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场 学子情怀_官场如剧场:川戏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场 学子情怀(1 / 1)

场学子情怀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程海平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没让母亲操过什么心。同时,他对音乐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追求。高考那年,他的文化成绩超出了全省重点大学本科文科录取线32分,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声乐、钢琴等音乐专业考试也顺利获得通过。尽管由于条件所限,他自小只有与脚踏风琴为伴的机会,弹钢琴不过是高考前突击集训了三个月而已,但是优良的音乐素养和超常悟性使得他把备考的钢琴《练习曲》和两首难度最高的钢琴十级乐曲弹得好似行云流水般的舒畅自如。钢琴乐曲只考一首,但程海平选取了有“钢琴诗人”美誉的波兰籍世界著名钢琴家肖邦的两支《夜曲》作为备考乐曲。他弹的是肖邦1846年创作的《b大调夜曲》。舒缓抒情的琴声轻轻地响起,又静静地结束。程海平感到肖邦忧郁惆怅的目光正注视着自己,在黑白琴键间左右移动上下跳跃的手指也如有神助般的灵活飘逸。忽然,考室里响起了掌声,先是一个人,尔后其他几位主考官也鼓起掌来。程海平一惊,方才从《夜曲》沉寂幽澜的意境中被唤醒过来。带头鼓掌的是坐在居中位置的邹逸天教授,他笑眯眯的道“小伙子,再弹一首好么?”程海平点点头,又弹起了肖邦1839年创作的《g大调夜曲》。随着富于灵感的声乐性旋律再次淡淡地奏响,乐曲中蕴含的那种激动、叹息、兴奋、不安的情绪渐渐弥漫开来。邹教授用右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叩击打着节拍,乐曲演奏完了动作仍然没有停止,仿佛还沉浸在《夜曲》那沉思瞑想的浪漫情调中。

程海平对肖邦这两首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演奏时出色的发挥,得到了在场的主考官们的交口称赞。当邹教授听到程海平回答说他的“琴龄”还不到100天后说啥也不相信以为他在撒谎呐!邹逸天径自走出了考室,在得到陪考的宛红梅和清源中学带队的王老师的双方确证后,他紧紧地握住了程海平的手道:小伙子你今年高考的文化成绩该不会有啥问题吧?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吗那就太好了!宛老师王老师这个学生我是要定了有问题直接来找我!不不不只要你们不打退堂鼓那就肯定没有问题啦!

毫无悬念地,程海平就这样一举考上了在周边省市所有音乐学府中历史最悠久、教学条件最好的西南音乐学院,就读于学校师资力量最雄厚的钢琴专业,师从西音钢琴系名望最高的邹逸天教授。四年的大学时光有如白驹过隙,在邹教授的严格要求和精心栽培下,程海平的钢琴技艺突飞猛进日臻成熟。邹逸天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去法国留学后扎下根来结婚成家的女儿,因而对他这个得意门生倾注了一种俨如父爱的情感。程海平从小没有父亲,也从心底敬重这位与他情同父子的严师和恩师。大学毕业那年,爱才惜才的邹教授理所当然地为程海平争取到了留校任教的指标。然而,令同学们大跌眼镜的是,这个人人求之不得的大好的工作机会却被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

其实,程海平并不是心血来潮故作惊人之举。这一决定早在进大学校门前就已经作出来了。如果要继续追溯源头的话,当年“红旗”小学的廖主任如今秀岳中学的廖校长家访时对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说的那一席话,躲在另一间屋子里的小海平是一字不漏的全听到和牢记在心里了。暗自激动和兴奋之余,考大学和当一名音乐老师的志向就在那时萌芽并逐步清晰起来,从此作为了他的人生奋斗目标和进取的动力。为了陪伴一直独身不嫁、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也是为了回报廖校长慧眼识金的知遇之恩,在邹教授挽留不成而怅然若失的眼光中,在室友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分昼夜轮番劝阻的“耳边风”劲吹下,程海平离开了省城静江这座文化底蕴深厚面貌日新月异被称为“所有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回到了偏僻遥远没有任何都市繁华气息的故乡秀岳,实现了自己和母亲以及廖校长共同的夙愿。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