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_金戈铁马入梦来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青山处处埋忠骨(2 / 2)

==回复5楼;>就是啊,所以第四条想通过写书来传播思想,反对封建帝制或者其他触动皇帝的东西,唯一的下场就是文字狱咯。

第二条在皇帝身边,劝他本人,比这条成功的机会大很多,所以还是值得一试的。

7楼回复人:列兵2005-1-2218:44:16

呵呵,所以说即不想自己当皇帝又想有所作为,那“只能在帝王的英明里有限度的作为”!

8楼回复人:仇义2005-1-2218:46:29

==回复7楼;>是啊,如果实力足够,当然第一条好,实力不够,第二条也勉强将就,总比什么都不做的好,也比被人抹杀好。

9楼回复人:地狱龙2005-1-2218:47:07

再不就象张良之类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崇拜死这种类型的人了.可惜我的欲望让我小说中的人做不到.

10楼回复人:airborne2005-1-2221:23:23

关于这个问题《明》的书评区讨论一直不断,大家可以去耐心看看,相信也会有所启发。

而且酒徒大大在《明》最新几章中也在试图找到答案。而且第四条的出现也是有故事背景和经历史调查(不是我做的)后认为是可能的。

人各有志,成大事者,辅佐之人必不简单,例子就不举了。

11楼回复人:yuer02142005-1-232:06:39

关于第四条,著书立说是可以的,发展新理论是不行的。

封建社会就不说了,例子不枚胜举,馨竹难书,咱就略过不提。就谈一件不远的事儿吧。

现代大儒梁漱溟大家都知道吧?因为“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两种思想,跟毛泽东产生矛盾。在1953年9月16至1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毛以《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为题对梁进行批判;1964年底至1965年初,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次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在分组讨论中,梁再次因他的《人类创造力的大发挥大表现》一文由周恩来总理主持会议予以批判;政协直属学习组“辩论”会结束后不久,便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梁漱溟又一次在劫难逃。

梁漱溟先生逝世于1988年6月23日,这时改革开放已经十年,但就在这一年,在起草《梁漱溟生平》一文时,初稿中有一句:“1953年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批判。”7月6日,中央书记处批回《生平》稿,把“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批判”改为“受到批评”。梁的家属看到后,意见很大,表示如果这样改,就不同意发表,也不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大家知道最后怎么处理的吗?呵呵,那就是把这一句话咔嚓掉!

谁对谁错在此我们就不多说了,两位大人在不同领域都不是我们可以望其项背的,更不是小子我可以置评的。其实梁与毛的矛盾归根结底是思想的矛盾,有了矛盾怎么办?有句广告词很有意思--听我的,没错的!

所以说,想在古代社会发展新理论这种想法很好,路总是要有人走的,那怕流血!因此值得赞扬,只是太理想化了。尤其是,你在写yy文,你也没把自己设定为超人,那么在你的短短一生里,你想做什么呢?或者说,你在文中究竟想表达什么呢?难道就象文中说讲,留下一颗种子就好?那是不可能的,在封建社会,星星之火燎不了原,你想以思想改革社会永不可能--除非你自己当皇帝,在浅移默化中搞它几百年。当然,作者只想写一个悲壮的故事那就不需要讨论了。

至于说楼上讲的这条进行过论证,呵呵,还是算了吧,不是说没有,但无一不是自身难保,还谈何变革?就不说饱读史书,基本上上过大学的对中国历史都应该有一个大概了解,谁对这样的事情有印象吗?如果你刨故纸堆硬是找一个无足轻重的例子,高举着大喊:我找到了!那又能说明什么呢?

ps:关于梁与毛的过节,大家在网上随便一查就有一大堆,不需要我唠叨太多。

12楼回复人:火扬2005-1-2311:42:58

自己当了皇帝又能怎么样你想改革可你的子孙也想改革吗在当时的条件下恐怕还是帝制更能让大多数人接受吧

13楼回复人:r1-2319:36:55

是不是帝制是另外一回事,关键是靠老朱家那帮人,再搞也没有用,无非多几个明君,当然,个人创造?影响?历史就没法说了,但小说该是理想尽量靠近现实规律吧

14楼回复人p1-2320:24:20

青山处处埋忠骨啊,也对,为明朝卖命实在没有成就感。

不过,我喜欢的古人都是大臣,从来没喜欢过任何一个皇帝――包括唐宗汉武

ps:贴子在“互动社区”,大家有什么高见可以去发言。

/bbsx/forum_main_list_flid=876275&fbid=3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