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股,牛塘利,倒灌窝螺操帚荠。
碎米荠,莴菜荠,几品青香又滑腻。
油炒鸟英花,菱科甚可夸;
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石清华。
看麦娘,娇且佳;
破破纳,不穿他;
苦麻台下藩篱架。
雀儿绵单,猢狲脚迹;
油灼灼煎来只好吃。
斜蒿青蒿抱娘蒿,灯蛾儿飞上板荞荞。
羊耳秃,枸杞头,加上乌蓝不用油。
这些野菜,若对照以上所举“食用植物”的著作,均可找到其痕迹。而在《西游记》中,这些野菜则是作为“素席”款待客人的,可见这些野菜食用面之广,不独救荒之用,还可精做细吃,足以登饮食大雅之堂。
朱橚(su),他是大明皇室的皇子,老爸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的胞弟。皇室的王子,锦衣玉食应该不成问题,玩点高大上的古玩玉器之类的,容易理解,这位王爷种野菜,确实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作为一个王子为啥要种野菜呢?
他本来应该是衣食无忧,养尊处优的,可是他却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地采集野草,还把它们都种在自己的王府中,还亲自品尝各种野菜,把那些能吃的野菜画出来、写出来,编成《救荒本草》,为的是给老百姓在饥荒年做个指南。
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有不少人著书研究野菜的食用,目的都是为了救荒。因为明朝时自然灾害频发,人们常常只能靠挖野菜度日。
大明皇室的很多朱家人都有点与众不同的癖好,有人爱当木匠,有人爱炼丹药……这位也有一个独特的爱好——种野菜。而且还根据自己对野菜的研究写了一本植物学著作——《救荒本草》。
关于野菜救荒研究,可以说贯穿了整个明代历史。随着这些研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野菜这个平时没人搭理,难时挺身而出的物种得到了广泛推广,而且几乎家家都掌握了几种野菜的采集和食用。
明朝也有反季节蔬菜,基本上使用火室或火炕来生产反季节蔬菜。所谓“火室”就是现代大家说的温室大棚,如过去北方睡的炕一样,在室里筑炕烧火,增加菜棚温度。
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三》记载:“京师隆冬有黄芽菜、韭黄,盖富室地窖火炕中所成”。当时北京有钱人家都会建地窖火炕,隆冬时节,不仅黄芽菜、韭黄不绝,“其它花果,无时无之”,还有牡丹花、黄瓜等。”
番茄原产于秘鲁和墨西哥,最初称之为“狼桃”。明朝万历年间,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但很长一段时间却被作为观赏性植物来种植。直到十八世纪,有人冒险吃了番茄,才知道了它的食用价值。清代末年,中国人才开始食用番茄。
今天所上的佳肴中,就有一道糖拌番茄,还一口气上了三大盘子,起初,由于大家都不认识,没人动它。于是,朱慈烺亲自使用公筷,给每人叨了一块到他们的食盘里。
坤兴公主最勇敢,马上就叨起放到嘴里,“呀,皇兄,这叫什么菜啊?这么好吃,酸酸甜甜的。”
她又去盘子里叨了一块。
朱慈炯也好奇地来了一块,“呀,”他的小脸立刻皱在了一块,表情丰富极了,“好酸!”
坤兴公主吃了两块后,立刻怂涌母后也来一片,“母后,这个好吃,真好吃,母后尝尝,尝尝呀!”
大家伙听说这个好吃,立马齐齐地把朱慈烺给自己叨的那块吃了,哇槽,咋这么好吃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