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的心中,在那一时刻,沸腾煎熬,怒火升腾时,把心爱的书都摔到了地上,可平静下来后是深深的悲哀与无奈。
但张宁的体内毕竟流淌的是烈士的血,他愤恨、痛苦后,感到的是责任,一种悲壮的责任。还原历史,也许得不到鲜花和掌声,也许得不到功名和利禄,但自己这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总能得到安慰,得到平静。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但这件事,必须有人做起来,理想也许在某些人的生命中从来就不是金碧辉煌的康庄大道,而是充满荆棘的崎岖险径。但选择了,就应该走下去,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高桥惠子敏感地觉察到谈话的气氛太凝重,于是很机灵地转变话题道:“我觉得你过于沉溺于历史,而把你自己的青春耽误了。”
张宁眼睛一亮,看着高桥惠子的清澈明晰的大眼睛:“你也这么说,张瑛就经常劝我。”
高桥惠子:“她说的对,我们都是女人,和你在一起我觉得你好像不是个男人。”
张宁:“什么意思?”
高桥惠子笑着:“你改名字叫冷血得了,我觉得你像个国家机器,总要表露某些政权意识,所以我想你不会太讨女孩喜欢。现在的女孩,谁愿意和你交往?所以你至今孤身一人。”
张宁没有掩饰自己的弱点:“对,你说得对,在这点上,我没有尊严。”
高桥惠子更正道:“这和尊严是两回事儿。”
张宁微笑着:“我感觉……至少你不讨厌我。”
高桥惠子也笑了:“你就那么自信。”
张宁:“你的汉语水平不错,我再教你怕误人子弟。”
高桥惠子:“耽误我一个人,也不会损害你的尊严。”
两人说笑着,不知不觉间雨停了,多日不见的太阳露出一个盘子脸,尽扫满天的阴霾,花瓣上还凝着颗颗细密的雨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异样美丽的光彩,好像连花儿都在幸福的笑着。
第23章
辽阔的华北平原上,一列铁龙奔驰在春日的阳光下。庄稼地里,到处能看到一堆堆烧焦的麦秸灰,这是农民在烧荒,又开始准备一年的庄稼种植。树木吐出嫩芽,小草旺旺地燃烧着绿色,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隆冬已经过去,春天当然不会迟到脚步。
石家庄,已退休的江副省长家里,几位特殊的客人来拜访。省长家满挂字画的客厅里,汤馆长、王秘书寒暄片刻后坐定,张宁拿出自己的照片,郑重地递到江副省长的手中。
坐在对面沙发上的江副省长,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布满风霜的痕迹,但身体还很硬朗,精神矍铄,一举一动仍有号令一方的大帅风度。此时,起身双手接过这张珍贵的照片。
江副省长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一下,连声道:“对对,就是这里,就是这里。”他显得很激动,起身走到一个壁柜跟前,拿出一个大大的相册,回到茶几边,展开相册。
相册上都是一些泛黄的老照片,江副省长随手翻着,在一页处,他停住了,指着其中的一张,对大家说:“你们看,这就是正定城的老城墙,和张宁同志照片上的一样。”
张宁一听,赶紧凑过头去看,两相一对比,张宁手里的照片城墙门楣上的字可以肯定是正定,这是那个历史场面发生的确切地址。
张宁不禁心中有点酸楚,虽然他知道肯定是这个地方,但历史是要拿出真凭实据来说话的,为了这一点的确定,张宁奔波了这么久,总算有了结果。
江副省长向众人介绍道:“这张照片是王秘书的父亲在1945年拍摄的,那时日本已经投降了。”
张宁听着副省长的话,对照着两桢照片,同一座城楼下,人间已经是沧海桑田,他的手轻微地抖动着。
江副省长无限缅怀地说:“张志强同志是我的书记,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为了保护八路军129师的同志,张志强同志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那个时期,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也是最考验人的时期。”
几个人沉默着,聆听老人的追忆。
历史就是这样的,人类的前行总是踏着前人的鲜血,一批战士倒下了,又一批战士不息地奋进,嘹亮的号角总是吹响在远方,没有时间悲痛,没有时间哀悼,擦一把泪,汗水混着血水抛洒,这就是推动历史的力量,无数的英雄,用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去换取后代生存的权利。他们也许大多数都没有什么文化,不懂得什么人生大道,但他们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诗篇,用行动证实了他们崇高的理想。
张志强同志牺牲不久,八路军总部不久开展了抗战史上有名的战役,后来称百团大战,在国家罹难,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大批□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就了民族的钢铁长城。
……
第24章
首都国际机场。
天空飘洒着蒙蒙的细雨。这个季节的北京,偶然的烟雨迷朦,让人产生淡淡的愁绪。天空阴沉沉的,墨染的铅云直压在头顶上,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