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名武将,唐朝名将李孝恭,武力值98,智力76,统帅95,政治59。”
这第三个武将的名头一出来,刘辩当即脸上一惊,李孝恭啊,这可是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的武将啊。
“不愧是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啊,这个李孝恭也是员虎将啊。”刘辩惊叹道。
要知道,武力值和统帅值都能上90的武将,一般就已经是一流武将了。至于这样的武将,通常智力也不会太低,即便达不到谋士的智力,但是也要比平常人多出一些来。就如这个李孝恭,就属于那种全能型的武将,当然了对于刘辩而言,这样的武将他自然也有很多,至于这次行动,他需要一个武艺高强的武将,毕竟是刺杀行动,至于智力和统帅,都不无所谓了,只要不像李元霸那样呆傻就行。
“不过这次的刺杀行动,我需要的是一员武艺高超的武将,李孝恭虽然总体看起来不错,但是显然不是刺杀袁绍的首要人选。”
刘辩随即看了看系统对李孝恭的介绍,隋唐虽然也是大乱的时候,自古乱世出英雄,隋唐出的英雄不少,但是古今六十四名将可没几个,这个李孝恭竟然能称得上古今六十四名将,显然就一定有其所能。
果然,刘辩这一看,就看出了个大概。原来李孝恭的祖父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个儿子。隋朝末年,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克长安后,下诏拜他为山南道招慰大使,领兵出巡巴蜀地区,连下三十余州。随后进击朱粲。大破其阵,俘获其众,诸将都说,朱粲之徒杀食活人,是凶恶之贼,请将他们坑杀。孝恭说,不能这样。如今列城尽在寇境,如获敌则杀,以后还有谁归降呢?全都赦罪释放。由此缘故,传檄所至之处,相继归附。武德二年,李孝恭被封为信州总管,承受制命可以权益授官。
之后李孝恭又献计进攻萧铣的割据政权,李渊非常欣赏他的计策,任命其为信州总管,进爵为王,并改信州为夔州,他广造大船,教习士兵水战,准备进攻萧铣。李孝恭尽召巴蜀地区首领子弟收录任用,对外表示引荐擢用,而内心是将他们作为人质。
武德四年,李孝恭被任命为荆湘道行军总管,统率水陆十二支军队从夷陵出发,击破萧铣二镇之兵,解开战舰放于江中。诸将说,所获船舰应当为我军所用,弃船就会资助贼寇,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孝恭说,萧铣的辖境,南至岭表,东达洞庭,地势险要战士众多,如今萧铣沿江镇守将士众多,如城未攻下而援兵到来,我军就会内外交困,舟船虽多,又有何用?如今萧铣已败,不会马上进兵,往返打听情况,就可延缓其救兵,那么我军就能顺利地攻下江陵了。不久萧铣救兵到达巴陵,见空船,果然迟疑不进。
萧铣自度救兵难于急至,就对属下说,天不助梁,数次亡国。如果战至力屈而降,唐军必因军士死伤而大杀城内百姓。怎能因为一人之故而使百姓遭殃呢。现在城池还未被攻拨,我先出降,可能会保全民众。众人失我,何患无君!于是他亲自巡城下令投降,守城军士都号哭不已。萧铣祭拜太庙后,率官吏赴李孝军门请降,当死者惟有我萧铣,百姓无罪,请勿杀掠。李孝恭把萧铣用囚车送至京师。李孝恭平灭萧铣后,被拜为荆州大总管,岭南四十九州皆望风而降,李渊大喜,任命他为荆州大总管,下诏画工图其击破萧铣之状以呈进朝廷。
李孝恭治理荆州有方,大力开置屯田,创设铜冶,以便利百姓。不久迁任襄州道行台左仆射。那时岭表地区还未平定,他便分别派遣使者抚慰,其投诚归附者有四十九州,使朝廷号令畅通于南海之滨。
后来,杜伏威的部将辅公祏反唐、杀王雄诞、率部占湖州。孝恭率兵前往九江,李靖、李绩、黄君汉、张镇州、卢祖尚全都受他指挥。出发之前,大飨将士,杯中之水忽变为血,在座者脸色尽变,孝恭举止自如,从容不迫地开导说,祸福无门,惟人所招!我没做什么负心事,诸位不必为我如此忧心。辅公祏恶贯满盈,如今依仗朝廷威灵以问罪致讨,杯中之血,乃是贼臣授首的征兆而已。一口饮尽,众心遂安。辅公祏部将冯惠亮等人守险邀战,孝恭坚守壁垒而不出战,派出奇兵断绝贼寇粮道,贼众渐饥,夜逼其营挑战,孝恭坚卧不动。第二天,派出羸弱兵卒前往贼营挑战,令卢祖尚挑选精骑严阵以待。不一会儿羸兵退却,贼寇追击败卒甚为嚣张,与祖尚之军相遇,交战一场,大败其众。冯惠亮退守梁山,孝恭乘胜攻破梁山别镇,贼众赴水死者数以千计。
辅公祏穷蹙,放弃丹阳逃走,孝恭派出骑兵穷追,俘获辅公祏于武康。二十九日,李孝恭杀越州都督阚棱,江南平定。拜扬州大都督,江淮及岭南诸州都归他所统摄。隋灭乱起,李氏家族除李世民带兵纵横天下外,宗室中只有李孝恭一人能独当一面,并立有大功。孝恭两次击破大寇,北起淮河,东包长江,越岭而南,尽归他统管。因而想以威名夸示远俗,便修筑宅第于石头城中,设立哨所往来巡察以护卫自己。有人诬告他谋反,因此被召还京师,颇受有关部门追究盘问,既无证据,便被赦免为宗正卿。赐予实封一千二百户。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贞观初年,迁任礼部尚书,改封为河间郡王。
“不愧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的武将,此人的功绩可仅次于长孙无忌啊。”刘辩说道。
不过可惜了,这样的智勇双全的武将,若是放在平日里他肯定是想要,但是要随着荆轲去刺杀董卓的武将,98的武力值的话,刘辩觉得还不够。最起码要整百的武力,否则他就像派自己麾下的几员大将中挑一名去随荆轲去了。
“叮咚,第四名武将,唐朝名将郭元振,武力90,智力97,,统帅81,政治82。”
刘辩一看到第四名武将的名字,他却是一脸的懵逼了。话说这个人是谁啊,刘辩虽然知道不少的历史名将,但是这个也算武将吗?哪有武将的智力比武力高处那么多的,难不成这是儒将吗?
刘辩随即看了看系统对这个人的介绍,原来这个郭元振是武唐时期的人啊。年仅十八岁的郭元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通泉县县尉。在任内,郭元振常做些违法之事,甚至铸造私钱、掠卖人口,百姓对他非常厌恶并深以为苦。
后来,武则天得知此事,将郭元振召入京城,准备将他治罪,却在与他交谈之后,发现他才华横溢,便索要他的文章。郭元振便把自己所作的宝剑篇呈上,武则天大加赞赏,让学士李峤等人进行传阅,并任命他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后又进封奉宸监丞。
万岁通天元年,吐蕃请和,武则天命郭元振出使吐蕃。吐蕃大将论钦陵要求唐朝撤去安西四镇的守军,并求取十姓突厥之地。郭元振道,安西四镇、十姓突厥与吐蕃是不同民族,现在请撤朝廷守军,难道不是有兼并的打算吗?论钦陵道,蕃如果贪求土地,想成为唐朝的边祸,则会东侵甘州、凉州,怎会谋利于万里之外呢!于是派遣使者随郭元振入朝提出上述请求。
当时,朝廷对此犹豫不决。郭元振上奏道,论钦陵要求罢兵割地,这是利害的关键,确实不应轻易作出决定。现在如果直接拒绝他,肯定会招致很深的边患。四镇的利益距离我们很远,但是甘州凉州的受害离我们很近,不可不慎重考虑。应当用计策拖延时间,使他和好的希望未断绝就好了。那四镇、十姓,吐蕃是很想得到的,而青海、吐谷浑,也是我们想要的。我么不如答复,四镇、十姓之地,本来对唐朝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派兵戍守,是想安定抚慰西域,分散吐蕃的军力,使吐蕃不能全力东侵。现在如果吐蕃无东侵的打算,就应当归还我吐谷浑各部及青海故地,而西突厥五俟斤部也应当归还吐蕃。这样便足以堵住论钦陵的嘴,而且也未与他断绝关系。如果论钦陵稍有违背,则是他没有道理。而且四镇、十姓诚恳归附已久,现在还未发现他们有反叛的情况,做有害于我们的事情,因为遥远而抛弃他们,恐怕要使各国伤心,不是控制四夷的良策。武则天听后,同意了他的建议。
郭元振又道,吐蕃百姓为徭役和兵役所苦,早就愿意与我们和好;只有论钦陵图统兵专制的私利,不想归附。如果我们每年都派去表示和好的使者,而论钦陵常不从命,则吐蕃百姓对论钦陵的怨恨就会日益加深,盼望得到国家的恩惠就会日甚一日,他要想大规模发动他的百姓,肯定就困难了。这也是逐渐离间的办法,可以使他们上下猜疑,祸乱从内部产生。武则天深表赞同。
后来,吐蕃君臣果然相互猜忌。圣历二年,吐蕃内乱,论钦陵被诛杀,其弟赞婆率部降唐。武则天闻讯后,命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骑兵前往迎接。
久视元年,吐蕃大将麹莽布支入寇凉州,被凉州都督唐休璟击退。郭元振也因参与军机,被封为主客郎中。
后来郭元振升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当时,凉州南北不过四百多里,突厥、吐蕃常来侵扰,凉州军民深以为苦。郭元振到任后,在南部边境的硖口修筑和戎城,在北部边境的沙漠中设置白亭军,控制了凉州的交通要道,将凉州边境拓展了一千五百里。从此,突厥、吐蕃的兵马再也无法到州城侵扰。
郭元振又让甘州刺史李汉通实行屯田政策,充分利用当地的河流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此前,凉州地区的谷子每斛高达数千钱,而屯田后,一匹细绢就可以换到数十斛粮,积存的军粮可供数十年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