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与风同行11_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90、与风同行11(1 / 2)

高考动?员大会结束后,有人不以为意,有人情绪激昂,一晚上没睡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复习又?成了主旋律,一次又?一次的摸底考,模拟考,统考,席卷了大部分准备高考的学?生?的生?活。

晚自习的时?候,班主任把?谢雁叫了过去。

“有个事儿和你说一下,”

老师拿出一叠资料,“这是锦城交通大学?的招生?资料,你看看。”

谢雁:“……?”

“他们在我们学?校,每年?都是有一个保送名额的,今年?他们点名第一人选是要你,当?然,你的成绩在每一次考试当?中都是全市第一,考进他们学?校完全没问题。”

老师继续道?,“但是,我们还有别的学?校的保送名额,而且以你的成绩,想考其他大学?,老师相信你完全可以做到。”

她说,“所以你可以想一下,到底要不要去锦城?”

谢雁想了想,“谢谢老师,不过我想参加高考。”

这孩子果然聪明,一下就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老师说,“那好,我就给学?校回复了。”

以谢雁的成绩,清北是随便选的,出国也?好,留在国内选自己喜欢的大学?也?好,自由度很高,不一定非要去内陆城市读大学?。

原本谢雁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到了周末,却?接到了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

“喂?请问是谢雁吗?不知道?你对我们这边——”

“不买保险谢谢。”

对面?愣了一下,“不,先别挂,那个,我不是卖保险的。”

他苦笑一声,“你还记得我吗?”

“常具,就是那天在教室你做题的时?候,我在旁边的。”

谢雁想起来了,“有事吗?”

他问,“有空吗?”

**

扶城火车站,

“来,跟我进去转转,”到了见面?的时?间地点,出现的不只是常具,还有周廊教授。

老人穿了件外?套,笑着招呼她,“走?吧。”

一路上,值班的保安和里面?人员,不停和周廊打招呼,显然都是熟人。

他们走?的不是检票通道?,而是内部通道?,到了车站里,还在往前走?,最后进了站台,在铁轨旁边,周廊找了个长椅,让两人一起坐下来。

周廊简单介绍了一下。

常具是他的学?生?,现在在华国铁道?科研院工作,而他从铁道?部退休后,回到大学?教书,因为和摇直大学?的校长关系不错,所以上次凑巧他来扶城,就请他去做演讲。

“把?你叫来,的确是有些打扰了,我有些话想和你说,等?听完了,你再做决定。”

周廊顿了顿,看着前面?空着的铁轨,慢慢道?,“扶城的火车站,修建时?间比较晚,是我亲眼看着修起来的,那个时?候,我也?认识了你们校长,可以说,在扶城呆的时?间,大部分日子我都是和铁轨一起度过的。”

“上次在动?员大会上,我和你们讲了我毕业的时?候选择专业的事情,”

周廊说,“但因为当?时?的条件和环境,没有展开多说。”

他问谢雁,“你还记得当?时?黑板上你算出的那个问题吗?”

谢雁点头,“的确,您所写的内容很有挑战性,在国内的研究不多,但国外?的技术比我们更发达,所以资料和经验也?更多。”

周廊有些惊喜,“你了解铁路和列车?”

“在您的面?前我能说了解吗?”

谢雁笑了笑,道?,“只是看过一些资料。”

周廊没想到谢雁还有这种见识,他便换了个问法,打探她对铁路的了解,“你知道?华国的铁路从哪里开始吗?”

铁路的出现,离不开蒸汽机。

正是因为“蒸汽时?代”的来临,一种新?的交通工具——火车出现在了颠国,而随之配套的铁路,成了大地上的黄金命脉。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交通工具,经济才能飞速发展,在短短的时?间内,颠国发展成了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而这种快速低价的运输方式,让颠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处,它开始飞速地建设铁路,短短的时?间内,铁路里程达到上万里。

利国从1930年?开始追赶,七十年?的时?间,四十多万的铁路贯穿大地,在高峰期,每年?都有铁路在修建,这些交通命脉,运输着各种资源和商品,前往目的地,然后支撑起整个国家的发展。

但在华国,在世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疯狂修建铁路时?,还处于清的统治之下,时?间在这里很慢,行程也?慢。

谢雁说,“对当?时?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铁路最开始就像是洪水猛兽,是打破常规的可怕存在,第一条铁路修建后,很快被?拆掉了,由清政府修建的另一条铁路,9.2公里的里程,将唐山的煤矿运输到稍远的地方。”

而后时?局动?荡,铁路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战火在这片土地上燃烧,铁路也?是同样如此,因为它维系着物资的运输,和每一场战斗都息息相关。

铁路不仅没有新?建,反而更多被?损毁,处于战略的需求,这片土地上里程数原本就不多的铁路,数字一降再降。

在华国建立之前,是铁路的黑暗时?期,它见证了太多胜利和失败,太多战斗和死亡。

“建国前,大部分的铁路都集中在东北和东部,西南,西北是一片空白,大半个华国是没有铁路的。”

周廊说,“这也?是当?时?为什么我会选择这条路的原因,在一个全新?的国家,铁路太重?要了,有铁路,就有发展,就有速度,就有更快更好的资源。”

“很难说,华国的铁路是从哪里开始的,”

谢雁说,“我认为,华国的铁路早就有了,詹先生?主持设计的铁路在上个世纪有很多,毫无疑问,我们是一个民族,民族的传承在历历史长河中的是漫长而延续的,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在您和其他铁路建设者的付出下,华国的铁路,才有了今天的面?貌。”

“呵呵,我做了多少?事心里有数,你也?不用给我戴高帽子,我听不习惯那些话,”周廊说,“我毕业后,因为大半个中国的铁路空白,因此,国家决定,开始建设一条西部铁路,这条铁路,连接锦城和渝城,这是国家建立后,我们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我知道?,”

谢雁点头,“耗时?两年?,在西部修铁路,环境恶劣,这之后,锦城通往宝城的铁路也?开始动?工。”

“那是华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周廊说着,眼睛有些湿润,“西南的地形复杂,我们面?临了很多的挑战,我还记得在它之后,又?是一条新?的铁路,依然是锦城,从锦城出发,跨过千山万水,悬崖山涧……太多的铁路,从一开始的货运,到现在的客运。”

他看这前面?进站的人。

人们拖着行李,背着口袋,有些和朋友一起,有的是一家人,“扶城和锦城,只不过是数条铁路上的一小部分。”

“但就是这一小部分,每天都有无数货物从这里运出运进,到了春运,比现在还挤。”

谢雁点头,“扶城还算好,大一点的铁路枢纽站,南方的各大城市,到了特殊的日子,客运量和货运量都极其可怕,即便是如此,华国的发展越来越快,铁路的速度已经无法再满足需求了。”

“华国现在走?的是发展的路,是在追赶世界其他国家的路上,很多问题,其实国外?一些国家已经给了我们经验。”

周廊说,“交通兴国,一个国家,要想发展,想强大,就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和高效的货运模式,在国外?大多数国家,铁路已经逐渐被?淘汰了,更快更多的货运方式开始出现。”

“海运、空运……”

飞机,港口,货轮,这些成了交通宠儿,而铁路逐渐被?人遗忘。

“但是我忘不了,”

周廊叹了口气,道?,“你可能年?龄小,没经历过,当?年?为了修铁路,因为我们的条件有限,加上环境非常恶劣,有些铁路,是战士们用生?命去换来的。”

“铁路修成之后,给更偏远的大山送去了发展,送去了希望,我到现在,都能听见火车的鸣笛声,火车从铁轨的远处试过来,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

周廊笑了声,看向谢雁,“人老了,说话就容易控制不住,总是说偏,还越说越多。”

“我明白,”

谢雁却?道?,“现代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交通工具,港口和机场越来越多,但这并不代表铁路就没用了,被?淘汰了。实际上,无论?是空运还是航运,都很受天气和当?地环境的影响,没有合适的港口就无法停靠,天气差就无法飞行,而且在陆地上,空运的价格太高了。”

“一个国家最基本,最有效,也?是最容易托起发展之路的,还是铁路。”

周廊听见她的观点,激动?起来,“你也?这么认为?”

“当?然,”

谢雁说,“我看过一些相关的资料,华国一直很重?视铁路的发展,从建国以来,不仅修建了多条铁路,还在做铁路提速。”

四月的时?候,华国铁路进行第一次全面?大提速,将以往只有48公里每小时?的列车速度,提升到了接近55公里每小时?,甚至还开通了快速列车。

“这样提速,还是太慢了,明年?铁路还会有第二次大提速,既有铁路的提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说回黑板上那道?题,其实,我最近到扶城来,是从其他地方考察回来路过这里的。”

周廊很有耐心,他继续道?,“你知道?京沪铁路吗?”

“这条铁路很出名,”

谢雁回答,“铁路网大动?脉,在南北上,就有这么一条连接首都和沪城的电气化铁路,是在旧有的铁路上进行整合后改造而来,从首都发车,途径几个重?要城市,最后抵达沪城。”

“但这条铁路,依然和大多数的华国铁路一样,时?速在四十多公里。”谢雁摇头,“铁路想要不被?淘汰,跟上发展的需求,就必须要提高速度。”

“铁路既有线路的提速,可不容易啊。”

周廊说。

“对,所以我认为,”

谢雁一直在看资料,难得遇到一个人和她讨论?铁路,而且什么话题,两个人都能接的上,她也?直白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未来的交通,必然是以高速铁路为主的。发展的速度很快,铁路的速度必须更快!”

“早在几年?前,世界各国就已经出现了高速铁路。”

周廊点头赞许,“当?时?,我写过一篇关于京沪线高速铁路的可行性技术方案,这也?是我最近考察的重?点。”

“国外?的高速列车,时?速可以达到两百多千米每小时?,这在华国是很难想象的事情,一个小时?两百多公里,若是那里有高速铁路,千里江陵一日都用不了!只需要五个小时?!”

周廊感叹,“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速度!”

谢雁点头,“的确,即便是我们在经过第一次铁路提速后所出现的快速列车,最高时?速也?只能达到140公里每小时?,而距离国外?的‘高速列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周廊继续道?,“除了线路问题,我们还有很多技术难题要攻克,这也?是锦城交通大学?、其他大学?,还有华国各大研究院在研究的课题。200千米每小时?,这是一个分水岭,客运高速技术的问题,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一直在一旁当?工具人的常具发现,原本应该是他和老师一唱一和,给谢同学?卖安利,结果变成了两个人根本插不进话题的交流。

常具:我不应该在这里,我应该在车底。

火车发车了,远处的汽笛声响起,火车慢慢驶向远处,喧闹的站台一下又?安静了下来,铁轨空了,等?待着下一趟车的来临。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