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_(霍卫同人)[汉武/霍卫] 元狩七年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卷阅读14(2 / 2)

大将军精力充沛,三天三夜不阖眼,仍能神采奕奕的去军营看操练,他是很有效率的人,一个人能同时完成好几种工作,可他依旧非常忙碌,常常十天半个月的住在营里,回家也是关在书房里,读山一样的公文,霍光看看他的案头就发愁,有种绝望的感觉。大将军"休息"的方法是起身看地图,又看到废寝忘食,能一整夜站在原地基本不动,整个人都陷在里面,其他什么也记不起。

大将军家既无门客,也少访客,来往的是极有限的几个人,多是随大将军浴血过的将领,即使是这些人,就大将军自己,似乎也更习惯在军营里见他们。唯一的常"客",是霍光和他兄长。

这位直捣龙城的名将,私生活始终朴实宁静,好像胜利越多,他就越发谨慎,昔日他敢于在绝望中拔剑而起,可,当整个大汉都被他的一连串胜利冲昏头脑时,这个人却独自退后一步,微微蹙眉,保持了审慎,保守得令人诟病。不独霍光,世上又有几人,能真正理解这个男人?

因为太忙,大将军很少有空过问家里几个孩子,他在家里,总显得严肃而温和,话不多,用词简洁,语速恰到好处,复杂的事情也能叙述得简练而清楚。他的措辞从不带上个人的感情色彩的修饰,他只需要事实,大汉不败的将军,霍光就没听他说过豪言壮语,大将军喜欢的话题,永远是一串串平实具体的数字,一场仗需要多少士兵、多少马,每个士兵需要多少口粮,每匹马需要多少饲料,把这些粮草饲料送输到边关折合成每日多少车...诸如此类的,大将军有的是耐性和毅力。

这些枯燥无味的话题上,大将军居然也有个很好的倾谈对象,不知何故,兄长好像也对这些数字有莫名的好感,他不但听得很细,还能不时打断大将军提出建议。

但凡与兄长在一起时,大将军的语速都会比平时快一点,两人常非常愉快的交换着专业术语,打着各种哑谜,只有他们自己明白。霍光曾尝试和卫家兄弟合作,把他们俩的对话一字不漏的抄下来,结果还是看不懂。

霍光看得出,兄长和大将军的关系非常好,可他们两个太忙,除了公务,这两人唯一的消遣,是一起对弈,也许那不是单纯的对弈,他们都需要一个真正足够强悍的对手,在这人面前,测试自己战略战术中最大的风险和漏洞。

霍光的观察中,大将军并不象他表象上那么简单,当他真想知道什么的时候,当然都是公务,大将军会展开一种有目的的谈话,自然但又非常的技巧,充满智慧,很有魅力,与平日那个单调无趣的舅父判若两人,而无论对方想不想掩饰,大将军都能把想得到的信息不露痕迹的引导着问出来。

大将军自己却极少流露内心的情感,控制得非常好,他待人一贯亲切平和,却难以让人真正亲近,你根本看不出他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故此,霍光在他面前,一直非常的小心。

还是孩子的霍光不会明白,他舅父肩负着什么,作为汉匈战事的总策划师,千头万绪的调度、筹备、决断,都在他的脑海中精密的高速运转,所以他必须专心,作为主帅,他必须比常人更擅长隐藏自己的情绪,甚至必须保持距离,以便维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谁都可以乱,唯独他必须时刻镇定自若,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这,就是上天赋予这个人的使命,亦是一种无法想像的压力,幸而,他不是一个人。

那段日子,兄长也非常的忙,霍光只见他来去匆匆的身影,想和他说句话都不容易,大将军和兄长工作上配合得很有默契,他们好像不用怎么沟通,自然而然就能分工合作。

多少次,霍光早上醒了,毫不意外的看见舅父和兄长仍在书房里,分明是一夜未眠,两人的表情都非常严肃,没有一丝笑,眼窝青黯,可眼睛依旧都是亮晶晶的,全神贯注的看着那幅大地图,偶尔说几句话,只有他们明白的话,两个人都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仿佛那图上有什么只有他们才懂的神秘的诱惑,再没有任何事能让他们分心。这一事上,他们永远配合得无比默契。

许多年后,霍光才真正懂得,那个时候,他的舅父和兄长正为大汉筹备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容不得丝毫的大意,这一战他们已准备了多少年,希望能一战而安天下,换取几代和平的最后一战,那,是他们的毕生之梦。

霍光只记得,那段时间,大将军府常常乱作一团。大将军能从容调度天下军马粮草,奈何中年丧妻真人生一大不幸,家里又有卫家三兄弟和他这四个正活泼好动能把天都捅破的小家伙,于是乎,晚上摸黑上榻踩到被里的刀剑碗碟都是常事。整个大将军府上最后还干净整齐的地方,就是大将军和兄长分别拥有的两间书房,那是军机重地,除了他们自己,家里谁也不准进!

乱成这个样子,皇后以下的几位姨母都看不过,常常过来指挥下人收拾。每次见到姨母,霍光就有几日幸福生活,深觉姨母们说得在理:家里还是得有个女主人,光有仆人,真是不中用。这问题很严重,于是有天连他那最不管家的兄长都给大将军捎了个女人来。

兄长喜欢往舅父家塞东西,骠骑府中尽是陛下赏赐的奇珍异宝,兄长不重物,但凡家里有什么能入他的眼,多半是下次带去送给舅父。是以,霍光见了那姑娘,觉得很正常,皇后、姨母们也赞叹舅父有福,有个贴心的好外甥,自己还没成家,就连这种事都替舅舅想到了,唯独舅父目瞪口呆。好吧,最后兄长表示,只是看中那姑娘善于制羹。

算起来,舅父也喜欢往兄长家搬东西。舅父唯一的减压方法,就是去看兄长,但凡他有一点时间属于他自己,而兄长又不在眼前,舅父就会欣欣然的骑上马,快马加鞭去骠骑府看看兄长,有时真是看两眼就得走,话都说不了几句,可舅父从不空手,抓紧机会把平时攒起来要留给兄长的吃的用的带上一堆。

舅父常说,兄长府上不象个家,要什么没什么,这点霍光深以为然,究其根本,是兄长从未把那里当家,府内倒摆了不少陛下的赏赐,再有就是兵书地图一大堆,就是没有实用的生活用品。相较之下,舅父家虽乱,却还乱得象个家。

舅父最嫌弃兄长不会照顾他自己,总怕他吃不好,最喜欢把他们兄弟俩一起拎回家,不独如此,回家还要亲眼盯着他们吃喝下去,那神气认真到让霍光觉得,舅父怕是对胖子有执念。

有段时间兄长忙到马不停蹄,舅父常常说:"去病瘦了,下次给你烧汤补一补。"舅父是个言出必行的人,可烧汤这种空话,霍光听过不下二十次,那汤呢,可是一直也没喝到口。当然,以大将军的身份,又忙成这个样子,睡觉都没时间,哪儿来的闲功夫?

霍光把这话都听烦了,可兄长每次都笑眯眯的"好啊好啊",再后来就送了那个据说烧汤很不错的姑娘给舅父,霍光私下认为,听话听音,唯有兄长是听出来,是舅父自己累得想喝汤了?

可,舅父那么个吃东西讲究全神贯注的人,竟能常常饭吃一半,没来由的停箸去看看兄长,就是看着,小小看一会儿,脸上都慢慢亮起来,之后吃饭都笑眯眯的吃得快些,每每这种时候,霍光就想,大将军是深不可测,可他待兄长时就不一样,真是很好很好。

后来舅父兄长都去了边关,霍光依旧住在大将军府专属霍去病的院子里。送大军浩浩荡荡出发那一晚,霍光失眠了,无他,过去几年,每次舅父从营里回来,也不管什么时候,或深更半夜,或天际方白,总会过来看他一眼。霍光先是做贼心虚,后来却渐渐感念舅父相待之厚,他是个礼貌周全的人,推辞过许多次,舅父笑笑依然如故。

这一次,可真是没人来了,霍光反而睡不着,所谓习惯。

直到这一刻,霍光才忽然悟出来,舅父那个无论怎么忙碌都改不掉的习惯,他依旧当这院子里住的是兄长吧?

漠北大捷!鸿翎传来,百官雀跃,万民欢腾,偏偏庆功宴上,却有大夫汲黯出言讽谏,说什么"大将军马放南山之日,方是天下太平之时"。这话也不是全无道理,可对才浴血归来的将军而言,是太过了。于是陛下当机立断,以汲黯大夫致休,终止了此事。

霍光却记得很清楚,汲黯大夫离开长安那日,舅父自己又来了骠骑府找兄长喝酒,对那场大汉立国后从未有过的大胜,舅父却无一丝笑容,久久的不语,兄长亦不说话,只安静陪着他,慢慢与他添酒。

舅父喝了几杯后,似有些感叹的道:"尸横遍野,残阳如血,惨败惨胜,我但愿能如汲黯大夫所言。"

兄长还是没说话,只自己拈杯,膝席向舅父一举杯,一饮而尽。

舅父却顿了顿,忽然仔细看看兄长,目中神色很复杂,又是骄傲又是矛盾,道:"去病这样的天赋,这样年轻..."

兄长皱眉一笑,干脆的打断他道:"大丈夫能拔剑亦能收剑,舅舅这样看不起我?"

这哑谜,霍光没完全听懂,他已习惯了,兄长舅父本就互许为知己,更何况这一事上,唯有他们才真正了解对方。

漠北之后,兄长清闲了些,想起了当尽兄长的责任,主动带霍光去骑射,还说要教他并发。虽说这难得的行猎最后惊险万状,更以霍光落马告终,可在霍光心目中,这光芒四射的兄长,差不多是天下最厉害的人,难得他肯教,霍光学得无比认真。

奈何骠骑是个缄默的导师,更不懂何谓诲人不倦,见到天下居然有人不会骑马,且还是他霍去病的弟弟,他口中没责备,脸上却是掩饰不住的诧异。霍光惭愧无地,于是大将军代霍光出头,把骠骑从头到尾数落了一通,可舅父数落兄长的那神情,怎么看怎么象得意极了。

做霍去病的弟弟,光想像一下,已是压力奇大,遑论是真的。

霍光发现,他那兄长做任何事都快人一步。兄长记忆力惊人,堪称过目不忘,思路快如闪电,更有种与生俱来的洞察力,能轻易在杂乱无章的线索中辨出主题。

兄长从不浪费时间与人争执,他宁可做事。兄长敢下决断,敢承担责任,从不说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他对什么都有自己的主张和判断,从不人云亦云,他分析事物时,观察点和切入的角度总非常刁钻,常人只觉他问得问题奇怪,却完全摸不透他在想什么。这点其实和舅父很象,只是舅父更习惯满脸诚恳的拉开距离,表现得不象兄长那么明显。

霍光能想像那些遇到兄长的匈奴人有多痛苦,事实上,任何人(除了舅父)和兄长比较,差不多都是一场悲剧。

不过,小霍光并不自弃,他很快发现自己也有比兄长强的地方。兄长敏锐太过,所以他也遭罪,总要与比他笨的人打交道,话说一半,兄长就知道另一半内容兼能立刻给出答案,可他人还没说完依旧提心吊胆的絮絮不休,兄长不打断他们,只把眼睛转向其他地方,微露不耐烦的神情,他不知道,这种沉默让人更紧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