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阅读_女性主义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8部分阅读(1 / 1)

。他发现女孩没有###,以为她曾经有###,被阉割了。而最有可能阉割他的是他的情敌——父亲。“阉割焦虑”使男孩压抑对母亲的欲望,认同父亲,从而发展起自我、超我和男性的性格。女孩的伊莱克特拉情结是心理学大师荣格命名的。他运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公主帮助别人杀了自己的母亲的故事来象征这一情结。女孩发现自己没有###,感到自己是低等的人,从而嫉妒男孩和男人(###嫉妒)。她认为是母亲阉割了自己的###,因而拒绝母亲,下意识地将父亲作为欲望的对象,希望得到父亲的性,希望怀上父亲的孩子。弗洛伊德认为女孩永远不能解决其伊莱克特拉情结,因为她永远不会有###。女孩的###嫉妒比男孩的阉割恐惧要弱一些。她认同了母亲的价值观、思想和性别,###嫉妒使她终身感到比男性低一等,心理上因此而不够成熟,表现在嫉妒心理,含有受虐意味的母性欲望,依赖男性的意识,道德上的不成熟(不成熟的超我)。她在解剖学上的低下导致了她在道德伦理方面的低下。第四阶段,潜伏阶段,6岁至青春期。在这一阶段,性的重要性下降,男女儿童专注于非性方面的兴趣。第五阶段,生殖器阶段,青春期到来之后。这一阶段,男女青少年的兴趣集中于异性恋,达到性的成熟期。女性从###快感转向阴道快感。(nelson;etal。;61)概括地说,弗洛伊德认为,从婴儿期开始,母亲就是男孩的里比多的渴慕对象,其后,男孩拒绝母亲,认同父亲,产生阉割焦虑,摆脱俄底浦斯情结,导向超我,将男性认同为内在的自然的性别。女孩与男孩相反,认为自己是被阉割的人,并接受了###低于###的看法,在她的一生中都受到###嫉妒的煎熬。为了得到###,女孩放弃作为爱的对象的母亲,转向父亲。后来,她了解到自己不可能有###了,就想用同父亲生孩子作为补偿。男孩的阉割焦虑解决了恋母情结的问题;而女孩的阉割情结却导致了恋母情结。男孩解决了恋母情结之后,就成功地建立了超我,但关于女孩的理论却不很清楚。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嫉妒是女性心理的中心;阉割焦虑是男性心理的中心。总之,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家庭关系,亲子的早年关系,女孩直接认同母亲,而男孩必须将自己与母亲区别开来,拒绝和否定母亲,以定义独立的自我。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对弗洛伊德的批判集中在他的性别认同理论方面。由于他的性别认同理论中关于女性性格的假设强调,小女孩从发现无###起,即被###低等和###嫉妒压倒,进而发展出补偿性性格,即被动性、受虐倾向、自恋倾向和依赖性,弗洛伊德的性别认同论被认为有男权主义的偏差。&nbsp&nbsp&nbsp&nbsp想看书来华人书香吧

八、心理分析女性主义(2)

对于心理分析理论很难做出科学的评价,原因是其理论与很多经验研究所发现的事实并不相符。换言之,弗洛伊德理论只能被当作一种未被证实的理论假说来看待。米利特(katemillett)着重批判了弗洛伊德派心理分析理论的下列观点:将男性等同于主动,女性等同于被动;###嫉妒。她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批评指出:他的理论不仅是男性中心的,而且是###中心的。他的理论有过度概括的倾向,以为人的生理能够完全决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弗洛伊德的“解剖即命运”忽略了社会文化的影响,好象女性被解剖学决定要经历缺失和下等的感觉。(nelson;etal。;62)其实,心理分析学派对两性区分的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弗洛伊德认为,当女孩发现自己无###时,从男性退缩回女性。心理分析学家霍妮(karenhorney)和琼斯(ernestjones)反对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认为男性和女性都是在前生殖器阶段就存在的,男女两性各自分别获得了内在的不同机制,因此,男性和女性拥有前男性生殖器的、前俄底浦斯情结的起源。霍妮认为,女性气质是天生的,不是获得的。它先于生殖器阶段,是内在的。对异性对象的选择源自内在的女性气质,源于对阴道的自我意识,而不是对于缺少###的失望。女孩的欲望指向###,是出于性冲动,而不是出于自恋。(person;79)斯托勒(stoller)则进一步认为,男女两性在第一阶段均为女性,这是因为儿童对母亲的认同,男性的发展和认同需要克服最初的女性认同才能获得。男孩必须克服对母亲的认同才能获得男性。独立个性的形成对于男女两性不应有什么大的差别。对于弗洛伊德来说,男性是更加自然的性别,女性是后来获得的;对于斯托勒来说,女性是更加自然的性别,男性是后来获得的。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评价,霍妮的观点是最正确的,男性女性应当被视为平行的结构。女性认同和男性认同的形成没有孰难孰易之分。但是霍妮认为社会性别是从内在的异性恋倾向来的,这一点却没有什么证据。性对象的选择是获得的,而不是内在的。霍妮批判弗洛伊德理论的中心点在于###嫉妒以及女性究竟是不是受挫的男性这一问题。她认为弗洛伊德理论有三点错误:一是女孩从母亲转向父亲的机制;二是女性生殖器自我意识的性质;三是关于###嫉妒的发生学。女孩由母亲转向父亲是由于其女性生理和对阴道的意识,而不是对于自己没有###的失望。女孩的俄底浦斯情结(杀母奸父)直接来自其内在的女性。现代心理分析学者大多赞同霍妮的观点。心理分析女性主义提出,与女性的“###嫉妒”相应的有男性的“阴道嫉妒”,因此在许多国家,如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芬兰,在犹太人和###的传统中都有过男性“假生育”的习俗。假生育的仪式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男性仪式性地强调###对于生育的重要作用;还有一种形式是模仿女性生育,强调子宫的重要性。一种同弗洛伊德理论思路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性别认同的过程不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样充满冲突和矛盾,而是一个平静的学习过程。这种观点认为,性别的认同有无意识和有意识的两种成分。性别的获得是从非冲突中学习经验,而不是从冲突中学习经验。性别的早期既非男性,也非女性,性别也不是内在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是非冲突性的,是通过认知和实践建构起来的。性别角色的认同无论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是由身体、自我、社会教化和性别差异的关系塑造而成的。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还特别关注母亲女儿关系,认为它是弗洛伊德著作的盲点。性别教育的历史观点认为,母亲给孩子爱与哺育性,父亲给孩子规则和纪律。弗洛伊德强调的是性欲发展而不是社会性别角色发展。长久以来,性对象逻辑与性别认同是被视为一回事的,二者不一定一致,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前后不一样。在先有性别意识还是现有性意识问题上心理分析学界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性别意识来自生殖器的感觉和自我刺激。对性别区别的发现,阉割情结,###嫉妒,俄底浦斯情结,都是早年对孩子的性别认同形成有影响的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性别意识先于性意识,而不是性意识和性活动先于性别意识。在一般情况下,心理学观点倾向于后者,但是后者无法解释在经验研究中确有发现的婴儿期的性活动。经验研究发现,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有自慰性质的性活动,这一发现可能成为性活动先于性别意识形成这一观点的证据。在心理分析理论中,女性主义最为关注的另一个方面是无意识概念,因为无意识概念的提出和证明摧毁了理性、主体性和意义,使它们成为不固定的。通过无意识概念,心理分析提供了文化决定论,可以用来抵制性别的生理决定论和生理身份论。对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的批判意见是:心理分析基本上是一种男权制的话语,女性主义不应该借用心理分析的任何理论,而应当对它采取全面批判的态度。&nbsp&nbsp&nbsp&nbsp

九、女同性恋女性主义(1)

近年来,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日趋公开、活跃,女同性恋分离主义(lesbianseparationism)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她们提出“多元”(diversity)口号作为对“变态”(perversity)这一指责的回应。她们说,“我们已经超越了要求隐私权的阶段,甚至超越了开办女同性恋酒吧、实业和项目的阶段,达到了要求开展广泛的公开讨论的阶段。”(barrettandphillips;95)早在50年代,一小群女同性恋者在迪尔·马丁(delmartin)和菲丽丝·里昂(phyuislyon)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女同性恋组织,取名为“比利蒂斯的女儿”,这个名字来源于由古希腊著名女同性恋诗人萨福一首诗改写的色情诗。目前在美国约有600个同性恋者的组织,有大量的出版物。她们经常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活跃在各类传媒上;选举能代表同性恋利益的地方议员和行政长官;争取法律上对同性恋婚姻的认可。80年代,在美军中,女兵将近15万人,有大量的女同性恋者无意中在那里得以聚集,她们当中的许多人在平民生活中是难以相遇的。无怪乎有人说,曾经不敢道出自己姓名的爱已经变得滔滔不绝了。(韦克斯,第25页)有的女同性恋者认为她们的文化被女性主义重新解释了。她们说,“女同性恋是实践而女性主义是理论”的口号不失为一个好的动员令,但它却歪曲了我们的历史。(韦克斯,第309页)她们批评保守派,认为她们反对和压制了一切有关性、性别、种族和阶级的严肃讨论。她们认为,性别主义是一切压迫的根源,而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是对男性霸权的威胁,女同性恋者必须组织起自己的运动以反对男性霸权。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猛烈抨击男性对女性的暴力行为和攻击性性行为。她们还认为,母性是女性的优点,而不是女性的弱点。她们反对异性恋霸权,即那种以为只有异性恋才属正常范畴的偏见。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可以分为选择性的与“天生”的,当然关于同性恋倾向到底是先天形成还是后天形成的至今尚无定论。此处所说的选择性同性恋是指将同性恋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政治选择来实践的女性。关于女同性恋形成原因的理论可以被分为:生理决定论,社会建构论和社会政治选择论。所谓社会政治选择论这一成因专指那种以选择女同性恋生活方式作为摆脱异性恋压迫制度的行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有一大批女性确实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些政治导向的女同性恋者选择将自己的生命、爱和精力交付给另一个女人,而不浪费时间经营同男人的关系。认为异性恋女性是与敌共眠。(watkins;111)从女同性恋中的三种成分可以看出,性倾向的差异是自然的、文化的,有时又是政治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认为,只有同男性分开,女性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她们强调分享与支持,强调性生活的和谐,反对就业歧视,争取保险、住房和财产权利,她们认为同性恋伴侣应当获得与异性恋配偶同等的权利,并积极争取这种权利。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所关注的争论焦点包括:性活动:是任何形式都可以还是应当反对性活动中的权力关系,如虐恋关系。倾向的选择:是天生的还是选择的,要做一个女性主义者是否一定要先做一个女同性恋者。恐惧症:许多女同性恋被诊断为“内化她们的同性恋恐惧症”,把社会歧视说成心理疾病。结婚与否:异性恋占有性、爱、婚姻、家庭之权利,女同性恋应当争取同性婚姻。双体制还是单体制:异性恋与男权制是一个体制的两面,还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制度。女同性恋母亲:抚养孩子的家庭环境缺乏刻板的性别示范问题。女同性恋的不可见性:无论在异性恋霸权的社会还是在同性恋世界中,女同性恋都面临边缘化的问题。女同性恋被视为女性男性化:异性恋的男女两分思维以及异性恋与同性恋的两分思维总要将女同性恋关系中的角色比附于异性恋关系中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不能够接受性别模糊或混淆的状态。因此,女同性恋往往被视为女性的男性化,而不被当作正常女性看待。1988年,美国通过了新的地方政府法案,其中第28条款竟然还有这样的规定:禁止“提倡同性恋和假家庭关系”,禁止“在学校接受同性恋的教育”。(charles;186)这是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所面临的社会现实,证明同性恋权利运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世纪90年代,酷儿理论横空出世,它是一种全新的性话语。而酷儿政治可被追溯到60年代和70年代。酷儿不是一种固定的身份,而是一种身份批判的过程。在酷儿理论中,身份形成和身份政治是中心论题。酷儿一词被用来指称这样几种人:第一,同性恋;第二,对某人有感情;第三,拒绝接受传统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分类的人,挑战的欲望超越了异性恋规则。女同性恋研究摆脱了男同性恋研究,在近年来发展为酷儿研究和女性主义的研究。酷儿的视线一反70年代和80年代求人接纳的正面描述同性恋的姿态,故意去探索变态,观照性欲的“下腹部”,探察同性恋关系中的暴力、嫉妒、不平等关系、占有与背叛。在90年代做一个酷儿,就是对你自己的性和你的政治保持热情,而采取一种“现身”的策略或生活方式,对主流的趣味和敏感采取不屑一顾的不让步的态度,将快乐视为真正自我的一种表达。(robinson;etal。;60…61)&nbsp&nbsp&nbsp&nbsp

九、女同性恋女性主义(2)

对于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批评是:它只适用于女同性恋者,不适用于其他人群,因为女同性恋者认为异性恋比男权对她们有更大的压迫,因此许多女同性恋者更倾向于选择酷儿理论而不是女性主义理论。酷儿理论的影响与局限性在于:这个90年代兴起的新理论的主要口号是:“一切坚实的东西都消融在空气中。”(dunphy;29)所谓坚实的东西包括男性和女性,同性恋和异性恋,以及一切可以说得出来的分类。这些分类和身份的消融固然给人们带来极大的解放感,但是也使一切现实斗争的可能性化为乌有。作为具有战斗性的女性主义,这不能不成为一个问题。&nbsp&nbsp&nbsp&nbsp

十、其他女性主义流派

1、权力女性主义权力女性主义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其代表人物沃尔夫(naomiwolf)认为,女性主义犯了一个错误,即强调女性是受害者、受压迫者。权力女性主义告诉女性:女性不是受害者,除非她们选择去当受害者。女性对于现状应当负起个人责任,包括进入传统属于男性的领域。她们应当自我赋权,使自己在社会上、职业上、政治上与男人平等,鼓励女性使用男性的工具——金钱、选票和政治批判,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权力女性主义反对反强奸游行,认为这种游行是自毁自贬,她们把此类游行示威称为“哀鸣”。她们认为,参加反强奸游行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把自己摆在了弱者和受害者的位置,是一种乞怜的姿态。而与其去向男性乞怜,不如直接去做一个强者。权力女性主义还反对事事要讲“政治正确性”的做法。“政治正确性”是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概念,随后发展为一种大规模的文化现象,它是指一整套关于对与错的信念,要求人们在所有的问题上都保持政治上的进步立场,其中包括不能歧视女性,不能歧视同性恋等等。例如女性主义用“政治上不正确”指责右派,认为女性一般来说社会地位在下降,其中包括贫困的女性化,男性放弃做父亲的责任,性暴力,性骚扰等。权力女性主义批评左翼知识分子的“种族…阶级…性别”区分意识形态味道太重,总是要求人们保持政治上的正确性,导致了教条主义的不宽容气氛。解构所有的价值导致了学术危机。政治正确性不仅被用于左右两派的论争,还被左翼用来攻击政敌,批评反文化论者。反对权力女性主义的人认为:将女性自身当作她在性、经济和社会地位各个方面的处境的全部责任人是很危险的,会使女性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用自己所处的地下地位来责备自己。与此同时,那些应当为女性的低下地位负责的社会机制、社会群体、社会阶层却可以乘机逃之夭夭,把责任推个一干二净。2、包容女性主义包容女性主义认为,应当走向多文化的女性主义。有女性主义者担心过分强调差异,否定一致性,将导致知识和政治上的解体。女性主义需要一个空间,其中每个女性都有自己的空间,但是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墙应当是很薄的,能够允许对话;允许道德上的朋友社区;允许行动的伙伴。女性主义需要一种非帝国主义式的、非种族中心的、相互尊重的理论。包容女性主义也可以包容男性,因为有很多男性是赞成女性主义运动的。包容女性主义挑战传统的种族、阶级、性别、权力安排,认为这种传统秩序优待男人歧视女人,优待白人歧视有色人种,优待健康人歧视残疾人,优待有工作的人歧视无工作的人。(nelson;etal。;107)男女之间的压迫不是唯一的,应当与种族、民族压迫结合起来看。种族、民族与性别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女性可以区分为有色人种女性,非英语母语女性,发展中国家女性,土著女性等类别。西方传统女性主义没有意识到其种族和民族的偏向。压迫包括性别、种族和民族的压迫。以及阶级、身体特质、职业、性倾向等方面的压迫。包容女性主义主张应当包容这一切。包容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主义除了关注男权制的压迫,还应当关注种族主义、健全主义、异性恋主义、阶级歧视同男权制的关系。在改变社会的男权制结构的同时也要改变各种不平等、不公正的制度,使人们得到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解放和自由。&nbsp&nbsp&nbsp&nbsp华人书香吧bsp;女性主义论争

在西方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以来,女性主义开始向所有现存的范畴提出了全面的质疑,这些领域包括知识基础、价值体系、话语体系、意识形态、方法论、组织结构、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等。当代女性运动也有很多新的关注点,如两性的平等待遇与特殊待遇问题、对女性的保护性立法问题、工业造成的健康灾害问题、离婚问题、孩子的监护权问题、性与色情品问题、暴力问题等。女性主义理论进入了一个又一个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女性主义不再惧怕研究男女解剖学和生理学,例如强奸想像问题,虐恋性欲问题,性活动中的统治与服从问题等。当代女性运动的一些主要论争包括:强调相同还是强调相异;强调平等还是强调区别;强调法理社会(gesellschaft)关系还是强调礼俗社会(gemeinschaft)关系;强调自由参与竞争还是强调责任;强调工作的投入还是强调家庭的投入;强调社会教化过程的作用还是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区别等等。总之,在各个领域中都有人从女性主义角度来提出和分析问题,这些问题既反映出女性状况的最新发展和最新关注点,又预示了女性运动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nbsp&nbsp&nbsp&nbsp

一、生理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1)

1、生理决定论性别问题上的生理决定论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那时正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反对女性运动的人们也在集结自己的力量,当时出版的几本畅销书就是男权制观点对女性运动反弹的表现。这几本书试图证明,男性的攻击性和男性的统治性具有生理的依据。它们主要的论据来自对灵长类的研究,试图以此证明“男权制的不可避免性”,向女性主义的人类平等的观点挑战。人类生理性别的基本变量有以下几种:染色体性别(chromosomalsex):女性是xx;男性是xy。荷尔蒙性别(hormonalsex):雄性激素(androgens)和雌性激素(estrogens)内生殖器性别(internalreproductivesex):睾丸;卵巢。外生殖器性别(externalgenitalsex):###;###、大小###、阴道外半段。脑性别(brainsex)心理学家马尼(johnmoney)对生理性别的发展阶段做了更为精细和全面的概括。他认为:两性是从同一组织中分化出来的,所有的人走在同一条路上,但是后来分了路,潜在的男性和潜在的女性通过一系列的岔路口分别走上不同的道路。这些岔路口包括:1、染色体性别(chromosomalsex)2、性腺性别(gonadalsex)3、胎儿荷尔蒙性别(foetalhormonalsex)4、内生殖器性别(internalmorphologicsex)5、外生殖器性别(externalmorphologicsex)6、脑性别(brainsex)7、抚育性别(sexofassignmentandrearing)8、青春期荷尔蒙性别(pubertalhormonalsex)9、社会性别身份与角色(genderidentityandrole)10、生育性别(procreativesex)(tripp;110)高度概括地说,影响性别的生理影响因素有三大类:染色体、荷尔蒙和大脑结构。染色体性别(只适用于部分灵长类动物),又称基因性别。染色体除了女性xx男性xy之外,还有xo;xxx;xxy;xyy。其他动物的性别并非全都由染色体决定,而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如温度。举例言之,鳄鱼在高温时孵化为雄性,在低温时孵化为雌性。鸟类的染色体与人相反,雄鸟有两个相同的染色体(xx;ww),雌鸟是wz或wo。荷尔蒙性别。生理决定论者相信,是激素造成了男女身体的不同。那些有犯罪、吸毒、暴力、虐待倾向的男性,雄性激素水平较高,攻击性行为程度较高。雄性激素水平高还导致了热中于争夺领导权,企图影响或统治他人,容易表达愤怒等。脑性别。7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尚未直立行走,100万年前出现语言,取代手势。在东非发现的古人类表明,400万年前,人类大脑的体积只有现在人的一半大,10万年前才达到目前的体积。关于大脑对不同性别的影响有一段特别有趣的人类认识史。19世纪,解剖学发现女性比男性脑子体积小,于是这一点成为女人智力低下的证据。科学家认为脑体积大则聪明,由于男性脑体积大于女性,因此认为男性的智力高于女性。后来,解剖学证明脑体积与身高体重有关,与性别无关,即脑体积的大小仅仅是因身高体重不同导致的。男女绝对头高比例是100比94,相对头高比例为100比,女性高于男性。成人大脑平均值:男脑重1388克;女1252克。但是相对于体重来说,男性每公斤体重的脑重为克;女性每公斤体重的脑重为克。这就是说,虽然绝对脑重是男性超过女性,但是相对脑重却是女性超过男性。但丁的脑重甚至低于男子的平均脑重。科学研究的结论是:“没有证据能证明才智与脑重之间有密切关系。”(倍倍尔,第249…251页)于是科学家放弃了脑重与智力关系的性别差异的学说,转向脑内不同部位之间的差异。开始时,科学家认为额叶(frontallobes)专司智力,因此说男性大脑的额叶大于女性,女性的额叶较小,而顶叶(parietallobes)较大。后来,研究发现顶叶专司智力功能,与认知过程相关,这些科学家又改为说男性的顶叶大于女性,或者说女性的顶叶比以前所发现的要小。(nadeau;14…15)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脑体积和脑内各部分均无男女差别。(nelson;etal。;45)其实两性大脑的区别很细微,而且人类各个器官的可塑性很强。总的来说,两性的认知能力只有细微的差别。女性主义理论家指出:颅相学和关于脑重量、脑结构的性别差异的谬误和作假说明:“社会偏见其实是科学事实”的理论总是最得势的。(斯坦能,第95页)颅相学所犯的错误简直可以被视为丑闻,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男权制观念与所谓“科学发现”的关系。在颅相学的荒谬被彻底唾弃之后,现代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并不对男女任何一方特别有利的大脑构造差异的研究结果。例如,男女的语言功能在大脑的不同部位,它影响语言的流利程度、用语理性、联想的流利程度;男女的交流风格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男女的感觉不同,对触摸、味道、气味、声音感觉不同,视觉也不同。(nadeau;12…13)从语言能力上看,儿时女孩的语言能力强于男孩,到上小学后差异才消失。&nbsp&nbsp&nbsp&nbsp华人站

一、生理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2)

从大脑结构看,男性左脑发达,它控制线性的逻辑思维;连续有顺序的信息,抽象性、分析性的思维。女性右脑发达,长于想象、艺术活动,整体性、直觉性的思维,视觉与空间能力。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左右脑的连接神经组织,因此女性的这一连接组织比男性更发达。解剖学的最新认定是,左右脑之间的连接神经女性大于男性。由于两脑之间的联系神经女性比男性粗,女性的认知功能分散在两个脑半球中,而男性则集中在一个脑半球中。女性的语言能力强于男性。女性的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比男性敏感。以视觉为例,男性对亮敏感,女性对暗敏感。男孩对物比对人更感兴趣,身体更活跃。掷物跟踪活动男孩比女孩更强,攻击性更强。女孩比男孩更能认出人脸及其声音,对人的情绪(音调、表情)更敏感,对新人比对新玩具更有兴趣,喜欢合作性而非竞争性的游戏。(nadeau;58)生理决定论中的一个重要假说是变异性假说,用来解释男女两性因生理因素决定的智力状况的不同。这一假说认为:男性智力分布比女性大,即女性智力中常,男性智力或者很高,或者很低,更有可能出现天才或智力迟滞者。这一假说流行了很长时间,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证明变异假说不能成立。在各种心理能力的分布中,明显的两性差异并不存在。男女两性的智商并无差异。(钱铭怡等,第5页)在生理决定论那里,生理性别被认为是自然的分类。这一分类又常常被概括为三个档次的性征的区别:第一性征包括染色体、性腺(卵巢、睾丸)、生殖器;第二性征包括肌肉组织、体毛等;第三性征指发式、服饰等。反女性主义的生理决定论观点的口号是:“生理即命运。”这种观点认为,人生而有荷尔蒙、解剖学和染色体的男女不同;女性先天就有比男性更麻烦的生殖角色;男性表现出男性气质的心理特征,女性表现出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社会应当维护这一自然秩序,保证男性保有统治地位,而女性维持其服从地位。对性别结构的生理解释大致是这样的:人类学记录表明,所有社会都是男权制,关于过去的母权制社会的故事只是神话。所有已知社会中,最高地位均为男性占据。男性争夺统治地位,愿意牺牲其他动机和报酬——对情感、健康、家庭生活、安全、轻松、假期之类——以获取统治和地位。就像高个女人并不代表社会状况一样,例外的个人如成功的占据统治地位的女人不能驳倒“行为的生理根源”。(nelson;etal。;54)就连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性别问题上也是一位生理决定论者,他说过,男性与女性相比处于进化的较高阶段,赋有更多的智力和理性能力,因此天生应当做领导。男性暴力是男性气质的自然健康的表现。进化论生理学与社会生理学很接近,二者的区别集中在性问题上。对人类性行为模式有一种进化论生理决定论的解释,其主要理论是:男性的精子要寻求更多机会使女性受孕以传种;女性则拒绝低质量的精子以保证后代质量。这种生理学力量决定了男性的滥交、不专一和女性的专一性。(nelson;etal。;59)受到进化论生理决定论的影响,以往的医学教科书大多这样说:卵子是被动的,精子是主动的;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精子在逃离卵子的捕捉。两种说法截然相反,却又都是歧视女性的,都是从男性的角度说话的,是赞美精子,贬低卵子的。令人感慨的是,性别主义甚至影响到人在显微镜下的观察及其对观察结果的描述和解释。生理决定论除了用生理因素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之外,甚至还会用性别差异来解释身体的疾病,比如,由于男性占领医疗行业,男女受到不同的对待:男性的肺病就是肺病,女性的肺病却被认为是由子宫引起的病。(french;132)这种完全没有依据的假说居然也可以以科学和医学的面貌出现。女性主义就是要推翻上述的一切。批评生理决定论的人们强调,生理原因决定的人类行为局限于生育或身体结构的不同,只对少数活动有影响,如打篮球,钻一个狭窄的洞等等,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类活动并无任何影响。女性主义挑战生理决定论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它的存在就是为了支持社群之间的差异,证明现存社会秩序不论是否公正毕竟有其必然性。既然在每个社群中,个人与个人的差异就远大于社群之间的差异,又何必老是着眼于由出生决定的差别呢?一位美国的电视主持人曾经使两名生理决定论者张口结舌,窘迫不堪,她向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数学不好的男人是否就不算“真正的男人”了?(斯坦能,第98页)性别问题上的生理决定论又被称为性别生理本质主义(biologicalessentialism),有些女性主义者对性别作出本质主义的解释,例如格茨(gotz)自称是个“温和的本质主义者”。她认为,社会性别的认同有生理基础。如果否认生理基础,就会成为“绝望的相对主义者”。(gotz,11)这种观点认为,女性的合作性、灵活变动性就是有基因基础的。但是,大多数女性主义者是反对生理决定论和本质主义的。对本质主义的一个主要批评是,本质主义无法解释男性内部和女性内部的差异。著名女性主义理论家罗宾明确地指出:生理事实对于性别认同毫无作用。(nadeau;103)&nbsp&nbsp&nbsp&nbsp

一、生理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3)

在极端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心理性别甚至可能与生理性别对立,比如易性者和易装者。这也是生理决定论无法解释的现象。生理决定论或本质主义往往导致政治上的保守态度。例如认为一切先天注定,不会变化;认为女性不适合做某种类型的工作,不适合做家外的工作;认为男性的天生的强悍和攻击性决定了收入的差异。保守派作家吉尔德(g。gilder)竟然公开宣称:性别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的全部原因。(dunphy;7)生理决定论不仅导致政治上的保守,还会导致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20世纪的纳粹主义就试图从生理上证明女性、有色人种和犹太人的低下。希特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所有不好的种族都是笑话。(jackson;etal。;57)有基因学者因此警告说,要对人类行为做基因和生理解释具有一种危险性,那就是希特勒式的种族灭绝。虽然社会行为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宜特别强调生理因素的作用。(griffin)等人为代表的文化女性主义认为,女人更接近自然,这一点使其比男性更加具有直觉和创造性。(jaggar;etal。;285)以往的生理决定论都是从对男性有利的角度上分析问题的,而文化女性主义理论反其道而行之,发表了大量对女性有利但仍属于生理决定论范畴的言论,例如:雄性动物个头更大,毛色更漂亮,更有攻击性,更好动,在求偶行为中更加主动,有更多无用的身体器官,如犬牙。因此,女性更符合生态标准,比男性适应性更强。虽然男性的数学能力及下棋等人为能力更强,但其功能仅仅与孔雀尾巴的功能相同——为了吸引异性。女性比男性预期寿命更长,婴儿期死亡率更低,这些都说明女性在生理上是比男性更优越的性别。社会建构论认为,文化女性主义的上述观点以及所谓大地女神的命题是政治上的幼稚病。社会建构论否定性别与性差异的本质性质,主张从饮食、职业、性别角色分工等解释两性区别。它揭露母性意识形态的文化再生产性质,否定“母性”与“父性”的区别,认为男性本质也有关爱性、养育性,是被社会建构加以改变的。它进一步认为,人的本质上也没有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的区别,是社会文化因素压抑了一些感觉,表达了另一些感觉。德沃金在1978年写作了“生理优越性:世界上最危险和最致命的观点”一文,批驳了文化女性主义者提出的女性在生理上优越于男性的观点。德沃金认为这一观点就像女性在生理上低于男性的观点一样的错误。她认为,生理决定论的任何形式都是法西斯主义的。(jackson;etal。;57)脑神经专家列维(levay)曾试图证明同性恋是由脑神经与常人的差异这一生理原因造成的,试图通过将同性恋归因于生理原因来抵制同性恋恐惧症——如果同性恋的成因就像左撇子的成因一样,常人不就不会歧视同性恋了吗?可惜,他的想法被批评为天真幼稚的想法,批评者反问:基因或荷尔蒙一类的成因什么时候动摇过种族主义与性别主义的基础呢?2、社会建构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生理决定论(本质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论争至今已经持续了40多年。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中,生理决定论渐渐失去了影响力,社会建构论占了上风。如今,大多数女性主义者都反对生理决定论和关于人性分性别的观点。从1960年代起出现的性别新概念认为:将某些行为归属于男性或女性只是一种社会习惯(就像将船称为“她”)。社会建构论最初的观点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许多差异都不是源于一个基因,而是许多基因的相互作用。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个人生而为男为女,并没有天生的性别认同,他们是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性别认同的,在经过社会的建构之后才成长为男人和女人。虽然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是社会性别既非内在的,也非固定的,而是与社会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改变。社会性别是由社会建构的。社会性别是社会和符号的创造物。在1980年代初的西方性别学界,就连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两分也被质疑:男女两性的生理区别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加格认为,变化的社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