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云开雾散_月明幽兰香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2章 云开雾散(1 / 2)

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宜山府城外以北的一条小路上,走来一对青年情侣......

你大概也能猜出,这对青年情侣,就是冯月白与龙国柱。至于时间,恐怕就有点不以为然了:前面明明说过,洪武三十一年洪武大帝驾崩,继位的皇太孙改次年为建文元年;而靖难之役中月白与龙国柱逃离皇宫之时,正是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

对此,本书作者温馨提醒:请不要怀疑本书对时间的考证,本书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还不至于持戏说的态度。原来,燕王攻入皇宫之后,建文帝下落不明。接下来的一些日子里,满朝文武以“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主”为由,力劝燕王上位。燕王大怒,以自己“何德何能”,“皇侄生死未卜”为念,加以拒绝。三番五次之后,一些大臣心如刀绞,列举历代明主为苍生为念、以江山社稷为重的事迹,拼死劝谏。燕王大受感动,只能勉为其难,承继大统。燕王登基以后,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并诏告天下,次年为永乐元年;并竭力寻访建文帝的下落。由此,后世一般称(即位后的)燕王为明成祖或永乐帝、永乐大帝。

岭南地区的这个上午,艳阳高照,和风吹拂,天高气爽,对于一般人来说,里衫外披一件外衣,也已是足以“防寒保暖”了。对此,北方的读者或许稍感不解。

月白与龙国柱也不急着赶路,看看城墙隐隐在望,索性找了个路边的小林子,歇脚小休。

喝了一口清水之后,月白打趣道:“龙少将军,这近半年的时间里,你一直是长途跋涉的,是不是想返回宫中,再过那锦衣玉食的生活呢?”

龙国柱自然听出对方的言外之意,淡淡一笑:“那皇宫大院,也不是久留之地啊!”

“哦,为什么呢?”

龙国柱也喝了一大口水:燕王叔侄的龙椅之争,本来也和我们无关。不过呢,我毕竟是在宫中待了好几年,到时候燕王一方追问起来,只怕也是没完没了的。

“哦,是这样。那么,你怎么看这叔侄之争呢?

龙国柱微微一笑:既然燕王能够大获全胜,也自有道理。京城告破之际,建文帝也曾下诏,要求各地起兵勤王,当时出兵响应的,又有几个呢?因此,我和不少平头百姓一样,看看说说而已。

”哦,就是那一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了?“月白倒是颇有兴致。

轻轻地吁了一口长气之后,龙国柱缓缓说道:嗯,也算自有道理吧?不过呢,黎民百姓心中,也自有一杆秤。不管谁在台上,只要顺应民心民意,后人自有公论。燕王即位之后,对于江北那些饱受战乱的地区,轻徭薄赋,力图使百姓安居乐业,还是不错的。对于长江以南的地区,也基本是沿用洪武时期的那些做法,国本民生,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至于我嘛,也不曾被列入”钦犯“,还能千里省亲,也是蛮不错的了——

月白也感慨道:”建文时期的一些重臣,受到惩处,主要原因也在于,他们跟燕王,想不到一块去。因此,这靖难之役,久而久之,一般百姓也就把自己看作了局外人,那叔侄之争,也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是啊,如果不是这样,又能怎样呢?”

月白接过话:嗯,这天地之间,每一个人,自有自己的生活。

再闲谈一阵之后,两人起身,前往城内。

入城之后,两人再向南行一阵子之后,来到了龙江河的北岸。

这龙江河东西流向,玉带一般蜿蜒而过,将这宜山城分成南北两半。月白和龙国柱站在北岸,望着那江面,久久无语。有个成语叫“山寒水瘦”,这一路上,但见不少山川草木凋零,山体颇为暗淡,由此,两人对“山寒”一说就有了些许直观的印象。而在这个干旱少雨的“寒冬”腊月里,由于水面下降,两岸瘦骨嶙峋的礁石,晃眼即是。如果仔细看时,那些礁石的上半部分,色泽稍亮,丰水时期泡在水里的痕迹,依稀可见。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水瘦”之说,不无道理。

再过了一阵子,两人的目光,停在了那直通南北的浮桥上。

再过了一会儿,龙国柱感慨道:站在这龙江河的北岸,我对这“水瘦山寒”的说法,总算有了些直观的了解——

凝神片刻之后,月白接过话:哦,我倒是想起了另外的一件事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有“水落而石出者”的句子,是用来形容冬天枯水时节的情景的,用的是字面上的意思。只是,后人读来读去,读出了另外一层意思——

“是啊,现在我们常说的‘水落石出’,”龙国柱接过话,“偏向于它的引申义,大体上就是真相显露出来的意思——”

“我,我倒有个预感,”四下环顾一番,发现无人注意到自己之后,月白接着说道,“那本宝书,说不定就到了”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龙国柱自然知道,月白话语里的“宝书”,指的就是那“长生诀”,不过,激动兴奋之余,他依然出言谨慎:月白,你就那么有把握?

月白淡淡一笑:那念头一闪而过,但愿,但愿这一次,能够有所收获——

龙国柱点点头,感慨道:嗯,但愿如此——

两人没有径直走上浮桥,到南岸去。而是返回头,在一个小酒店里用过午餐后,就向那东北方向走去。

一筹莫展之际,请相信你的灵感;这灵感,说不定就是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

时值腊月,当地人正忙着置办年货,在东北方向这条小路上闲游的人,倒是屈指可数。

“真想不到,这山谷祠,离这龙江河,倒也不算远——”龙国柱边走边说道。

月白回应道:或许是这样的,当地人为了更好地纪念他,就没有大费周章,把这山谷祠往深山老林里放了——

龙国柱说道:对于黄庭坚,我的了解,倒是不多。

月白接过话:这黄庭坚,在当时倒是声名远扬,特别是在诗歌创作方面,与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不过,后人还是觉得,和苏东坡相比,黄庭坚还是稍逊一筹。说来惭愧,这黄庭坚诗作众多,我所记得的,却只有那么两句:

桃李春风一杯酒,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