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_隐患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5章(2 / 2)

唐光剑刚在办公桌边的那个大转椅里坐稳,电话铃就响了。他提起电话,发现秘书小姐已把电话接通了,就知道对方是朱丹,便说:“喂,你好。”

对方果然是朱丹,只听他说:“您好,剑哥,你知道我是谁吗?”

唐光剑呵呵一乐:“这还用问,天才酒鬼。”

朱丹在那边哈哈大笑起来,唐光剑被他的笑声感染,也跟着哈哈大笑。

朱丹说:“剑哥,告诉你一个最新消息。”

唐光剑说:“你说吧,我听着。”一种莫名的喜悦突然从他的心底窜出来。

“这可是最最最令人高兴的消息。”朱丹在那边卖关子。

唐光剑有些忍不住了,就信口开河地嚷道:“什么消息快说吧,是不是你又获奖了?”话音刚落,朱丹在那边叫道:“剑哥,你猜中了!”

唐光剑真的为之一振,他坐正身子,急切地问:“快说,那部电视剧获的是什么奖?”

朱丹回答:“我们弄的那个电视连续剧获得了全国级的大奖。”

唐光剑一听,口张得老大,他问:“真的吗?”

“没错,今天下午刚宣布的结果。”朱丹说,“我们作为制作方已收到了评委们的特别转告。”

唐光剑不由自主地一拳砸在办公桌上,他激动地说:“祝贺你,朱丹,这下你的名气更大了。”朱丹那边的声音突然小了下来,只听他说:“其实这些全靠你剑哥支持,不是你出钱帮我出书,不是你后来出资当制片人拍电视剧,我想我肯定没有今天的出头之日。”

唐光剑直摇头,他说:“不、不。快别这么说,关键一点是因为你本来就是一块金子。”

朱丹说:“剑哥,等颁奖仪式搞完后,我一定把获得的奖杯从广州拿回来放到你的办公室里。”

唐光剑感动地说:“到时候我一定备豪宴为你庆功。”

“ok、ok”,朱丹在那边说,“好了,剑哥,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

“ok。”唐光剑也跟着学了一句,停了一会,他说:“我太高兴了。”

“我也一样。”朱丹说,“好了,剑哥,拜拜。”

“拜拜。”唐光剑说。听见朱丹挂了电话,他才把电话挂下。

唐光剑转过椅子,极度的兴奋使他呼吸变得急促。突然,他双手发狂般地一扫办公桌上的那些报纸,然后双脚交叉着翘在办公桌上,身子顺势往转椅靠背一仰,闭上双眼,进入幸福的沉思状态中。不一会儿,两滴泪水顺着唐光剑的眼角轻轻地滑落到他的双耳边。他的确太高兴了,这种激动是发自肺腑的。

正如朱丹所说,他的成功与唐光剑的大力支助有关。

从在惠州挣到第一笔钱开始,唐光剑就准备实施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一些计划了。收购并装修后来命名为“文化大厦”的大楼就是其中一招,接下来他要花钱为那些有潜力的还未出名的业余作者解决出书难的问题。

朱丹成了幸运儿,这位来自湖南常德的才子和唐光剑是北大校友。朱丹也是学中文的,大唐光剑一届。和唐光剑所不同的是,朱丹确有文学才能,这一点从他的口才文章中可以体现出来。

唐光剑到深圳后,从一些校友那里得知朱丹在原籍文化馆当普通干部,并一直埋头写书,却没见发表。

1993年春节过后,朱丹在一些同学的劝说下,毅然辞去了家乡的铁饭碗到深圳谋生。在校友们的介绍下,朱丹认识了已暴富的唐光剑。朱丹在同唐光剑闲聊中说自己写了几个长篇小说,其中有一本叫《青春是一盘散沙》的内容就是写他的大学生活。唐光剑觉得这书名起得挺有意思,便让朱丹把手稿拿给他,说自己一定抽空阅读。谁知一看还放不下手了。当唐光剑得知朱丹的这部书稿在多家出版社卡壳的实情后,当即答应出钱让朱丹自费出书。就这样,《青春是一盘散沙》在唐光剑的大力资助下很快于1993年5月被一家颇具实力和名气的大出版社发行了单行本。令朱丹始料未及的是,该书在市场上的发行出奇的好,虽然很快有了盗版本,但出版社的订单仍不断飞来。于是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又很快于同年7月份上市。这样的销路使朱丹不但返还了唐光剑的头本,自己的腰包也有了不少的合同版税收入。而最重要的,是朱丹一夜之间成了名人。

《青春是一盘散沙》的小说畅销引来了不少精明制片人的注意,于是就有人来找朱丹商谈购买小说的版权事宜。朱丹把此事跟日理万机的唐光剑一商量,唐光剑明确表示由他出资联系摄制单位拍摄此剧。作出这一决定并非唐光剑一时头脑发热,他从该想看书来

隐患(30)

经过对几家有实力的摄制机构的慎重考察,唐光剑和朱丹最后选择了在国内很有名气的“广州南国影视中心”作为摄制单位。于是,唐光剑成了该电视剧的总策划之一,朱丹成了总监制之一。一群枪手在朱丹的指点下,很快就拿出了电视剧本,而挂名上只有朱丹一人……待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长篇同名电视连续剧于1994年3月1日正式开机,摄制组的总部就设在刚装修不久的“文化大厦”里。

在与“广州南国影视中心”的头头打交道的过程中,唐光剑有了一个意外收获,那就是把任“南国影视中心”的法律顾问孙正海招到了自己旗下。孙正海是山西大同人,毕业于北###律系,和唐光剑有校友关系,后在北京政法大学读完博士学位。孙正海的年龄比唐光剑大,1960年出生,1978年进的北大,1988年读完博士。1990年,孙正海和几个律师在广州开了一间以故乡名称命名的“广州大同律师事务所”。这间事务所由于专门接那些行政部门与市民之间纠纷的官司,很快成了某些高官政要的眼中钉。1992年初,孙正海的“广州大同律师事务所”的资格证被有关部门吊销了,与此一同吊销的还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