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开国宰辅范文程_新视角读清史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18、开国宰辅范文程(1 / 1)

开国宰辅范文程

范文程与洪承畴一样,都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人物。他比洪承畴降清早得多,发挥作用也大,帮助清朝建国和发展,是清初最早的大学士,被称为清朝开国宰辅。

范文程是辽宁沈阳人,出身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范锐,出身进士,当过明朝的兵部尚书;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当过明朝官员。

范文程少年时期勤奋好学,聪颖敏捷,十八岁考中了秀才。正当范文程发奋读书,准备考取功名的时候,东北地区大乱,科举之路走不通了。不过,范文程已经熟读了四书五经,学问高深,而且胸有谋略,怀有大志。

努尔哈赤凭借十三副遗甲起兵,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统一了东北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清史稿》说,范文程仰慕努尔哈赤是个英雄,主动前去依附。努尔哈赤亲自接见,并对众人说:“这是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后,宜善待之。”

有的史书说,努尔哈赤在东北大肆掳掠,掠得许多汉民为奴,范文程也在其中。范文程在镶红旗下当了九年奴隶,被迫归顺了后金。由于他才华出众,以后逐步得到重用。

不管是主动投靠还是被动归顺,总之范文程很早就为后金效力了。公元1622年,范文程跟随努尔哈赤参加西平、广宁之战,他作战勇敢,善用计谋,受到努尔哈赤赏识,把他留在身边,参与谋划大事。范文程崭露头角。

皇太极继位以后,也很器重范文程,任命他为书房官,作为身边谋士。皇太极每次出征打仗,都让范文程跟随,参与军机。范文程足智多谋,献计献策,逐渐成为皇太极的亲信。

范文程虽然是儒生,但长得相貌堂堂,身材魁伟,倒像是一员虎将。他随军出征的时候,临阵不惧,披甲上马,奋勇冲杀,亲手斩杀了不少明军。在偷袭北京战斗中,范文程率部攻占大安口,为清军破关开辟了道路;在围攻大凌河战斗中,范文程不顾个人安危,单身匹马前去劝降,说服一批明军归顺。范文程随军征战多年,屡立战功。

范文程对清朝忠心耿耿,他利用汉人的有利身份,凭借能言善辩,说服了许多明军将领来降。在劝降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过程中,范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范文程又劝降了洪承畴,立下大功。

范文程虽然是汉人,却得到皇太极、众贝勒和满族将领的普遍信任,在组建汉人八旗的时候,几乎众口一词地推荐他担任旗主。皇太极笑着说:“范先生有治国大才,当一旗主,岂不大材小用了?”

皇太极看得没错,范文程满腹经纶,有安邦济世之才,皇太极打算靠他辅佐治理国家。皇太极推行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一系列新政,大多数出于范文程的谋划,使大清出现了勃勃生机。

在范文程的建议和谋划下,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族,改后金为大清,举行隆重大典,登基称帝,开始建立封建集权制度。范文程为大清谋划了朝廷机构和官吏,制定礼仪,建立制度规范,各种诏令、文书也都出自范文程之手。

大清设立了内三院,作为朝廷的中枢机构。内三院是清朝内阁的前身,有着很大权势。范文程被任命为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范文程从此辅佐皇帝,处理朝政,精心治理国家。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大清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改善民族关系、实施仁政、鼓励农耕、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制定税收政策等等,使大清兴旺强盛起来。

范文程多次向皇太极建议,治国需要人才,主张通过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皇太极很赞同。公元1629年,在范文程主持下,大清举行了第一次考试,满、蒙、汉等各族知识分子均可参加,录用了一批人才。经过改进和完善,公元1634年,大清正式建立了科举考试制度,录取秀才和举人。通过科举考试,大清录用了数百人,为日后统治全国储备了一定数量的人才。范文程对此功不可没。

皇太极去世以后,摄政王多尔衮依然器重范文程。多尔衮经常领兵在外打仗,朝廷事务全交给范文程。范文程兢兢业业,昼夜在朝,事无巨细亲自处理,使得朝廷政务有条不紊。

清军入关,都城迁到了北京。面对一片混乱的局面,范文程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他发布文告,安抚人心,制定法令,稳定秩序,协调各种矛盾,处理大小政务,为清朝立足中原、进而统一全国呕心沥血。

在顺治亲政和康熙初期,范文程作为清朝的中流砥柱,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1666年,范文程病逝,享年七十岁。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祭文,赐谥号“文肃”。

范文程被称为清初政治家、谋略家,他作为汉人,一生忠心为清朝效力,先后辅助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位皇帝,是清初最重要的汉人大臣,为清朝建立了不朽功勋。

后世许多人认为,范文程作为清朝开国宰辅,一生历清四世,为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一位韬略过人、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也有人认为,范文程背叛了当时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于大节有亏,不值得赞扬。

皇太极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继承并光大了父亲努尔哈赤的事业,把大清推向兴盛。那么,在他死了之后,由谁来继承他的事业呢?大清又是怎样发展呢?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