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说话的第一要义是要让人听得懂,听得透,让人们明白你要表达的主要用意。如果你洋洋洒洒,嘴没个把门的,话虽说了一大堆,却没有分量,没有力度,甚至人们听了半天不得要领,没法对他说的话表态。因此,我们应当用心塑造一种良好得体的说话形象,塑造那种容易被人接受和欢迎的形象。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先塑造得体的个人形象
我们往往与人初次见面说话时,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对方造成“此人很不友善”,“此人很直爽”之类的印象。
举止潇洒,神采奕奕,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令人俗虑俱消,使人相形见绌。
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别人对你,或你对别人都是如此。第一印象不好的话,如要挽回,就要做很大的努力。因此,在与别人说话交谈中必须注重这点。
初到一个新环境,人人都有紧张、陌生之感,只要抓住人人都注重先人为主这个特点,从一开始就树立良好的形象这一策略人手,保证你万事如意。
你们萍水相逢,互不了解,而你的外在形象首先毫不客气地作为第一信号打人了对方的眼底。机敏的人会在这一瞬间凭着心理定势给你对号、打分。而且这种自我经验又极其固执,人们的特点是最相信自己的最初判断。有的人费尽心机,却一辈子老不景气;有的人办什么事都那样得心应手,物顺人从,似乎鸿运天降。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其人的整体“形象”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社交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大方自然的精神,是优化个人形象的重要因素。与人交往,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显得富有自信力,便能激发对方的交往热情,活跃交往氛围。如果是萎靡不振,无精打采,则显得敷衍冷漠,使对方感到兴味索然乃至不快。一个精神饱满、大方自然的人往往会给人留下自信、乐观、进取和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印象。神情倦怠、涣散或者表现出紧张局促、手足无措,都会给人留下缺乏社交经验不成熟、不专注、看不起人的印象。所以,在社会交往中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对方,对他所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并随对方的言谈举止做出自然得体的反应。也就是说,想要别人喜欢自己,自己要先喜欢别人;要吸引对方的注意,先要注意对方。
一个人风度翩翩,俊逸潇洒,就能产生使人乐于交往的魅力。不修边幅、肮脏的人不会吸引他人的注意。英国哲人约翰·洛克说:“礼仪的目的与作用使得本来的强硬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衣着服饰能反映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修养。如果一个人的服饰能与自己的气质。职业一致,与自己的形体、年龄协调,与当时的气氛和场合相符,那么,这个人一定会显得更潇洒倜傥,更引人注目。
人的仪态、表情和风度全面地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及能够被人信任的程度。一个人举止端庄文雅,落落大方,就能给人以深刻良好的形象。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仪表是展示自己才华和修养的重要外在形态,优雅的仪表,能够帮助一个人得到良好的社会声誉。
穿着能直接反映出人的气质、修养与情操,它往往能赶在别人真正了解你之前,向别人透露出你是何种人。这是你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果在这方面稍下功夫,与人交往定会事半功倍。
要想穿着适合,就必须注意服装色调,色调是构成服装美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红色热烈,绿色清新,橙色兴奋,黄色光明,黑色沉静,白色纯洁,紫色神秘,蓝色庄重。以红色为底色的引起人们兴奋、热烈情绪的色彩称为“积极的色彩”;以蓝色为底色的给人以沉着。平静感觉的色彩称为“消极的色彩”。
如果单从色彩本身而言,同类色相配或近似色相配使人看着顺眼、舒适、平和;而大胆、创新的搭配则是强烈色相配或是对比色相配,使人看上去醒目,与众不同。不同的色彩搭配所产生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因此,你必须根据不同的场合需要,来选择适当的色彩搭配方法。
其次是款式。一个善于穿着的人,在选择服装时,对款式的要求是很讲究的,款式既要适合自己的体型,又要与自己所追求的风格统一。要想给人衣着体现沉稳、高雅的形象,那么款式一定要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再配以高级的质料,定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社交性衣着选择,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1)要适合自己的特点
每个人都有他特定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又有特定的言行、服饰。例如,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应该外表端庄、衣着整洁。如果不顾形象就会影响交际效果。俗话说:“穿衣戴帽,各人所好。”这话在日常生活里没错。但当参加社交活动,与人交往时你就不能单单考虑个人所好了,而应考虑自己这个角色的需要,尽量做到衣着与角色相谐调。否则,当别人对你产生误会,带来不必要烦恼时,你就尴尬了。
(2)要适应特定环境
有时,特定环境对衣着有特定的要求。这时,在衣着服饰上就应服从交际环境。不惜牺牲个性风格进行独具匠心的选择。许多演员穿着就是如此,一旦要演戏中的角色,则无一例外地要严格服从剧中角色的需要。有位素来庄重的小伙子,当他携带巨款到外地订货时,却用花格衬衫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小流氓。走哪里人们都躲开他,警察也格外注意他。结果,这身装束使他一路顺风。可见,真正得体的衣着应该是有助于自己完成社交使命的衣着。
(3)要体现个性交际风采
在符合角色的要求下,可以适当提倡衣着的个性
化。除了警察等统一着装的职业外,其他人在衣着上有广泛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气质修养、审美情趣进行选择,以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风采。
不过衣着毕竟属于外界因素,最能体现自己的还是举止,举止是文化修养和自我规范的表现。
如果说,衣着是覆盖在心灵上的一件漂亮的外衣,那么姿态、举止的行为美便是透过心灵反映在外表上的光辉。人即使有了漂亮的衣着、潇洒的外表,但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优雅举止,就算不上真正的美。
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动作、毫无表情的人跟一具漂亮的木偶会有多大的区别;也不能想像一个举止拙劣、表情呆板的人的内心会蕴藏多少才华。中国人的气质较内向、含蓄,我们的举止应是“秀雅合适”的外部行为美。
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是表现给人看的,因此,仪表、举止的表现方式首先应考虑是否大方、有礼。是否对人尊重,这才是关键。
2.给人以清楚流利的形象
一个人说话时迟疑不决表明他思路紊乱、还没有定形。那些说话磕磕绊绊的人很少能够打动我们,这样的人几乎说不出什么值得我们去注意的东西。只有意志蓬勃而刚毅的人,才会有活跃的思维。
当然,恰当的停顿不属于不流利,因为我们经常利用停顿展开新的思路,或者从一个要点过渡到另一个要点,或者重复某个词以期给听众留下更深一层的印象。
如果提高流利水平呢?
首先应该尽量地熟悉主题。当我们的思考不发生任何迟疑不决的情况时,要说的话也自动地到了嘴边。充分的准备可以增加流利程度,因为这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从而更加坚信自己要讲的东西。另外,熟悉主题会使讲话者有更大激情,这种激情便会使讲话者的整个身心都投人到其演说的境界之中。这样,流利也就不成其问题了。
准确的咬字是流利的第二种手段。发音含糊不清是犹豫的一个原因。如果讲话者连续几个地方都有迟疑不决的现象,他便会感到什么地方搞错了,于是他头脑中力图想出哪儿出了毛病,结果又更加影响流利。因此,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在流利方面做出一些努力,我们会收到很大成效;反之,如果我们在演说的其他方面下功夫,而认为到时候自然会流利起来,那你得到的将只有失望。
充满热情也是提高流利度的一种手段。我们注意到,人们激动时,声音变高,而语速变快,此时,语言似乎更加流利。所以,在演讲时,要用你的热情感染他人,要大声地讲话!如果你的情绪已经紊乱不堪,如果当你站在听众前面怕得发抖,你就特别要大声地讲话。
除此之外,迅速地讲话也能提高流利程度。当你迅速讲话时,你的心理便能更快地发挥功能,如果你能集中力量快速阅读,那么,在你只用于读一本书的时间内,你就能读两本书,并且获得更透彻的理解。
3.给人以简洁的形象
社交的语言要简洁、精练,并尽可能地承载更多和更有用的信息。反之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有损于自身的说话形象和说话风格。
林肯在伊利诺斯州的一个审判室里处理一个案子,助手拿起提交上来的那份冗长的起诉书(是一个平时极其懒惰的律师起草的),对林肯说:
“感到吃惊是吗?林肯先生。”林肯却慢慢地说:
“这就好比懒惰的传道士经常写冗长的讲道稿一样,一写起来就懒得停笔。”
林肯有一次批评一位说话冗长的演说家时道:“他是我们遇见的人中,能把极多的话压缩进极少思想中的。”
林肯批评国会,他说:“人家说我正朝地狱走去,可我没想到,地狱只是一里之遥,而且上面有个圆顶(美国国会大厦是座圆顶建筑物)。”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讲话简练有力,能使人不减兴味。冗词赘语,唠叨罗嗦,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不讲大师情语如金,言简意赅,留下珍贵的篇章,成为“善辩者寡言”的典型。
据说,有人曾去询问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演说是长篇大论好呢,还是短小精悍好?”马克·吐温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这样一个风趣的故事:一个礼拜天,他到教堂去,适逢一位慈善家正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慈善家的苦难生活。当慈善家讲了5分钟后,他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为元,当慈善家讲了10分钟后,他就决定将捐款减至25元,当慈善家继续滔滔不绝讲了半小时之后,马克·吐温又决定减到5元,慈善家又讲了一小时后,拿起钵子向大家哀求捐助,并从马克·吐温面前走过的时候,他却反而从体子里偷走了两元钱。
鲁迅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那位慈善家只需5分钟讲完的话,却滔滔不绝,拉长到叨分钟,致使他的说话形象一落千丈,这怎能不引起马克·吐温的反感,以至于恶作剧地从那位慈善家的钵里偷走两元钱。
1984年7月17日,37岁的法国新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是短得出奇,演讲词只有两句:“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
措辞委婉,内容精辟。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
说话简洁精练,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是十分受人欢迎的。
4.给人以通俗明白的形象
说话,要用通俗的语言说,有时候,如果要说明的某件事,对方不明白,还须作形象贴切的比喻。
1934年,中央警卫团刚划归中央军委领导,由叶剑英分管。警卫团的同志大多是由战斗部队抽调来的,从炮火纷飞的火线调下来,都普遍不安心,总觉得重返前线、直接和敌人厮杀够味儿。
叶剑英了解到情况,召开了全团大会。会上,他提高嗓门大声说:
“中央警卫团应始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
这话把大家弄懵了。接着,叶剑英缓缓解释道:“钢盔是干什么的?钢盔是保护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党的脑袋——党中央的,所以应该叫它钢盔团,你们说对不对?”
大家恍然大悟,齐声说:“对!”
“人没脑袋行不行?”叶剑英追问。“不行!”
“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到前方去可以杀千百个鬼子,但没有党中央领导能不能把鬼子打出去呢?”
“不能!”
只几句话,说得警卫战士心里亮堂堂的。
孙子兵法指出,和敌人作战,除了正面出击之外,还可以运用使敌人意想不到的,从侧面以奇取胜。
因为我们的说话对象是占多数的普通人,我们应该尽量选取那些让人一听就懂、一说就明白的事例去作比。比如:一位记者采访一位厂长时,问他:“为什么条件优越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还不如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乡镇企业呢?”这位厂长风趣地回答说:“乡镇企业好比是鸟,自己找食养活自己,因此满天飞;集体企业好比是鸡,吃的食物一部分靠人供给,一部分靠自己找,有束缚也有自由;而全民所有制企业好比是猪,吃的全部靠喂,不必动脑筋。”此言极富幽默味道,这种幽默通俗、生动,使人晓畅易懂。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轮到陆文夫发言。面对来自世界4o多个国家的600多位代表,他不慌不忙,侃侃而谈。
有人问:“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
陆文夫清了清嗓子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听众席里发出会意的笑声。
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陆文夫别出心裁,用一个充满睿智和幽默感的生动比喻,把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解答得既简练通俗又圆满精辟。
又如:有一记者问一位新寡名人是否再嫁,她答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的回答不算好,但是没有一定中国古典文学修养的人就听不懂。赵丹的夫人、作家黄宗英以喻作答就通俗易懂:“我已经嫁给大海了,再不能嫁给小溪,要嫁就嫁给汪洋。”
5.说话给人有节奏感的形象
口才出色的人,与他谈话的感受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他们说话时引经据典,抑扬顿挫,诙谐幽默,引人入胜,就像一个出色的钢琴家,将语言的节奏当做钢琴的琴键而随意指挥,弹奏出一曲动人心弦的高山流水。他们对语言的节奏掌握得确实是随心所欲了。
下面六种语言节奏是说话高手们所经常运用的,若能有效地掌握就能起到打动人心的效果。
高亢型。高亢的节奏能产生威武雄壮的效果,声音偏高,起伏较大,语气昂扬,语势多上行。用于鼓动性强的演说、叙述一件重大的事件、宣传重要的决定及使人激动的事。
低沉型。这种节奏使人得到低缓、沉闷、声音偏暗的效果。语流偏慢,语气压抑,语势多下行。用于悲剧色彩的事件叙述,或慰问、怀念等。
凝重型。这种节奏听来一字千钧,句句着力,而深意省人,蕴藉尽出。声音适中,语流适当,既不高亢,也不显低沉,重点词语清晰沉稳,次要词语不滑不促。用于发表议论和某些语重心长的劝说,抒发感情等。
轻快型。轻快型节奏是最常见的,听来不着力,而多扬少抑。日常性的对话,一般性的辩论,都可以使用这类型的节奏。
紧张型。紧张型节奏,往往显示迫切、紧急的心情。声音不一定很高,但语流较快,句不延长停顿。用于重要情况的汇报,必须立即加以澄清的事实申辩等。
舒缓型。舒缓型节奏,是一种稳重、舒展的表达方式。声音不高也不低,语流从容,既不急促,也不大起大伏。说明性、解释性的叙述,学术探讨等宜用这种节奏。
以上这六种节奏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但又互相渗透,有主有辅,只有适当把握,才能显示出语言技巧的内在力量。
6.怎样让你的声音给人以如沐春风
(1)注重自己说话的语调
语调能反映出你说话时的内心世界,你的情感和态度。当你生气、惊愕、怀疑、激动时,你表现出的语调也一定不自然。从你的语调中,人们可以感到你是一个令人信服、幽默、可亲可近的人,还是一个呆板保守、具有挑衅性、好阿谀奉承或阴险狡猾的人。你的语调同样也能反映出你是一个优柔寡断、自卑。充满敌意的人,还是一个诚实、自信、坦率以及尊重他人的人。
无论你谈论什么样的话题,都应保持说话的语调与所谈及的内容互相配合,并能恰当地表明你对某一话题的态度。
(2)注意你的发音
人们所说出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由一个个最基本的语音单位组成,然后加上适当的重音和语调。正确而恰当地发音,将有助于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你心想事成,也是提高你的言辞智商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清晰地发出每一个音节,才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相反,不良的发音将有损于你的形象,有碍于你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能。如果你说话发音错误并且含糊不清,这表明你思路紊乱、观点不清,或对某一话题态度冷淡。当一个人没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又想向他人传递自己的信息时通常如此。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管理人员经常出现发音错误并养成了一种发音含糊的习惯。有些人养成了他们自以为是的一种老板式的说话腔调,说话哼哼嗯嗯,拖腔拉调。他们还以此为得意,认为这样才体现出自己的威严及与众不同。但其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因为这种“官话”会使下属感到极不自然,从而产生一种本能的抵制情绪。
(3)不要让发出的声音尖刻刺耳
我们每个人的音域范围可塑性很大,有的高亢,有的低沉,有的单纯,有的浑厚。说话时,你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音量。高声尖叫意味着紧张惊恐或者兴奋激动。
有时,为了获得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又会故意降低音调。但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在自身音调的上下限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
(4)不要用鼻音说话
当你用鼻腔说话时,发出的声音让听者十分难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姆……哼……嗯……”的发音,这就是鼻音。如果你使用鼻腔说话,第一次见面时绝对不可能引人倾慕。你让人听起来似在抱怨、毫无生气、十分消极。有些人将“哼嗯”这种鼻音视为一种时髦的说话方式,但如果你想让自己所说的话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如果你期望自己的语言更加富有魅力,从现在开始就别再使用鼻音!
(5)按制说话的音量
当你内心紧张时往往发出的声音又尖又高。
其实,语言的威慑和影响力与声音的大小是两回事。不要以为大喊大叫就一定能说服和压制他人。声音过大只能迫使他人不愿听你讲话而讨厌你说话的声音。与音调一样,我们每个人说话的声音大小也有其范围,试着发出各种音量大小不同的声音,并仔细听听,找到一种最为合适的音量。
(6)充满热情与活力
响亮而生机勃勃的声音给人以充满活力与生命力之感。当你向某人传递信息、劝说他人时,这一点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当你讲话时,你的情绪、表情同你说话的内容一样,会带动和感染你的听众。
(7)注意说话的速度
在语言交流中,讲话的快慢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你向他人传递信息。速度太快如同音调过高一样,给人以紧张和焦虑之感。如果你说话太快,以至于某些词语模糊不清,他人就无法听懂你所说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