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萨尔浒之战显神威_新视角读清史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8、萨尔浒之战显神威(1 / 1)

萨尔浒之战显神威

努尔哈赤发兵攻打抚顺等地,首战告捷,得胜后返回都城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很高兴,下令摆酒庆贺,奖赏功臣。全军将士兴高采烈,猜拳行令,吆五喝六,大吃大喝。

忽然,紧急军报传来,说明朝调集四十七万大军,向赫图阿拉杀来。明军主帅是兵部右侍郎兼辽宁经略杨镐,统兵将领有杜松、马林、刘铤、李如柏,四人都是总兵官,身经百战,是明朝著名战将。

后金军队只有六万人,敌众我寡;赫图阿拉城不大,也不坚固,后金明显处于劣势。面对巨大危险,有些将领变了脸色,目光齐聚努尔哈赤,看他如何应对。

努尔哈赤面色平静,微微一笑,十分轻松地说:“万历老儿昏庸,用人不明;杨镐一介书生,不懂打仗,只会纸上谈兵。所以,别看明军人多,都是来送死的。”

努尔哈赤说得不错,当时是明朝万历后期,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却有二十多年不上朝,政务荒废,党争激烈,朝廷一片混乱,国力迅速衰落。所以,后世有不少人认为,明朝之亡,始于万历。当时,万历皇帝五十七岁,努尔哈赤六十一岁,年龄差距不大。

明军主帅杨镐,是河南商丘人,进士出身,当过南昌、蠡县等地的县官,后入朝担任御史、大理评事等职,是个文官。杨镐为官清廉,擅长诗文,打仗却是外行,曾在抗日援朝战场上吃过败仗。不知道万历皇帝哪根筋搭错了,这次又让他担负重任。

明军号称四十七万,实际兵力有二十多万,又有朝鲜兵相助,实力依然比后金强大得多。杨镐信心满满,认为天朝大军一到,后金必定土崩瓦解。因此,他事先公布了悬赏规格,擒斩努尔哈赤者,赏银一万两,升都指挥使;擒斩八大贝勒者,赏银两千两,升指挥使;擒斩后金大小头目者,均有不同的奖赏。杨镐就差没有安排庆功宴会了。

公元1619年3月,杨镐坐镇沈阳,发布军令,兵分四路,分别从西、北、东、南四个方向攻击赫图阿拉,务必一举捣毁后金巢穴,消灭努尔哈赤。四路大军出发后,杨镐安心稳坐沈阳,等待捷报。

后金将领听说明军四路来攻,纷纷要求分头御敌。努尔哈赤笑着说:“不用!不管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明军四路出兵,路途远近、行军速度各有不同,不可能同时到达。我军都是骑兵,行动快捷,正好一口一口地把他们吃掉。杨镐真是蠢才!”

努尔哈赤派出大批侦探,随时掌握明军动向,又整顿兵马,做好各种准备,打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明军西路军的统领是杜松。杜松是陕西榆林人,长得高大乌黑,外号杜黑子,又叫猛张飞。杜松骁勇善战,久经沙场,但有勇无谋,性格急躁。他率领的六万兵马,是明军的主力,从西面向赫图阿拉进攻。

杜松求功心切,想第一个到达赫图阿拉,抢个头功。因此,他命令部队日夜兼程,夜里打着火把赶路,每天行军在百里以上,搞得将士们疲惫不堪,怨声载道。

杜松军队很快到达离赫图阿拉百余里的萨尔浒一带,一条大河挡住去路,河很宽,但水不深。杜松急于进军,命令将士们留下重型武器,轻装涉水过河。

不料,明军将士刚走到河中间,上游洪水咆哮而下,大批明军士兵被洪水冲走。原来,努尔哈赤事先在上游筑坝堵住水流,此时毁坝放水,水淹明军。

明军失魂落魄,好不容易爬上河岸,忽听马蹄声如擂鼓一般,数万骑兵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明军经过长途行军,又被河水淹了半天,体力不支,而且没有了重型武器,自然不是金军的对手,死伤过半。

杜松带领残兵抢占了一座小山包,天色已晚,安营休息。可是,金军却不休息,趁着明军疲惫,夜里前来劫营。夜色漆黑,看不清楚,杜松令士兵点上火把迎敌,这正好成了金军的活靶子。

金军万箭齐发,无数明军中箭身亡,杜松也被乱箭射死了。主将一死,士兵们溃散逃命,被八旗兵追杀殆尽。可怜作为明军主力的西路军,还没有拉开架式开打,就全军覆没了。

金军马不停蹄,转向北方,去攻击马林统领的北路军。马林也是明朝名将,他比杜松谨慎一些,在接近赫图阿拉的时候,没有冒险进兵,而是命令部队占据一座山头,等待其他几路军队。

很快,杜松兵败身死的消息传来,马林大吃一惊,料定金军必来进攻,急令士兵抢修工事。

马林军队的工事还没有修完,大批金军骑兵就蜂拥而至,将山头团团包围,随即展开了凌厉的攻势。

努尔哈赤的战术是速战速决,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因而挑选的全是精兵强将。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一齐上阵,分别带队冲锋。

马林的北路军只有四万人,根本抵挡不住,激战一天,全军覆没。马林的两个儿子马燃、马熠也都战死。马林奋力杀出重围,只带几个人逃了出去。三个月后,马林在开原被金军所杀。

坐镇沈阳的杨镐,正在悠闲地等待捷报,不料忽闻两路兵马全军覆没,顿时惊慌失措,乱了方寸,急令东路军、南路军迅速撤兵,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东路军由著名战将刘铤统领。刘铤是武状元出身,手中大刀重一百二十斤,比关老爷的大刀还重许多,人称晚明第一猛将。刘铤率四万兵马,从东面向赫图阿拉进攻。东路军路途较远,沿途全是山路,荒无人烟,因而进军迟缓,也没有接到杨镐撤兵的命令。

努尔哈赤在消灭杜松、马林军队之后,改变战术,在东路军前方山谷中设下埋伏,张网以待,以逸待劳。

努尔哈赤担心刘铤听说明军兵败后撤退,于是心生一计,让金兵冒充杜松的使者,前去对刘铤说,杜松已经攻占了赫图阿拉,正等着与刘铤会合,追剿残敌,催促刘铤赶快进兵。

刘铤见杜松抢去了头功,懊悔地直拍大腿,传令部队加速进军。刘铤军队以急行军的速度向前挺进,很快进入金军的埋伏圈,结果又是一个全军覆没。刘铤挥舞大刀,拼死力战,终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

南路军由名将李如柏统领,有六万多人。李如柏是李成梁的次子,年龄不大就随父征战,经验十分丰富。努尔哈赤还没来得及对付南路军,李如柏就得到杜松、马林兵败的消息,急忙停止前进,很快又接到杨镐撤军的命令,于是急速退兵。

金军骑兵火速追击,没有追上,只擒获了掉队的千余人。李如松为明朝保存了一支部队,却遭到弹劾和人们非议,心中愤懑不平,后来忧郁自杀。

攻打赫图阿拉的明军,是辽东的精锐,将领都是名将,本来实力不弱,却因为主帅杨镐失误,用兵分散,结果造成重大损失。就像一群雄狮,却由一只兔子统帅,焉有不败之理?杨镐获罪入狱,后来被处死。

萨尔浒之战,是历史上用兵灵活、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表现了努尔哈赤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大智大勇。努尔哈赤大显神威,名声远扬。

萨尔浒之战,也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明朝大量精锐部队被歼灭,失去了辽东战场上的主动权,由战略进攻被迫转入战略防御;后金则士气大振,由战略防御变为战略进攻,频频攻打明朝。决定胜负的天平,开始向后金政权倾斜了。

正当努尔哈赤雄心勃勃,大举向明朝进攻并且战无不胜的时候,却不料在宁远吃了败仗,碰得头破血流。而打败努尔哈赤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书生袁崇焕,这让人颇感意外。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