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作者:唐、杜甫】。这玥杨城外围简直就是哀鸿遍野、疮痍满目。远看,玥杨城城墙破旧不堪,这东城门尽然只剩下了半个。城门口不见进出往来的行人,只有七八个老乞丐蹲在城门洞里避风,再就只能看到几具躺在地上的尸体,有些甚至已经腐烂露出了白骨。
炀仪看到眼前景象直皱眉头,常乐却是司空见惯了,也没解释什么,只说了句:“大哥,别和别人搭话,跟着我走。”
两人走进了玥杨城东城门,进去后看到同样的景象,有几个拿着破竹棒,看起来年龄不大的乞丐正收走两具尸体拖往城外,他们低着头,相互也不说话,看到炀仪二人头更低了,并且还躲着他们,显得很是害怕。
两人沿着大街径直向城西走去。开始的时候,城东门屋舍破旧,没有人家,见到的全是乞丐。越往城西走人越来越多,逐渐变得繁荣起来。再往前面走看到一个不大不小的酒馆,里面走出五六个乞丐打扮的人,和之前城东门遇见的乞丐不同,这几个乞丐大摇大摆地走在大街上还有说有笑,每个人都扛着一把刀而不是拄着竹棒。大街上的人见到他们都远远的躲着走,有些人看到他们甚至马上跑掉了。
常乐拉了拉炀仪,也从另一侧小道躲过了他们。两人来到城西门不远处的一个小饭摊坐了下来,炀仪示意自己身上没有一个钱。
常乐说:“我有。”
常乐告诉老板要两碗米粥两个馒头。
常乐咬了一口馒头说:“大哥,趁热快吃吧。”
炀仪问道:“这城东城西完全不一样是怎么回事?”
常乐说道:“大哥你吃,我边吃边讲给你听。”
常乐开始讲到,原本玥杨城是丐帮的总舵所在,丐帮在江湖上也颇有名望,这玥杨城在丐帮的统领下也算是比较安定的城镇,城里城外的人都能够安居乐业,生活也算平和。谁知道近两年帮内开始出现分裂,内部发生乱斗,而丐帮帮主庄义大侠失踪一年多了,丐帮主事大权落入荃清长老的手上,荃清原本就一直不服帮主庄义大侠的管束,之后他勾结城内两大家族势力,排除异己残害帮众,弄的城里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从此玥杨城就变成了现在这样,恶人当道、弱者慎微、晴天蔽日、昼暴白骨。
炀仪问道:“这庄义帮主我曾听师父提起过,说他为人忠义善良,处理帮会事务尽心尽力,深得帮众弟子的爱戴,怎么会内乱呢?”
常乐又讲道,十多年前玥杨城除了丐帮还有一个势力较大的家族——莫家,原本莫家的人残暴不仁,总是大肆搜刮百姓并且还蛮横欺压,弄的城内百姓深恶痛绝。七年前,丐帮出手与莫家一战得胜,莫家的势力也大大削减,但是丐帮庄义帮主仁慈,并没有对莫家赶尽杀绝。后来庄义帮主牵头定下了很多利于百姓生活的规矩,莫家这些年也不敢再迫害百姓,一直居于此安守本分。谁知三年过后,又出现了个林家。林家是由外迁居在此,一直做走镖生意,财力势力都很大,他们暗中支持莫家发展壮大,经过了两年经营,还暗地里收买了丐帮一些有权利的人,时机一成熟两家开始公然联合起来对付丐帮,使得丐帮瓦解殆尽。现在的玥杨城实际就掌握在莫家、林家和荃清的手上,三方相互勾结沆瀣一气,成天大吃大喝鱼肉百姓,城内外百姓已走了大半,剩下的人每天都生活在压迫之中。久而久之,玥杨城就呈现出眼前的这番景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炀仪又问道:“师父说过,帮主庒义武艺冠绝天下,无人能敌。怎么会被打败?”
常乐叹气道:“可能是双拳难敌四手,最主要是因为帮内有人出卖了他,听说他是被下了毒,交战开始就吐了血,肯定是这个荃清勾结了两大家族害死了庒义帮主!哼!”
炀仪接着问道:“你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
常乐叹气道:“在这玥杨城,我也是个无家可归的人,之前也算是丐帮的一份子,庒义帮主失踪后,我才做了行子,专门给人家跑腿混点吃喝。”
炀仪说道:“师父每次说起庒义帮主都是赞不绝口,而且看得出师父与他还有一定交情。若是能遇到庒义帮主真是有幸。”
常乐叹气道:“这庒义帮主向来仁义,玥杨城百姓人人夸赞,也不知道现在是死是活。”
炀仪也为之叹息,又问起常乐该如何寻找冯老大。
常乐答道:“我们吃完就出西门,西门外有条河,往河的上游走有一个庄子。那日听他们说到了这个庄子,估计他们会去那里,我们先去打探一番。”
炀仪听了再不搭话,快吃起来。
吃过饭已是午后,两人避开大路,沿着没人走的荒路向河上游走去。大概半个时辰,他们看到了一座山庄,高高的、坚固的石头墙,门口站着八个守卫,上边有两个人放哨。
两个人观察了一会儿,炀仪问道:“这宅子是哪家的?”
常乐答道:“原来是莫家的,林家来了以后,莫家把这里腾出来给了林家,应该是方便林家押镖、运货。但是林家一直住在城里,从没听说住在这里。也可能是关押着什么人。”
炀仪想到了失踪的庄义大侠,问道:“为什么会觉得这里关押人?”
常乐回忆了一下,答道:“林家为了走镖押货方便,前年初就在城南不远处建了一个马场和仓库,他们的人都改在城南那边押镖走货了。至少有一年多了,这里再没见过有大队的人马押镖走货,但是这里的门口一直都有守卫,如果只是住人的话应该不需要有这么多的守卫,这一带也没人敢碰林家。况且原本莫家就在这里建过地牢,所以很可能现在关押着重要的人物。”
炀仪接着问道:“会不会是庄义帮主?”
常乐想了想:“这么想来,大概吧......也极有可能。大哥,你不会是想救他吧?”
炀仪忽然顿住了,他回忆起师父曾经对他说起庄帮主的事迹。师父与庄帮主少年相识,常常一起行走江湖,那时候庄帮主就武艺非凡,师父也曾受益良多。庄帮主对朋友忠义,答应的事情一定为朋友两肋插刀。有一次,答应了朋友去救他的家人,因自己生病路上耽误了时间,幸运的是朋友的家人被别人救了,但他还是为此非常懊悔,后来他削发以自省,答应的事再也没有耽误过。最令炀仪拜服的是庄帮主非常大仁大义,心怀天下苍生,尽其一生之力除恶扬善,对从不相识的人遇到生命危险也是不遗余力地挽救,他宁可自己冒死也要拔刀相助。一次,在去往南方的路上遇上马贼残杀村庄的百姓,庄帮主毅然挺身而出,他孤身一人一直杀到筋疲力尽,不顾身上几十处伤口,力挫五十多个马贼救下了村民。最后由于他流血太多,静躺休养了一个多月才恢复过来。每每讲到这里,师父都是赞不绝口。炀仪从小就总听师父说起庄帮主如何如何行侠仗义受人敬仰,年少的炀仪也曾经总想要成为那样的人。见惯了无情杀戮、遍地死尸的他,也经历了多次的生生死死,他对恶人深恶痛绝,也对像自己这样的弱者最是同情,若是自己足够强大一定能够保护村民和身边的人、保护天下无辜的人。
“大哥,大哥......”常乐看他发呆,不断叫他。
炀仪回过神来答道:“哦,我没事......这里的守卫多吗?”
“不知道,从来没敢靠近过,应该不是太多。”常乐不肯定的说。
炀仪“哦”了一声,仔细观察起来。
常乐看了看炀仪急忙说道:“大哥,你不会真要进去救人吧,那不报仇了?”
炀仪又顿住了,报仇一直以来是他坚持活下去的信念,无比的坚定。但是这些日子他所见到的、听到的、历经的,又从生到死,从死到生让他想了很多很多。今天又来到这玥杨城,儿时庄帮主的圣人形象在他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可能这次是他能见到庄帮主唯一的机会,他不想错过这次机会。顿时他脸上露出了微笑,一种释然的、会心的笑容。
炀仪对常乐说道:“也不知道冯老大一伙什么时候来,我们先查探查探再说。”
炀仪想的清楚,即使他想救人,也是不连累了常乐的前提下。
常乐听了放心的说道:“好的。好的。”
常乐一直看着炀仪,总觉的他有什么心事在心上。
两人观察完,就地休息。等太阳下山天已完全黑下来,炀仪悄悄的向靠近河边的侧面墙摸了过去。之前两人商量好计划,炀仪自己进去探查,如被发现就直接跳下河往对岸逃跑。他让常乐提前在对岸接应他,并在岸边设下了陷坑以防追兵。常乐一开始不同意,但炀仪坚持这么做,最后他告诉炀仪说,若是大哥出不来,他一定会想办法救他。
炀仪到了侧面墙附近,先是静静地藏在草丛里,大约等了一顿饭的功夫也没有听到一点声音,于是起身准备靠近高墙爬上去看个究竟。刚往前走了五步,突然从草丛中站起四个人来,四把刀架在了炀仪的脖子上,炀仪竟然一点也没察觉。
四人推搡着把炀仪带到了宅子门口,门口守卫还笑嘻嘻问:“呦,逮到活的了?请客啊!”
炀仪不解,他们怎么知道他要来。
抓他的一人回答说:“看这小子破破烂烂的样子也不像啊,带进去交给头儿再说吧。”
炀仪心想:看来自己是成了替罪羔羊。他被进了前院儿,有人前往禀报。
不一会儿来了一个头目,左右瞧了瞧炀仪,然后问道:“小子,你是干什么的?”
炀仪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明白在恶人面前一句话不对就是个死,人命如草芥,可是他想不出到底说什么才能保命。
“小子,房头儿问你话呢,你是干什么的?是不是吓傻了?”身边的一人笑到。
其他人也笑了起来,“原来是个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