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是一种饱含智慧和情趣的领域,令人解颐。畅怀、回味和神往。生活中不能没有幽默,幽默是人生的智慧之花,聪明人不一定善于幽默,但幽默的人一定聪明。幽默能有效地润滑、缓解矛盾,调#人际关系……”
当你具备了说话幽他一默的风格,其魅力也尽在其中。
1.有时说话来点傻里巴叽的幽默风格
通常,人们都十分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力求给人留下聪明绝伦的印象,稍稍做了一点“傻”事,都要想方设法地掩饰过去,很少有人愿意将自己的“愚蠢”暴露给大家看。这几乎成了一个思维定式。正是这个定式给我们提供了施展幽默才华的空间。偶尔故意地装装傻,煞有介事地暴露一下自己的缺陷,人们初看之下会吃上一惊,不免对你产生疑问,继而加以思考,随即完全领悟,发出会心的微笑,进而佩服你的机智和幽默。
有一个流浪汉闯进一个果园,他见到什么摘什么。苹果、梨什么的,摘了好多。一边搞一边塞进自己的怀里和口袋里。
园主突然走过来,一把抓住他的衣襟,问道:“你怎么跑进我的果园来了?”
流浪汉装作吃了一惊,只好答道:“对不起,老兄!这几天刮大风,是风把我吹到这里来的!”
园主问:“你为什么要摘我的苹果和梨?”
流浪汉:“风太大了,把我吹得东倒西歪,所以我碰到什么抓什么,要不风就把我刮跑了!”
园主问:“你为什么把果子装到你的口袋里呢?”
流浪汉:“真对不起,你来的时候,我也正在想这个问题呢!”流浪汉偷摘园主的苹果和梨而被当场拿获,当然十分难堪,却又不得不找些理由为自己辩护。他厚着脸皮,东拉西扯,却不能自圆其说,被园主抓住要害,逼得无路可走。忽然间,急中生智,来一个故意装傻,把过人的机敏隐藏于痴呆木讷的表象之中。园主听了他最后一句话,会不免一怔,随即自然会哈哈大笑,佩服流浪汉的幽默,当然也会宽容他。
在人际交往中,故作愚蠢有着很强的戏谑性。人们不会为一个人的聪明而发笑,也不会留意那些刻意耍弄的小聪明。愚蠢却是人们的聚焦点,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人们都乐于为之开怀。何况故作愚蠢本是高度机智的产物,对方和自己都明白其中的“呆傻”的成分,双方心照不宣,又抵制不住其俏皮味的诱惑,笑得也就更加地快意和自然。
应当注意的是,故作愚蠢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意思,要让对方稍加思考后就能明白。即要让对方很容易明白你的“愚蠢”是假的,是你故意运用它来制造幽默。不然,对方对你的“愚蠢”百思不得其解,不仅领会不到你幽默的本意,反而会真的认为你是一个愚蠢的人,这可就糟了。
2.张冠李戴的风格
对方明明说的是甲事物,我偏偏当他是说乙事物;对方明明是这种意思,我却故意误认为另一种意思,这就是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幽默术的运用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对方有意挑衅,试图让你感到难堪。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冠”直接给他“戴”回去,让他“自吞苦果”。由于预期与现实的差异性和戏剧性,幽默也随之而生。
英国作家萧伯纳是一个富有民主精神同情穷苦人民,在自己的作品中不遗余力地抨击那些为富不仁的大亨、政部和贵族。因此英国的所谓上层人士对他是又恨又怕。一次,他到伦敦市郊的一条林前小路上散步,迎面碰上了一位大腹便便的富贾。富贾傲慢地说:“我从来不给驴子让路。”萧伯纳微笑着说:“我则恰恰相反!”
这里,富贾以“驴子”暗指萧伯纳,萧伯纳却故作不知,巧妙地借同一主题回避的一句话——“给驴子让路”,将“驴子”的“桂冠”又原封不动地奉还给富贾,令他哭笑不得。我们在佩服萧伯纳的机智之余,肯定会报以会心的微笑
第二种情况是双方无意间发生冲突,或自己不小心触犯别人而遭到责怪。这时候进行的回击不能像第一种情况下那样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而要尽量地缩小影响,转移矛盾。使用张冠李戴时也尽量避免直接“戴”回对方,而是“戴”到一个与双方都没有关系的第三者身上。因为“戴”得巧妙,幽默味也就自然流露出来。
公共汽车突然刹了一下车,一个青年脚下不稳,直撞到一个姑娘身上。姑娘横眉立目:“德性!”
青年忙道:“不,是惯性。”
姑娘说“德性”,是责怪青年行为不妥,有缺德之嫌。青年却巧妙地借一个“性”,故意理解为物理上物质的某种属性,再加以否定,代以“惯性”这一物理专业名词,既避免了与姑娘的争执,又委婉地解释了这一意外的原因,说明责任并不在自己身上,从而缓解了姑娘的怒气,消洱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冲突。并且让笑在车厢内荡漾。
总而言之,张冠李戴幽默术在引人发笑的同时,既可以有效地驳回恶意的攻击,也可以缓和因误解而产生的嫌隙,至于怎样恰当地利用它的这种双刃的作用,使用者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吊人胃口的风格
巧设悬念幽默术,是幽默技巧中最常用的一种。这种幽默一般是先把自己的思路引人对方思维的轨道,然后,来个急转弯,把对方置人困惑的境地,即让对方“迷了你的道”,再用关键性话语一语道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听众在出乎意料之外,捧腹大笑。
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只要充分调动起你的思维,就既能让你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又能让你的实际目的达到,这才是最重要的。幽默的最高境界即在于此。请看下面的例子:
从前,美国有个倒卖香烟的商人到法国做生意。一天,在巴黎的一个集市上他大谈抽烟的好处。突然,从听众中走出一个老人,径自走到台前。那位商人吃了一惊。
老人在台上站定后,使大声说道:“女主们,先生们,对于抽烟的好处,除了这位先生讲的以外,还有三大好处哩!”
美国商人一听这话,连向老人道谢:“谢谢您了,先生,看你相貌不凡,青定是位学识渊博的老人,请你把抽烟的三大好处当众讲讲吧!
老人微微一笑,说道:“第一,狗害怕抽烟的人,一见就逃。”台下一片轰动,商人暗暗高兴。“第二,小偷不敢偷抽烟者的东西。”台下连连称奇,商人更加高兴。“第三,抽烟的人永远不老。”台下听众惊作一团,商人更加喜不自禁。要求解释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老人把手一摆,说:“请安静,我给大家解释!”商人格外振奋地说:“老先生,请您快讲!”
“第一,抽烟人驼背的多,狗一见到他以为是在弯腰捡石头打它哩,能不害怕吗?”台下笑出了声,商人吓了一跳。“第二,抽烟的人夜里爱咳嗽,小偷以为他没睡着,所以不敢去偷。”台下一阵大笑,商人大汗直冒。“第三,抽烟人短命,所以没有机会衰老。”台下哄堂大笑。此时,大家发现商人不知什么时候溜走了。
这则幽默一波三折,层层推进,一步一步把听众的思维推向迷惑不解的境地,在把听众的胃口吊得足够“馋”时,才不慌不忙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使用巧设悬念幽默术,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要故弄玄虚,让人不着边际。任何幽默都要求自然得体、顺理成章。如果做得很明显,就不但不能让人产生幽默,反而会觉得无聊乃至反感。
2做好充分的铺垫,最好能在听众的急切要求下再将“谜底”泄露出来,做到天衣无缝,不要急于求成,让听众对结果产生错误的预料。然后再把结果娓娓道来,以使听众有个缓冲时间来领略幽默的趣味。
4.说话的语意双关的风格
话中有话,并且是令人想不到的话,十分诙谐风趣。
人类的语言是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特别是汉语,相同的一句话,因为场合、对象等外在因素的变化,说出来就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同时有些词语本身就含有两种相反的意思在内,在特定的场合传达出与别人期望值相反的东西,幽默就应运而生。语含双关幽默术存在的前提就是语言的多义性,利用这种多义性,言在此而意在彼,含有很强的幽默味。
从前,有个人以为教书省心省力,但他只会《百家姓》头一句:赵钱孙李,就凭这,他真的开始教书了。
他教得很仔细,一个字教好多天,学生、家长催他,他说:“不急,不能急!”
久而久之,学生的家长犯了猜疑,教书先生也害怕被识破。一天,他领了工钱,趁天黑便悄悄地跑了。家长发现受了骗,提上灯笼,拿上棍子,紧紧追出村子,边追边喊,要把他抓回去狠揍一顿。教书先生吓得一头钻进谷草垛。家长打着灯笼找了半天没找到,自认倒霉,骂骂咧咧回去了。
过了不久,这人又到别的村去教书泥饭吃。人家问他:你的学问怎么样呀?”他说:“学问深浅一时难以说清,跟你这么说吧,我原先教过书,后来我不干了,他们还打着灯笼找我呢!”
此君正是巧妙利用语含双关幽默术,让我们着实笑了一把。
语含双关幽默术作为一种实用幽默技巧,谁都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把它派上用场。比如你写一篇稿子被编辑批一句“不够成熟,显得有些幼稚”而退回,你就不妨幽他一默:“请当作儿童文学发表好了。”稿件质量不过关,显得幼稚,却给你提供了语合双关产生幽默的机会。“儿童文学”本来是指以描写儿童生活事件,体现童趣等为主的文学,你却把它嫁接到幼稚、不成熟上面,既避免了难堪,又制造了幽默。幽默就这么简单!
5.善于逗趣的说话风格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总是以一本正经地方式与人交谈,就会给人一种古板、守旧的腐朽气,如果有意避开词语的常用词义,给人一种新的释义,以烘托气氛,会使生活更欢畅,更富有情趣。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说逗笑的话。
一家餐馆里,走进来一对年轻夫妇。丈夫出手大方,一口气点了满满一桌子菜。没想到点菜过多,两人竟没能吃完,只得惋惜地起身离开。这时,热情的服务员走了过来,递给他们一个食品袋,笑着说:“二位别急着走呀!来,请你们吃不了兜着走!”话音刚落,这对夫妻忍不住“扑哧一笑,感激地接过食品袋装下了桌上剩余的菜肴。”
“吃不了兜着走”这句话,通常是“吃不消”的意思,但服务员却根据当时的情境,把它的原义“吃不了的饭菜用袋子兜走”还原使用,使一句原本含有威胁、损人的话变成了风趣、幽默、充满友好和温暖的劝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确立了风趣的说话形象。
一位年轻人骑着自行车正慢慢转悠地蹬着,后面一辆自行车突然飞速而来,将他撞了个人仰车翻,年轻人并不生气,从地上爬起来,开了个玩笑;“老兄啊,看你这车技,真叫我五体投地。”一句话,尴尬的局面顿时化解。
一顾客在宾馆里吃饭,一开口就吃了许多沙子出来,当服务员走来时他说:“哎,怎么净是沙子呀!”服务员微答道:“不对呀,也有饭粒嘛。”一句幽默、风趣的话把不满情绪转移了,不由得会心一笑,服务员乘机说道:“先生,来,我给您换一碗,真是对不起!”
当一个人高兴时,是很容易将对方接受的。会说话的人能给对方带来快乐,当然也就容易被对方接受了。
1894年,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的新作《武器与人》问世了。首次公演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萧伯纳终场时应邀上台同现众见面。
不料,他刚走上讲台,就有一个人大唱反调,他歇斯底里地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
全体现众大为惊讶,也替萧伯纳捏一把汗。这种场面尴尬极了,现众们以为萧伯纳准会气得七窍生烟。
可萧伯纳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满面笑容地鞠了一躬,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地对台下说:“是的,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
“但是很遗憾,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个剧本演出吗?”全场顿时轰笑,紧接着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萧伯纳面对自身形象被贬损的局面,稳住心态,随机应变,挽回了身陷尴尬的局面。
小吉姆在一艘小汽艇上当服务员。一天早上,他在给船长送早饭时问道:“船长,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小家伙。”船长注意到了小吉姆激动不已的样子,“什么问题?”
“有一样东西,要是你知道它在什么地方的话,算不算丢了?”小吉姆说。
“当然不算。”船长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