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秋田商工进出口协会的佐佐木会长拿着他连夜赶写的“于丹秋田行感想”对我说:“孔先生,拜托了!一定要为于丹出一本访日纪念专集!”
佐佐木正先生在给于丹的信中写道:“您来访秋田,是我们最大的荣幸,我代表秋田人写下了您访问秋田时那感人的情景,并将收入《于丹扶桑行》一书出版,希望通过这本书您来扩展日中友好之路,让更多的中国朋友来访问秋田,让我们今秋在日本见,秋田人等着您来教给我们《论语》、《庄子》、《昆曲》……”
三、讲座后的呼声
于丹教授在日本幸福科学讲堂举办《论语》讲座时,一个两层楼的讲堂竟然挤满了听众。南到冲绳,北至北海道,他们当中有乘###而来的,甚至有坐飞机来的,为的就是来聆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因为用他们的话来说,于丹教授的讲座不啻于是治病疗伤的仙丹妙药。
除了听众之多出乎于丹教授意料之外,还有让她感到惊讶的事情,那就是她在讲台上用繁体汉字书写的讲义,台下听众都能看懂,都在同步做着笔记。
于丹向福田首相这样描绘当时演讲的情景:“我昨天晚上在幸福科学会堂讲演,从全国各地来了近千人。礼堂的上下两层,都坐满了人。我在黑板上写着,讲着《论语》,大家都聚精会神,听得非常认真。我就和在中国讲课一样的,让我非常感动。”
于丹教授讲了一小时之后,由我接着讲述了“于丹造就论语力”,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兴奋不已。等演讲结束后,一查收回的听后感想调查表竟有七八百张,真是出乎意料。
幸福科学出版社《心学》杂志的编辑里村会后与于丹进行交流,转达了大家的心愿:“祝贺于丹火到日本!”“我们希望出版于丹和孔健的讲演文集,以便我们去时常阅读,指导我们的幸福人生。”并提出要把讲演的盛况登在杂志上,于丹愉快地答应了,还认真地说:“一定给我这具有历史纪念性的录像资料,我要好好保存!”
于丹教授在会后曾兴奋地与我沟通,看到如此火爆场面和众多热心“粉丝”,她讲到不仅要在日本推出她的《〈论语〉心得》,还要推出《庄子》、《昆曲》,并计划在日本推出日本人喜爱的唐诗宋词等中国古典文化,为弘扬孔子思想和中国文化腾飞扶桑而努力……
四、“女孔子”在日本
2007年5月,于丹访问日本之时,日本###主席、国会参议院议员荒井广幸先生曾在东京招待她,交谈之中,荒井转达了前任首相安倍的问候和希望得到《〈论语〉心得》的意愿。新华社记者郭一娜采访了荒井广幸,报道了“女孔子”于丹的《〈论语〉心得》火烧日本的实情。在此之后引发了中国的网民的许多议论……
对于这些议论,荒井先生感到不解:为什么说安倍不懂《论语》,也不会去向于丹索要《〈论语〉心得》呢?为何在日本人看来是人之常情的往来,却换来如此一片质疑声呢?
于是,去年荒井先生作为福田首相的访问了山东的“先遣组”,先后访问了北京、山东。他策划提议了首相访问曲阜拜谒孔庙等活动。回到日本后,荒井推荐早稻田大学为福田首相在访华前专门开办关于《论语与中国》讲座。
荒井先生与日中经济新闻社、中国巨龙新闻社共同向于丹发出正式邀请,请她到日本访问。一为纪念于丹《〈论语〉心得》日文版的出版发行;二是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讲演;同时还策划福田首相接见于丹。
1月30日,在日本近百家媒体和中国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众多记者的簇拥下,福田首相在首相官邸接见了于丹和我,当时有荒井议员和我国驻日大使馆孔铉佑公使出席。经过热播福田首相与于丹畅谈《论语》的消息后,中日间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论语热”。
福田首相看到于丹的到来,在日中间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为此,专门指示秘书与荒井议员一起收集中日有关报道和媒体材料,派人跑到北京,取播放的福田首相会见于丹的录像,以《于丹扶桑行》为题,拟编辑成册作为纪念。一来作为中日间友好交流的礼品赠送,二来作为永恒的中日孔子文化交流的纪念,以《论语力》来强化日中友好,迎接“奥运”的召开。txt电子书分享平台华人小说吧
合作之约(3)
同时山东省旅游局和我也在策划奔波,为庆祝###主席访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将高208米的孔子像和这本《论语力》作为国家的礼物赠送给早稻田大学。并为祝贺胡主席访日成功之时,六月中旬由山东省派二百人的孔子乐舞团访日,拟邀请福田首相在东京孔子庙共同祭孔。
五、荒井的“于丹情”
4月20日在中国(潍坊)滨海中日韩合作论坛上,荒井用影视片的形式介绍了于丹访日和福田接见的情景,并宣布为保证奥运圣火在日本传递,为迎接###访日,将出版《于丹扶桑行专集》分发给日本人。
荒井讲了一段他的“于丹情”,他说:“按风水来讲,我是井有水,于丹是鱼,鱼离不开水,我和于丹永远在一起,增进日中友好与交流。”在与于丹分别的晚上,索尼公司的代表和许多日本人来欢送于丹,荒井预备了两张书法用纸板,请在场的人签名并写下自己的《论语》心得,最后由于丹、我、荒井、佐佐木在两块纸板拼缝处签上字,这意味着日中永远友好,并将所拍这两张纸板的照片收入纪念文集,而真实的两张纸板则由中日双方各执一块,或许十年、二十年后再拼接到一起,又会“温故创新”,再创一段日中友好的佳话……
六、孔子文化之旅
4月21日,我率日本孔子文化之旅代表团一行三十人访问了济南、曲阜、日照。
在曲阜,由朱庆安书记精心安排,刘续兵副局长让孔子乐舞队为我们代表团开道,在孔子墓前举行了祭奠仪式。随后,大家又来到孔林滕阳户墓地,为我祖父和父亲祭祀,我捧上这本我翻译的《论语力》献在祖坟上。我的导师、曲阜师范大学的骆承烈教授特地赶来,当场即兴赋诗朗诵:
中华文明薪火传承孝亲敬老万古民风;
孔氏家族圣裔儒宗诗礼世家四书传颂;
孔公繁宗战舰增荣忠心报国军旗永红;
教子有方祥林祥冬勇闯天下名扬东瀛;
尽心传播孔子文化著书立说新闻巨龙;
不忘祖德谨遵父情心系曲阜归葬祖茔;
政府使馆鲜花赠送孔林增辉礼敬为生;
入土为安戊子清明子孙心宁孔学永承。
在孔庙杏坛树下,我领着代表团成员读着《论语》,回想当年我的祖先如何在此教授三千弟子……
此时,我仿佛听见祖先在讲:“于丹这丫头真伟大!竟把孔家两千多年的香火点旺,把《论语》和国学复活,时代大不同,唯于丹
多多敬也……”
七、奥运“圣火”与樱花辉映
4月26日傍晚,荒井议员从###上打来电话:“孔健先生,今天长野‘奥运圣火’传递圆满成功,快向于丹教授汇报,告诉这位北京主会场的圣火传递者。”
荒井先生讲述:26日早晨,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在长野开始传递,满面笑容的火炬手两侧由身穿蓝色运动服的中日工作人员护跑。沿途基本上被挥舞五星红旗的中国留学生的“中国加油”的呼声淹没。8点45分左右,当艺人荻本钦一向沿途观众挥手经过长野车站时,热烈的气氛进一步升温。
今天数百名中国学生挥舞红旗和标语迎接火炬,标语上写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中国”等口号。整个长野是“圣火”“红旗”与美丽开放的樱花交相辉映。
荒井在电话那边喊着:“转告于丹!我们需要她的《论语力》,我们需要文化软实力来冲破日中友好文化交流的阻力。别忘记,去年福田首相访华拜见胡主席时的第一个话题就是‘论语热’呀!”
序一(1)
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
于丹2007年12月
我最初接触儒教思想,依稀记得大概是四五岁的时候。向我传授的是我的父亲,但他并不是强迫我一定要把它背过的。他总是在日常生活中举例告诉我,“这就是《论语》的。”
在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中,《论语》的道理一点一滴渗入了我的人生。《论语》对于我而言,已经成为了笃定的、真实的、亲近的并且温暖的一种存在。
所谓的经典真是非常有趣,刚开始的时候,感觉是非常的简单,可是正如清代画家郑板桥诗中所描述的那样“画到生时是熟时”,反复阅读经典,每次都会有新鲜的发现。并且每次都会一点一点逐渐接近真理。我自身是教育者,时常是一边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一边接受到新鲜的感悟,在我们苦难、悲伤的时候,总是给我们以力量,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或者说永远温暖着我们的生命,这就是经典。
阅读经典,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人生中,时常都是在加深“理解”的。各位读者读了此书,加深了对《论语》的理解,五年、十年之后,再次翻阅本书时,说不定仍然也会有新发现的。
“儒教和道教”的和谐
古典文学的遗传基因,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代的中国人,也是完全得到了继承。比如说没有受到充分教育,甚至不认字的农村妇女也知道孔子的教诲。换句话说,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的美德,是极为普通的市民百姓所一直追崇的。
儒教所重视强调的是天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每个人都“以天下为己任”和社会全体“和而不同”的状态。我认为,在当今竞争激烈、对弱者苛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逐渐缺失的今天,这种想法难道不正是非常必要的吗?
的确,孔子的教诲在今天的中国成为一股热潮,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可是,我认为中国文化如果仅仅是都染成儒教一色却并非好事。比如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教,各自寻求探索不同的道路,这也是在寻求着同一个目的地——“和谐”。
真正的健康文化是多元的,对他者是宽容的、不断创造着新的东西。如果仅有儒教而没有道教的存在,那我们的国家、中国的文化构造不就成为不完全的了吗?我之所以在电视上讲完《论语》之后,又主动提出“下面要讲《庄子》”,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儒教、道教各自的思想在中国国内占有稳固的地位,这也是一种和谐的状态,除此并无其他解释。
道不远人
《〈论语〉心得》是将我在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上的讲述内容辑书成册的。由于这个栏目,作为学者的我,也能做到将自身感悟的内容告知了众多的视听者。我在可以向大众讲演的电视舞台上,留意到了“道不远人”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是《中庸》里记载的孔子的话,意思是“真正正确的道就在身边,是在普通生活中可以实践的”。
因为《论语》不是故事,所以不太适于广为传播。那么,我着眼的目标就是通过讲述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让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解到凡人也可以生活在经典之中,以期让大家从心中自然地觉醒。
21世纪是一个多元选择的时代,也正因为如此,人们的心灵容易出现迷惘。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也就都开始思考追求人生真理,“如何才能安逸地生活呢?”“如何能没有苦恼地生活?”“怎样能发现找到自己的理想?”对于这一切,大家所想的都是“马上”“尽快”“尽量简单”地了解到答案。
正因为如此,与其仅仅拘泥于缜密的解释,不如尽量用简洁的话语来论述《论语》的真髓,我想,正因为我完全是这样地讲述了《论语》,所以才有很多人肯听我讲述的。
我认为《论语加算盘》构筑了今天日本这样一个经济大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很好学习《论语》、充分运用《论语》的民族。听说此次《〈论语〉心得》在日本得以翻译出版,我感到非常高兴。在此,对担任本书的翻译、监修工作的孔健先生、为本书检查日语的未来工房的竹石健先生以及讲谈社学艺局翻译组的各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衷心期盼,经典今后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生命也因有了经典而不断成长。
序二(1)
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
孔子第75代直系孙孔健
2008年春节前夕
我的祖先孔子笑了
笑得开心!笑得纯真!
走过二十多世纪的乱世
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星空
《论语》迎来了大复活的新春
2007年8月,在北京国家图等主办的“全球华人读《论语》征文活动启动仪式”,我出席了这次会议。在大会发言中,我讲到了“我的祖先孔子应当放声大笑了”。为什么呢?因为当下中国正在流行《论语》热。
这场热潮的点火者,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也是本书作者——于丹教授。2006年10月,她在中国cctv非常受欢迎的栏目《百家讲坛》上演讲《论语》,受到了极大欢迎,当时有近半数的中国人,大约有7亿中国人收看了她的节目。并且,她的讲述内容被编辑成《〈论语〉心得》,由中国有名的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包括盗版书在内,迄今为止总共销售了1000万册以上。今天对中国古典不屑一顾的年轻人也开始翻阅“四书五经”了。也正是这本书掀起了可以称之为“于丹现象”的前所未有的读《论语》热潮。
不仅在中国国内,在台湾地区和韩国,这本书也逐渐成为了畅销书。今天,这本书在日本也终于以《论语力》这个名字得以翻译出版,我想或许有很多读者正在翘首以待吧?如果本书能作为各位读者的“心灵的指南针”发挥些许作用,那么,作为策划翻译人,我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欣慰。
为何会发生“于丹现象”
为何在不久之前,于丹的《〈论语〉心得》能抓住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呢?我认为,其第一理由就在于她解释《论语》的简洁。
正如她本人在书中讲到的那样,和迄今为止那些讲解《论语》的书相比较,她的《论语》解释是最为简洁并且是具有独创性的。对于那些一直亲近《论语》的人们而言,或许多少会有与以前的解释不同并且有不够味的感觉。
可是,这一切也是她自己所说的。不过,所谓《论语》的理想其实就是非常朴素简洁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古代很多人亲近《论语》,将《论语》作为实践的书籍,普遍活用于自己的人生。
《论语》不是专属于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学者的,也是为我们市井百姓保持和谐、安逸生活进行自我修养的一本书。
我想,这难道不正是“孔子曰:道不远人”的精神吗?
出现“于丹现象”的第二个理由,就是由于昨天和今天有着一种不断蔓延在中国人之间的一种漠然的不安。众所周知,现代的中国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引起拜金主义的缘故,国家和人民都似乎陷入一种身心失去平衡的状态。社会上腐败丛生、贫富差别不断扩大、传统和文化正在不断丢失……被不曾有过的改革浪潮所推动,众多的中国人对于不透明、不确定的未来持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可以这么说:我们的确富裕起来了,不过还不是幸福,心里更不充实。
在这样一种不安的时代,《论语》作为存储了为追求心灵安宁的启迪,不正是可以不断地成为中国人的心灵罗盘吗?
秦始皇时代曾经有过“焚书坑儒”,在漫长的历史时代,儒学和《论语》受到了来自权力的迫害。而在今天,却由于出现了一位叫做于丹的女性,由于她的杰出的传播,儒学再次在中国大陆“复活”了,我的祖先孔子又回到中国人的心上。
《论语》将登上奥林匹克的舞台
“于丹现象”在2008年也将持续“火”下去,为什么呢?因为《论语》已经真正联系到“和谐社会”和奥林匹克的世界里了。
国家主席###在公开的场合发言,说到“中国悠久的文化成为了13亿人民排除内忧外患、构筑幸福的精神支柱”。今天的中国将《论语加算盘》、《经济与道德》定位于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高度讴歌了通过《论语》的仁爱促进世界和谐。
此外,结合今年将在北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将《论语》向全世界进行广泛宣传的计划也已经列入议事日程。比如说,将引用自《论语》的五句名言采用各种形式制成广告,向奥运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宣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不孤,必有邻”
“礼之用,和为贵”
这些标语和奥运会“友好、相互理解、和平”的基本理念是相同的,我认为这也说明了《论语》的真髓是普遍的真理。
如此说来,于丹也曾经讲过,“《论语》是‘千古永远’超越时代永远发挥作用的书籍”。
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1)
说到儒与道,中国哲学这两大源头,在我最初接触的时候,是处于一种孩提的蒙昧状态,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意识要去读,要去记忆。
先来说儒家。我最早接触《论语》里面的一些道理,大概是在四五岁的时候,现在想起来,我父亲从一开始就没有要求我死记硬背,却经常带我去叔叔、阿姨家参加聚会,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爸爸就悄悄地跟我说,你看,这里有这么多人,孔子说过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么些人里头,肯定有能当你老师的人,你去看看,你觉得他们谁对人特别有礼貌,谁特别博学,谁做事做得特别麻利,你去看看谁能当你的老师?小孩子嘛,我就这样跑来跑去看,有的时候看到有些行为是好的,也有的时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会跑回来问爸爸,说你看,有一个叔叔他随地吐痰了,有一个阿姨她高门大嗓地抢别人话了,这个人肯定不是老师吧。然后我爸爸会告诉我说,这也是老师啊,因为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样好,这是老师;但是见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己,你会不会跟他一样不好,所以这也是一种老师。
我对《论语》的介入一直都是这样只言片语化进生活的。《论语》对我来讲是笃定的、真实的、亲切的、温暖的。
司马牛曾问过老师: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不忧不惧”,
司马牛觉得很困惑,做到不忧不惧就能算是君子了吗?然后孔子反问了
他一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反省自己,叩问心灵,上不愧苍天祖先,下不愧百姓儿女,那么他的心何来的忧,何来的惧?一个人叩问内心可以做到不忧不惧,这是一个简单的标准吗?能做到这一点,还不是君子吗?君子坦荡荡,小时候不知道,大了以后才有所感悟。君子坦荡荡,什么是坦荡荡,并不是心中任何事情都不进入,而是万事进入之后皆能化解。
读经典很有意思,开始会觉得简单,但是读来读去,便应了郑板桥的那句话:“画到生时是熟时。”感悟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真正地从内心敬仰圣贤。因为他们不用华采的词语,来让大众觉得一定要去膜拜,一定要去远离。他们不因自己的伟大而让万众折服,觉得不可企及。他们以自己一种朴素的人格,让大众觉得,这些朴素的真理恒久不变。
道在人心,道不远人,你总归是能凭着生命的成长去接近的。《论语》里提到“仁”的地方总共109处,这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的回答就两个字:爱人。真正的仁爱之心无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后来被孟子推演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是孔子说的,他一生的理想无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我对这句话有了真正刻骨的理解是在2006年的“感动中国”的评选中。
2006年年末在许多评选材料里,我看到了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位农村阿姨,从嫁到这个村子,就义务抚养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就这样,她日复一日地在这些老人家中奔走。她自己的四个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从小就觉得村里的孤寡老人就是自己的爷爷奶奶,妈妈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帮忙给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样一直持续了三四十年。当时我给她写的推介词是:如果富人做这样的事叫做慈善,那穷人做这样的事,她就是圣贤。看到她的故事时,我明白了什么是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虽然她一生并未走出过农村,但她就是一位活着的圣贤,掀开上面的铭文,每个人都有四个字。这位农村妇女的碑上的四个字是——“温暖世道”。
中国儒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和谐,讲究的是天与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讲究的是每个人“天下己任”、全社会“和而不同”。这有助于建立后工业时代的稳定秩序。
从中国本土来讲,不能过分强调和推崇文化一元论。任何好的文化,我更愿意用健康这个词来评价。健康的文化生态,一定是多元的、富于建设性的、生生不息的。我不希望说由于儒学是我们本土的产物,就认为文化应该是一元的,就要用儒学去拯救当今世界,拯救所有的文化问题,那样有失偏颇。文化基因实际上积淀在中国人的血液中、骨髓中,它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伦理判断。一位农村大妈,她可能目不识丁,但她知道孔夫子。她知道孔子的态度和观点,知道逢年过节大家要互致问候,也知道教育子女要为人诚信。也就是说,仁义礼智信一直为中国普通百姓所追崇。百姓熟悉的“忠厚持家久,诗书继世长”等,很多都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可以说它对世界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但不能说它是世界性的文化基因,毕竟它更重要的是东方的,是中国的。儒家给了我们土地,让我们能够站在这片土地上行走,但是如果没有天空的话,我们就没有思考,不能飞翔。txt小说上传分享
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2)
孔子是个普遍的代称,他代表了中华文化源头,中国人朴素的安身立命之本。
孔子在这个年代是一个文化指称。孔子代表的是中华整体文化在心灵上的唤醒和复归。中华文化中不仅仅有儒家思想,也包括大量的道家思想,这就是我在讲完《论语》后主动提出讲《庄子》的原因。我认为如果只有“儒”而没有“道”的话,我们的文化建构是不圆满的。
儒家给了我们土地,让我们能够站在地上行走,去实践,去以身践道,它鼓励社会人格的自我实现,这没有错。但是如果没有天空的话,我们就没有思考,不能飞翔,没有生命角色上的自我超越。只有土地没有天空,我们会变成过分沉溺的现实主义者,而失去理想色彩,生命自觉无法建立,就容易再一次进入集体无意识。
我认为中国人说的人格理想就是盘古的理想,所谓“神于天,圣于地”,神圣两极,人就在天地间。孔子是个普遍的代称,他代表了中华文化源头,中国人朴素的安身立命之本。
我认为道德和秩序是同等重要的。很多东西是和谐的统一,也就是说,两个坐标是能够制衡的。用儒家的最高理想来描述人格,而儒家所谓人一生的历练,从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要到达什么时候?70岁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个人道德指标,就是按照自己心灵指引的方向去实现个人;不逾矩,是外在的制度指标,是遵循外在的一切社会要求,这两者能够合二为一,这是一个很高的理想。用庄子的话就更简单了,五个字,叫“外化内不化”。外化,就是顺应制度;内不化,就是坚持人格道德。中国的儒与道,殊途同归,以不同的表述描述了一种和谐状态,就是个人与社会永远不要过分夸大冲突,而更应该强调一种和谐。
这样的境界,太年轻的时候怎么可能感悟的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的伟大就在于你很年轻的时候,他不会让你觉得畏惧,真正的感悟需要用一生去体验。
其实我当老师以后,开始讲中国古典文学了,又给了我新的一番感受。它关乎一个孩子的体悟成长,它关乎一个家庭的悲欢。这是什么呢?这是经典的力量,这是圣贤为什么在今天仍然让我们相信他活着,因为他活在我们每一个苦难的时刻、悲伤的时刻,他作为生命里一种救赎的力量,永远给我们一种支撑,永远默默地温暖着我们苍凉的生命。
古人说“破万卷书而行万里路”,这话真的是有道理的,仅仅关在书斋中我们可以把学问做得很深,但是很难透彻。学问有一个很高的境界,我想是通透二字——通达透彻,能够渗入生命,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在我走到泰山顶上那一刻,两度登泰山最终到达一个地方,我就明白了一个朴素的成语,叫做殊途同归。而中国人格一直是在儒家相济理念里学会成长的,这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中国人,每一个中国人在其社会理想上都是儒家,在其自然理想上都是道家。这么一想,儒与道不简简单单拥有一种严谨的学理意义,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它也是我们每一个朴素心灵可以分享的一种文化权利。
解读经典,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心去完成这样一番体悟,我想,不是一个年头,一段经历,一个文凭可以回答得了的。也许这一生中永远在成长,永远在感悟,我今天谈的是今天的感悟,20年后,30年后,还有那个时候的感悟,21世纪是个多元选择的时代,人心容易迷惑,大家要追寻简单的真理,国学开始复兴。《论语》讲的就是“人人心中有,口中无”的东西。另外,我们正好赶上大众传播时代,现在有《百家讲坛》这些途径,让一些有研究的学者,真正用自己的感受去体悟、去激活象牙塔里的东西,通过大众传播这个平台,还原到每个人心里去。媒介时代是外在原因,跟多元时代人心呼唤的内在原因,碰在一起,内外相合生成这种现象。作为一名传媒学者,我的学问一刻没有间断过。而向大众讲《论语》、《庄子》,也是我的使命。《百家讲坛》的定位是面对初中文化水平的观众,要求15岁的中学生能喜欢,要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为了炫耀学问,去和大家讲版本考据,是对大众的不负责任。面对什么人要说什么话,大众传媒首先要尊重大众。
传播是形式,古典文化是内容。作为治学的学者,我在大学研究传媒。作为文化传承者,我在《百家讲坛》平台上讲读《论语》。在我身上,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