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知之者甚少,明德帝曾严令禁止过他们往外宣扬,所以平南侯一直守口如瓶,就连文悦夫人都不知道。
他今日思虑再三将其说出来,一是因为话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想往回收也来不及了。而是因为,此次苍桓山之行,林清鹤竟也意外的跟了来。
加之前些日子宣璟将当年的一部分旧事的真相在大庭广众之下捅了出来,如今京中早已是流言四起,各执一词。
而在这样的境况下,明德帝又突然选了这个多年不来的地方进行围猎,他心里已经隐隐嗅到了一点山雨欲来的危险气息,总感觉那些被尘封已久谜一样的往事,似乎马上就要全被翻出真相来了。
文悦夫人可不知道他心里的这些弯弯绕绕,只是在心里将此事与自己听说的那些传言综合了一下,得出了一个结论:“照你所说,那他当年拒接相印,应该就是因为敏慧皇后的事情了,毕竟今上当年也算是夺人所爱,两人产生了嫌隙也很正常。”
安珏已经彻底听迷糊了。
他默默的在心里理了一会儿,才终于理清了一些东西。
也就是说,前临安王被先帝忌惮为自证忠良将自己的一双儿女送来了昱京,自己则镇守在了南疆。
而他送到京城来的那对儿女又在京都结识了如今的林太傅和明德帝,且敏慧皇后,也就是沈玉暖还曾与林太傅和明德帝先后有过一段情可最后嫁给了明德帝为后。
依照文悦夫人的说法,还是明德帝横刀夺爱,于是两人产生了嫌隙,林太傅就拒接了相印。后来虽又不知为何又接受了,偏又不肯出任。
可明德帝却并没有对此露出什么不满之意,还放之任之。
按理说明德帝已是帝王之尊,没必要对一个臣子如此忍让,唯一的解释,那就明德帝对林清鹤心中有愧,且两人关系匪浅。
可是……
安珏把这些东西在脑子里仔仔细细的过了好几遍,越想越迷惑。
想了想,还是将心里的疑惑问了出来:“母亲方才说,林太傅是崇文太子的伴读?”
据他所知,明德帝继位前的封号,并非崇文,而是晋元。
他虽对当年之事一无所知,可太子的封号,从来都只有立废,绝对不会有随意更改之说,也就是说,崇文太子必定另有其人。
文悦夫人一愣,似乎没想到他会问这个,下意识的点头道:“的确。”
“既是崇文太子的伴读,那为何……?”
为何会与明德帝关系匪浅?
安珏没有说完,但文悦夫人何等聪慧之人,已经完全明白了他的疑问是什么,言简意赅的轻声解释道:“当年崇文太子无德被废,林太傅居功至伟。”
安珏立刻明白了过来,原来林清鹤一直都是明德帝的人,那就说得通了。
先帝想将临安王府的兵权收到自己手中,临安王府为表忠心又不能做出反抗,所以无论当年敏慧皇后喜欢的人是不是林清鹤,都必定是要嫁给皇子的。
林清鹤帮着明德帝扳倒了崇文太子,两人间的交情定然不浅。
且他应该确实是倾心于敏慧皇后的,可敏慧皇后最后嫁给了明德帝,兄弟和爱人的双重背叛,即使是迫不得已也难以释怀,所以林清鹤极有可能就是因此心生了怨怼,却又无可奈何,只能以拒接相印来发泄一下心中的郁愤难平。
至于后来他留下了印玺却不肯出任的原因,怕是也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了。
理清楚了这些事,安珏最初的疑惑似乎也解开了。
从前的夏苗和秋狝,定然是帝后同行的,林清鹤虽是文臣,但心里怕是对敏慧皇后仍然旧情难了,所以就跟着随行了。后来敏慧皇后薨逝,他也就没了随行的理由,加之心里对当年之事还难以释怀,不怎么愿意见到明德帝,便也就不去了。
就连明德帝为何会对林逸那般另眼相待仿佛也有了合理的解释——明德帝对林清鹤心中有愧,想予以补偿,可这位林太傅向来深居简出,不问朝政,他就是想顺理成章的赏点什么都寻不着合适的由头,只能从其独子林逸的身上下手了。
让林逸在棋盘上从他手里赢走点东西,既能减轻一些心里的歉疚,又能给自己挣个仁厚礼贤和言而有信的名声,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安珏的思路其实没有什么问题,也猜对了大半,但他不知道的是,事情的真相,远比文悦夫人和平南侯知道的以及他能想到的要复杂得多。
作者有话要说:
划重点:慕泠围场(这个名字后面要考,请大家记个笔记。)
友情提示:真相真的比这复杂得多,已经给出的真相未必就是全部的真相。
PS:我知道大家都想看糖,但这篇文因为剧情复杂所以主要就走剧情多一点(下一本接档的古耽文《淮安王他有病》和现耽校园文《可以改邪归你》就基本全是糖了),因为两人的经历造成的性格原因,安珏和宣璟的设定是在邛菀篇里以这个背景剧情为主线进行互相拉扯,所以感情线可能进展得不会那么快,宣璟还会再努力的给自己挖坑作一段时间的死(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作死,甚至作得理直气壮),不过糖还是会有的,比如,无意识的打翻醋缸和遵循本能的笨拙讨好。(一个本来可以是攻愣是活生生把自己给作成受的大傻子。)
接下来,宣璟就要开始他的花式表演了。
第49章第四十八章
到了苍桓山的行宫,安珏本来是仍以世子的身份住在明德帝给平南侯府安排的别苑里,并没有再被唤去明德帝的别苑当值。
可修整了一夜,明德帝将众人召集到了正殿里,简略说了一下今次围猎的事宜之后,在众人散场的时候又单独叫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