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第十二章皇庄
岸边上。几只水牛正惬意地吃着水草。一群光屁股小旁嬉笑打闹。跳进浅水里打腾。看着这副太平祥和的景象。朱棣的眼睛都笑眯了起来。
眼角的余光看见杨荣正着眉。一|怔的模样朱棣于是笑问道:“杨荣。你怎么皱眉?是不是和家里爱妻分别这么长时间。心中眷恋?”
饶是杨荣并不道学。也仍然被皇上的打趣臊的面红过耳。杨荣咳嗽一声。一本正经地解释道:“皇上。我是在想江南百姓历年拖欠的赋税问题。”
对于林海的酷吏手段杨荣并不反感。相对于林海所学的法家。杨荣更推崇兵家――唯求胜利。管他用什么手段?但杨荣毕竟是目前唯一跟在朱棣身边的内阁学士。很多事容不的他不多想细想。不仔细思索倒也罢了。想的越多杨荣却越是不安。虽说杨荣是个豪气干云的性格但昨晚思虑太深。竟是一夜无眠。
富。但今年四月苏松嘉湖四府毕竟遭受了水患。更何况拖欠的赋税是历年积累而来。数额也不小。大户或许卖掉家中余粮便可偿还拖欠,税。但小家小户的家底却薄。恐怕的卖掉田产才能偿还拖欠赋税。若是林知县的手段过于激烈。微担心激起民变*。”
杨荣所担心的事朱棣自然早已想到了。只不过。若是压制林海的积极性。下面的官吏免不会揣度皇上心思。于是越发不尽心解决拖欠赋税的问题。明太祖虽然严苛。但那只是针对官员。对于普通百姓却很宽容。建文帝更不用说。在位期间甚至革去江南苏松重赋。并且解除了苏松人不做户官的禁令。若是朱棣也以宽政。那么后世子孙自然更不用做什么望就等着百年后因为财政无法支持战争而亡国吧。
所以。朱棣顶多只尽量想办法免激起民变。却不打算阻止立功心切的林海行苛法追缴欠税。
怎么尽量避免激起民变呢?
难道说下圣旨只收大户而不收小户拖欠的赋税?这肯定不行!若是这样做。与不追缴拖欠赋税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目前全国拥有田产超过七百亩地大户不过十多万。所谓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朝廷真正的税收来源其实还是小民。若是放开这道子。所谓的追缴便根本没有意义了。
朱棣想了好半天。脑中突然灵光一现。
之前朱棣便产生了建立“大明皇家银行”的念头。这么长时间过去基本准备工作已经成的差不多了。
朱棣沉吟着说道:“杨荣。你也知道朕准备成立大明皇家银行的事。朕看可以这样办:由银行贷款给小户。帮助他们偿还历年拖欠赋税。如此一来。便不会造成小民小户了偿还历年税而砸锅卖铁倾家荡产的情况。”
“民间借款年息大多在四成以上大明皇家银行只取两成的年息而且可分十年偿还因此还债的压力也不至于压的小民小户喘不过气。”
听了这些话。杨荣心头顿时一轻。他思维灵活。以对于银行这种新生事务并不反感――或许杨荣把银行当成钱庄了也说不定。
杨荣略微默谋了一会儿。提出了一个问题。
“若银行为了获的更多地好处。不需要借贷的对象。银行利用其特殊地位而强制借贷;需借贷的对象。却因为太过贫穷而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因此不贷。这该怎么办?”
杨荣地疑虑并非无因。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之所以失败这个现象便是其主要原。
“大明皇家银行”地特殊地位嘛…朱棣想了想。说道:朕打算让大明皇家银行逐渐,营。承包亦可。掺股亦可。总之将大明皇家银行地日常经营逐渐交给民间去做。而且。无论是初期由朕派遣专人管理还是日后由民间管理。东厂都会对其经营进行监管。这便可以减少银行的违法行为。”
银行这种新生事物。只要有利可图。民间自然会逐渐跟风。由于银行是新生事物完杜绝关于银行的各种经济犯罪然不可能。但是由东厂负责监管总会有些作用。反正在朱棣的心|中。东厂的主要功能应该类似于后世美国的税务局――权力可以稍稍大一些。但绝不能象历史上的东厂那样权力那么大。
款。至于说耕种官田者……”
朱棣顿了顿。脑中出现了沙皇俄国将份田卖给农奴的联想。不过。这个办法可以满足者有其田的要求。但对于解决目前耕种官田者拖欠赋税地问题却没什么帮助。
但这也难不住朱棣
明朝有一些土地是不用纳税的。比如说皇庄王庄其他贵族庄田京军草场等。然而实际上。这些地的租金也产生了一个与田赋相类似的情况。自明世宗即位后。除很少的例外。它们都由地方官员管理。
历史上皇庄的产生本来就是始于永乐时期。朱棣决定提前做这件事:改江南地区的官田为皇庄!反正维持皇家正常生活本来就需要一定的经费。修宫殿;供养皇宫里的妃宫女宦官;赏赐文武大臣哪一样不需要皇帝钱?不设置内库。皇帝也不会缺钱。区别只在于那样皇帝便只能把户当成自家地钱袋子――这样公私不分的危害性显然更大。与其如此。还不如现在就将两者彻底分。
苏州松江常州。江嘉兴府耕种官田地民每亩需要缴纳七八斗甚至一石的赋税。看起来很高。因此贪小爱便宜的农民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但是将官田改为皇庄后。本田赋便和其他民田一样只需要缴纳五斗了。而多缴纳的部分。则明白白当作田租缴纳。
朱棣打算再下一道圣旨。声称隶属于皇庄并且欠着田赋的农民不再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