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际白,岸边的一切在望远镜中都显得非常清晰。炮艇此时已经进入了一个开阔的海湾,根据海图,这里应该是临高角西南的龙豪湾,因为风浪较小,鱼群经常会洄游到这里栖息,是临高的重要渔场之一。
朱慈烺用望远镜搜索着,很快就看到了熟悉的从西北延伸向东南,长约一公里的三角形海岬――没错,这里就是临高角。
临高角在这里形成了一条天然的防波堤,长达1.5公里,宽500米。堤岸的中间都是海水冲上了的沙子,晶莹洁白,形成一条沙堤路。
21世纪的海岬上有石砌的碉堡、了望塔和清朝海关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造的灯塔。本时空的堤岸上虽然空无一物,但是整个地貌差别很小。
海水清澈透明,水下礁石间细白的沙子几乎清晰可辨。
炮艇越过临高角进入了昌拱湾,即使不用望远镜,艇上的人们也能看到伸向东南角的博铺角了。
整个昌拱湾就这样被两角环抱,宽约二公里的海湾湾底平静如席,沙明水静,只有细微的白浪在岸边翻滚。
“真想在这里游泳啊。”有水手说。
朱慈烺笑笑心说,“以后在这里盖个高级干部疗养院,倒是不错。”
“皇爷,这是什么山?”吴小宝指了一下远处博铺角上绿树丛中冒出的一个圆椭型的庞然大物。
“不是山,是烽火台。”朱慈烺笑着说。
“烽火台有这么大个?”吴小宝惊讶地叫了起来。
朱慈烺目测它的高度至少在20米以上,45度的坡度,乍一看很象一座丘陵地带常见的小山丘。全台周身都是用片石块砌成的,内部由土夯而成。
炮艇迅速的饶过博铺角,进入东南海域。
“博铺港!”
此地就是临高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文澜江的入海口了。
这条全长不到90公里的大河,在此地形成了一个开阔的港湾,湾口向北。
远处的一处影影绰绰的黑色岛屿影子就是红石岛――博铺港的东缘。
“减速!进入港内。”
红石岛对面的港湾海滩是泥沙质的,长满了大片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有的地方可以看到非常突兀的被烧毁和砍伐过的痕迹,在红树林后面,是高低起伏的台地,并不高,顶端参差不齐。
在这些红树林的对面,港湾的南部却是一片截然不同的环境,荒草蔓生。似乎还有房屋的废墟。
岸滩上散乱着枯萎的海草和大量被拔起的树木,这是台风不久前光临过的证据。
港湾内部相当的开阔,靠近海水的地方都是大片的红树林,滩涂纵横,各式各样的水鸟在天空中起落盘旋。水质不清,明显看得出泥底。岸边平坦,稍有起伏。
出乎意料,望远镜里没有任何渔船的身影――这有点不对劲嘛……
“这鬼地方真荒凉!”炮艇上有人感慨道。
博铺这个地方虽然号称进出海南的要津,但是长久以来海盗每次寇略琼北往往视此为捷径。久而久之,除了少量捕鱼的疍民为了捕鱼而散居此地外,一直到康熙年间还是荒凉不堪。当时的临高县令樊庶到此地视察,感叹之余还赋诗一首来描写此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