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身后名_阑珊语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不惜身后名(1 / 1)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诗经园有桃》

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是张恨水先生的小女儿张政女士,她是我在文学上真正的启蒙老师,时隔多年,我依然清晰记得她的音容笑貌,她是一个修养非常好的人,气质高贵幽雅,又十分和蔼可亲,让人完全忽略她的年纪,只会觉得真正美丽的女人原来在任何年龄都是美丽的。我犹记得,我在她面前稚声稚气地如念快板一般背着那些长诗短词,每一次她都会惊喜万分,即便她知道此时倒背如流的我还未必能理解这些诗词的深意,但她从来都是鼓励,我把第一本手抄本小说拿给她看时,她对身边的老师说,这个孩子以后会有出息。其实那本小说写的极其幼稚,比起现在同龄少年的作家的水平,简直是远如天地。但她为我建立了对文字最初的自信。她介绍给我许多好书,带我进入了一个我此生都会热爱的天地。我记得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时,她在课下问我可知“三昧书屋”都是哪三昧?我茫然不知,甚至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她笑了笑说:“去查,然后告诉我。”从此,我读书时便学会了留心,不动笔墨亦不读书,而“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这三昧,我更是牢记在心,从不敢忘记。

许多年后,我在我家附近偶然遇到她,欢喜又情怯,激动得频频语塞,我赧赧地告诉她,我大学选了经济类的专业,她笑了笑说:“挺好的。经世济民。”,然后是聊一些琐事,临分手之前,她才问起我:“现在还写些文章么?可以拿给我看看。”不知道何故,我笑着摇了摇头。我想我可能是心怀愧意,深觉辜负,这些年,我窝居在网络的一隅,自说自话着,赞誉与毁谤都不重要,而最初的期望已经渐渐远离。前几年,随着张恨水先生的几部电视剧的热播,我在网上也看到了些关于她的访谈,一如既往的低调,但神采依旧如初。我不禁感慨,岁月终于失去了它的魔法。

网络亦是一个小社会,唯一的好处是可以自己选择进与退。昨天看了《盛夏光年》,正行说,如果当初没有同意老师去做守恒的朋友,那么他又会得到些什么,失去些什么呢?我和网络也是如此,如果我当初没有涉猎它,现在的我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得到多于失去,还是失去多于拥有的呢?追究这些,已经是徒劳,后悔从来都是一闪即逝的念头,只能让自己今后每走一步都要更加谨慎。

我写过很多东西,自己总觉得很多不好,所以没有好好保存的那些都遗失掉了,但也没有太多遗憾,失去的就是不曾拥有过的。而幸运的是,我虽然常常懒于投稿,发在网上的一个地方就不再管它,但总有好心,有责任感的编辑拿去用后千方百计的联系我,寄些微不足道但十分温暖的稿费来,我亦从不积攒,虽然没有像张爱铃那么骄情,以第一笔稿费为自己买了只唇膏,但也都是乱七八糟的花掉了。

我的零用钱大多花在购书上,购书成癖。以前念中学时总买新书,很贵,所以经常节衣缩食,后来知道了些旧书市场,便常去淘旧书,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乐趣,而且价廉。我最欣喜的,是在自己喜欢的那本旧书的扉页,有上一个主人的留言或提字,最简单有如“某君,购于某处,某年某月某日”,有更细致的主人,会提些感言,或者心情小字。这些书,不知几经流转,最终握在我的手上,于是每一本书,除了其本身的内容外,便又多了许多情感与故事。是了,正因有缘如此,否则怎会在数年前,甚至数十年前,某个人的思想、情怀、感悟会与我如此相似?为什么不曾谋面,不曾晤谈,心中竟是这般亲切,又是这样喜欢?心有灵犀,千年相通,因缘有定,千山万水也在咫尺间。

如今家里的书,已经无处摆放了,不曾每本书都细读,但闲翻时,也会有所收获,乐趣无穷。书中自有颜如玉,自有黄金屋的封建社会的论调自然应当摒弃,尽信书不如无书。会读书的人,亦懂得挑选适合自己的书。我一直喜欢在深夜读小说,傍晚读散文,午后读诗,饭前读小传,而最近有些荒废了,在网上闲置久了,人会变得浮躁。

网络上不乏文字好的人,有些是科班出身,有些是外家高手,我从不觉得自己文字有多出色,深知天外有天的道理。米兰昆拉说,到了二十一世纪,所有人都会变成作家,只有你肯把你想的写出来。这个预言如今已经成为现实,但那些破帽遮颜,横行无忌,被炒作出来的垃圾和臭脚,也令人嗤之以鼻,倒足胃口。

我从未想过要以笔杆子为生,那我此生很可能穷困潦倒,身心俱惫的渡过。我也不是个肯暴露隐私的人,想必也不合这个时代的胃口。我只是我手写我心罢了,自娱自乐足矣。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