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剑镇并不大,即使不熟悉路况的陈楚生,也只问了两位路人,便顺利找到了‘四方擂’。
陈楚生所选的‘四方擂’并不是主擂台东擂,而是相对来说难度最低的西擂。
木桩互相之间层层叠搭,凭借着复杂榫卯结构,搭起六丈高的擂台,足足比普通擂台高了一倍有余。
许是为了掩盖不时滴落的鲜血,擂台上面铺着大红色的厚重地毯。两侧通往高台的则是由低到高的一排木桩,单是这些木桩,就足以令不少江湖武者望而生畏。
擂台四周并不设围栏,看样子是为了让台下的观众看的更清楚。
当然这对于登台比武的双方来说并不友好,但这是登台必须承担的风险,也是一种对于江湖散客的能力筛选。
或许是名剑大会即将开始,每天抵达山庄下三座小镇的武林人都不少,其中至少有一半会被‘四方擂’这场江湖新秀的大比吸引。
陈楚生记得酒鬼师傅说过,武术是杀人技,所以一切招式的最终目的都是取对手性命,这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
对于江湖中的普罗大众而言,两名高手狭路相逢一决生死,往往没有两名江湖雏鸟的打斗吸引人,因为一般这种雏鸟打斗用的都是古板的招式套路,甚至都不能把自家武学融汇贯通,更别提推陈出现、出神入化了。
‘四方擂’很明显就是这么一个江湖雏鸟的表演舞台,毕竟台下有名剑山庄的高手做裁判,足以确保双方性命无忧。
至于伤残之类,便看各自的造化了,或许这也是江湖残酷现实的某些缩影。
其实‘四方擂’还被某些门派视为‘成年礼’,无论胜败都意味着自家弟子在江湖上抛头露面过了,就像雏鹰第一次飞上蓝天,以后的日子里就要独自面对风雨,要自己努力的闯出一片天。
这种‘成年礼’往往决定了一位江湖新秀最终成就的高低,毕竟那种厚积薄发,晚年成名的大侠,终究是少数。
参加擂台的人越来越多,导致名剑山庄不得不更新规则,连胜十位之人,封为擂主,新登台着可击败十人后挑战总擂主,赢了的话便可成为新任总擂主,直至名剑大会召开。
每座擂台的擂主都一定会被庄内某位剑士收为亲传弟子,成为总擂主更是好处多多。
哪怕没有站到最后,也有可能被名剑山庄某位存在青眼相加,收在门下。所以‘四方擂’近些年来,才会越来越受追捧。
越是临近名剑大会召开,‘四方擂’的比拼越是凶猛,能获得擂主称号的人实力越强。
除了某些为了完成师门命令,登台走个过场完成成年礼的弟子外,敢于在此时登场的皆是对自身实力有一定信心的少侠,不过这一切约定俗成的内幕,陈楚生都完全不了解。
陈楚生是带着北镇抚司的任务来名剑山庄的,毕竟对于传说中有刺王杀驾能力的神兵利器,圣上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
即使陈楚生认为那些传言分毫
(本章未完,请翻页)
都不可信,但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既然有威胁到圣上安全的能力,便有了把这些神兵控制起来的必要。
北镇抚司这些年帮圣上干的脏活累活还少吗?可即使这样,圣上还是越来越宠信那帮阉人,如今这个任务还是指挥使好不容易运作争取来的,若是办事得力说不定能争回一些圣眷。
想到此处陈楚生叹了口气,锦衣卫日渐式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只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帮酒鬼师傅们缓解一些压力。
正如指挥使私下说的:“我等就算再没用,就算拼了性命,也绝不可能让北镇抚司毁在我辈手上。”
既然不是为了扬名立万,陈楚生自然没去东擂趟那浑水,虽说是含金量最低的西擂,但仍然及其火爆。
毕竟总有些投机取巧或者说迫于无奈的底层江湖人,求的不是光鲜亮丽,而是拜入名剑山庄门下求一份温饱,即使是拜在一位不怎么厉害的剑士门下,至少后半生也不用再奔波劳碌了。
陈楚生一边看着擂台上的比试,一边打听着比武的规则,在心中暗自权衡着自己上去会是什么情况。
此时台上两名武人激斗正酣,一位手持大环刀,另一位提着红缨枪,上下翻飞之间,乒乒乓乓打的好不热闹。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俩位要说是花架子,那真是糟践人了。
但是也只能算是把各自招式练的收放自如罢了。就连对江湖了解不深的陈楚生,看一眼都能猜出擂台上两位来自何门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