兴兵。报本如山重,捐躯若纸轻。王陵亲可并,孟氏母重生。读史应哀感,令人两泪倾。”马超到了张鲁处,被任命为都讲祭酒,张鲁打算许配自己的女儿给他。结果有人劝谏:“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张鲁一听,便打消此念。可见当时人们普遍对于马超做法并不是认同,况且汉代又是很重孝道的。马超投奔张鲁的目的很简单,利用张鲁的兵东山再起,所以他多次求兵,欲北取凉州,无利。后来马超离张鲁而奔刘备,《三国志马超传》原文的记载是:鲁不足与计事,内怀于邑,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而裴松之引用的《典略》有这样一个记载:初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张鲁,鲁败,曹公得之,以董赐阎圃,以秋付鲁,鲁自手杀之。从“鲁自手杀之”来看,马超离开张鲁的原因似乎没有那么简单。他们二人似乎有些仇恨,以至于张鲁要亲手杀了马超之子解气。《三国志庞德传》有记载:德后复随超奔汉中,从张鲁。太祖定汉中,德随众降。由此来看,庞德是没有随马超入蜀,而是留在汉中张鲁处,后来张鲁降操,庞德也随之过去。那么,问题来了。马超去投刘备,为什么不带走自己的大将,不带走自己的老婆孩子呢?可能原因有三:一、不必带走,留在张鲁处安全,要堤防刘备翻脸;二、仓促,来不及带走;三、已被张鲁控制,无法带走。从张鲁要亲手杀死马超之子来看,原因排除一,可能是二或者三,这两者有相同点,就是马超在张鲁处的时候,二人发生了矛盾。马超全家被诛,复仇心切,肯定一直再找张鲁借兵,要东山再起。但是张鲁已经看出这个无底洞多少兵也填不满,就不愿再借。二人若因此产生矛盾,不会有如此大恨,那么最可能的理由就是,马超想取而代之,夺得张鲁的地盘,结果露出马脚,仓促而跑。或者张鲁早有察觉逐渐控制了马超兵力,马超知道后只能带一部分兵而跑。刘备听说马超要来,大喜,曰:“我得益州矣。”派人先让马超的兵停下,然后暗中增兵予他,令其屯成都北。结果城中震怖。不出十日,刘璋稽首。刘备封马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沿袭了曹操所封的都亭侯。刘备称汉中王之后,任命马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乡侯。马超在刘备集团的官位一直很高,刘备称汉中王上表的时候,第一位就是“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但是刘备对于马超却没有放心用过,位高无权,这让马超很郁闷不得志。难怪,对于这样的人没有几个君主会放心大胆的使用,连自己的家人亲人都不放在心上,怎么可能把周围的同事老板放在心上呢。毕竟使用徐庶之类的更容易让人放心,因为他们至少会忠。忠于父忠于君,本大体相通。公元222年,马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临终上书刘备:“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追谥马超威侯,子承嗣。马岱位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马超女配安平王刘理。在马超还没有造反的时候,他的一个弟弟马种留在三辅,当马超造反失败的时候,马种已经到了汉中,躲过被诛一劫。在张鲁处两人相见,正旦,马种向马超祝寿,马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现在读来甚是凄凉。马超有勇亦有谋,但面对自己家人三族生命的时候,选择了自己的逞勇,终没有成功。说其不在乎家人性命,那就不会有“捶胸吐血”之举,只是在轻重抉择的时候,没有选择好何者为先。其后半生也许一直在寻找复仇机会,以安慰自己痛苦的心灵,可惜前面的选择已经给他贴上了“背父”罪名,又有烧城,杀叙母这样道德上的污点,终郁郁不得志,难堪重用,四十有七而亡,苦酒自酿。古人“勇而不仁,强而无义”的评价已足够。
虽说今天更新的少,但是还是要求收藏的哈,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