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修连忙叫来众人,将两人带下去休息一番。两人都是高手,略微调息一番,方才好些!众人静了大帐,欢声笑语,好不热闹!石修见人多嘴杂,实不好言论宗派之事,连声说道:“各位,最近以来,天风学到一些东西,现在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番!”
众人闻言,群情振奋,长个大帐之内,顿时鸦雀无声。
石修呵呵一笑,言道:“军队打仗,除了兵精器利之外,阵法也很重要!“阵”是存在的,阵法是一种战斗队形的配置,在古代战争短兵接战的条件下,为着
要求战场上统一的指挥和协同动作而产生的。中国古代很讲求阵法,代有传书。按照我国
古代军阵对“阵”的定义如下:所谓“阵”,就是军队在投入战斗时,根据地形条件、敌我实力等具体情况而布置得战斗队形,从基础的一兵、一伍、一列开始,一直到全军,都做到“立兵伍,定行列,正纵横”。换句话说,阵就是各
种战斗队形的排列和组合。最早的阵应该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之中。在我国奴隶
社会中所使用的阵,在今天已经大多数湮没在岁月的流逝之中,我们仅能通过古代典籍来
对当时的阵进行模拟、研究。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些典型的或者机在比较详尽的阵法。
战国时期《孙膑兵法》集先人之大成,将春秋以前的古阵总结为十阵。这“十阵”分
别是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等。水阵
和火阵讲的是水战和火战的战法,不是单纯的战斗队形,所以孙膑十阵实际上只有八种基
本的战斗队形。
方阵:方针是冷兵器时代,军队战斗的最基本队形。大的方阵都由小的方阵组成,这就叫
“阵中容阵”,孙膑认为方阵应该“薄中厚方”,就是说方阵中央的兵力少,四周的兵力
多。中间兵力少,可以虚张声势。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的防御敌人进攻,方阵是一种攻
防比较平衡的阵型。指挥等金鼓旗帜一般部署在方阵的后方。
圆阵:圆阵是为了进行环形防御的。金鼓旗帜部署在中央,没有明显的弱点。
疏阵:疏阵即疏散的战斗队形,方阵圆阵等均可疏开为疏阵。疏阵加大行列间距,通过多
树旌旗、兵器、草人,夜间多点火把,以少数的兵力显示强大的实力。
数阵:数阵就是密集的战斗队形,集中力量进行防御和进攻。
锥形阵:就是前锋如锥形的战斗队形,锥形阵必须前锋尖锐迅速,两翼坚强有力,可以通
过精锐的前锋在狭窄的正面攻击敌人,突破、割裂敌人的阵型,两翼扩大战果,是一种强
调进攻突破的阵型,锥形阵又叫牡阵。
雁形阵:所谓雁形阵是一种横向展开,左右两翼向前或者向后梯次排列的战斗队形,向前
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两臂向前伸出一样,是一种用来包抄迂回的阵型,但是后方的
防御比较薄弱。而向后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则是保护两翼和后方的安全,防止敌人
迂回,如果两翼是机动性比较强的骑兵,则在静止时,可获得处于中央步兵的保护与支援
,而又可发挥进攻骑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亚历山大在印度进行的会战就是近似于这样
一种队形。
钩形阵,钩形阵正面是方阵,两翼向后弯曲成钩形,保护侧翼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攻击
后方指挥金鼓之所在。
玄襄阵:这是一种迷惑敌人的假阵,队列间距很大,多数旗帜,鼓声不绝,模拟兵车行进
的声音,步卒声音嘈杂,好像军队数量巨大,使用各种办法欺骗敌人。
而令人汗颜的是,在这方面的研究,确是日本人占据领先地位,在许多日本所出的三国游
戏和影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孙膑十阵影子。
三国时期诸葛亮入蜀主政平定南蛮之后之后,蜀军的主要作战对象主要是曹魏的步骑
兵联合部队,作战地域主要为山地,而蜀国缺乏马匹,于是诸葛亮排练“八阵图”。
八阵实际上是三国时代以前早已存在的阵法。孙子有八阵,孙膑在《孙膑兵法》中也
有《八阵》篇,到了东汉作战训练中普遍使用八阵。诸葛亮从蜀国步兵为主力等实际出发
,在原有的古八阵基础上创新真的阵法,绘制阵图,最终形成“八阵图”,用以训练蜀军
。
所谓阵图,就是将阵法绘制成图形,画在锦上、纸上、地上或者用砂石堆砌,形成直
观的实物,这就是阵图。诸葛亮纪录阵法的文字没有流传下来,八阵图在唐代就已经失传
。但是据说诸葛亮曾经垒石作八阵图,据说鱼腹江边的八八六十四堆垒石遗迹,就是诸葛
亮所遗留的八阵图,结合关于诸葛亮八阵图的只言片语,进行合理模拟,现代兵家认为八
阵是一种集团方阵,每个八阵都具有八个小阵分布在中央的中阵四周的八个方向上,八阵
的中央是大将,金鼓旗帜,以及直属的兵马,这就是中阵。每个小阵都有天、地、风、云
、龙、虎、鸟、蛇等代号。这就是《李唐问对》中的“阵数有九”的说法,所以宋代还有
将八阵叫做九军阵。
而每个方向的阵编组为六小阵,中阵编组为十六小阵,整个大方阵共有六十四小阵,
正好符合鱼腹江垒石遗迹的八八六十四堆垒石的数量。大方阵之后可能还有游骑构成的二
十四小阵,一共是八十八小阵。这些小方阵可以是骑兵、步兵、车队,由几十到几百不等
组成,前排为弓弩手、中间为长兵器手、后排为短兵器手(有时排列顺序也不同)八阵为
了迟滞敌人进攻,发挥蜀军弩兵的威力,在防御时还设置冲车、鹿角、铁蒺藜等障碍。
诸葛八阵属于防御性阵型,好处是没有部署上的弱点,任何方向遭受攻击,整体大阵
不需要做出根本性的改变,一处遭到攻击,两翼相邻的阵可以自动变为两翼,保护支援遭
受攻击之阵。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就是,这样复杂的诸葛八阵需要大量时间进行训
练,而且机动性较差,为了保持阵型的完整,前进时不允许奔跑,后退时不能猛跑。这就
是《李唐问对》中的“以前为后,以后为前,前无速度,退无遽走”。所以说八阵是一种
防御性质的十分保守阵型。无大败,取得大胜同样也很困难。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同样
多次攻打魏国,无大败也无大胜,不能说和蜀军采用八阵进行作战毫无关系。
但是个人认为以上仅仅是诸葛八阵的基础或者原型,因为依靠这样一种僵化的阵型,
以蜀国薄弱之力与曹魏抗衡几十年无大败,就仿佛并不可能,而与其传颂了千年的诸葛八
阵地位也不相称,而且作战地域属于山地环境,而八阵更适合于步兵在平原作战。。。所
以个人认为,诸葛八阵应该有许多变化,当阵地上有沟坎,林木等限制时,应该根据实际
情况进行调整。而且行军时,进攻时应该有各种变阵,不过由于资料所限,更加深入的研
究诸葛亮八阵相当的困难。。。而且个人认为所谓诸葛八阵不仅仅是作战阵型,而是通过
“八阵图”的训练,将蜀军作战指导思想、编制、训练等渗透给蜀军……
而唐代的李靖则是在诸葛八阵的基础上,编练六花阵……所谓六花阵,就是像“六出
花”的阵型。中军居中,中军周围分布前军、左军、左虞侯军、后军、右军、右虞侯军,
据《李卫公问对》记载,六花阵有圆阵、方阵、曲阵、纵阵、锐阵等阵型,这五种阵型各
有五种变化,共有二十五种变化,大将可根据不同的敌情、地形、攻防等需要采用不同的
阵型。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诸葛亮的“八阵”,还会有各种变化的原因之一。。。
宋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而自身又缺乏足够的数量与质量的骑兵,为了在平原上以
步兵主力抗衡游牧民族的骑兵。所以,历朝历代中宋是最重视阵的朝代了……不过,宋代
实行的是“将从中御”,每次将领出征,皇帝必然“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便
宜,主帅遵行,贵臣督视……为了更好的控制领兵出战的将领,往往在出兵前授予将帅阵
图,在深宫中规定前线的具体战法。所以,北宋统一之后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多以失
败而告终……而自宋以来,阵型的发展逐渐趋于保守。《武经总要》记载,宋军常用的阵
型主要有常阵、平戎万全阵、和本朝八阵……
常阵:北宋军队征战,往往把部队分成前锋、后卫等各个部分,由各个部分分别组成的阵
型,被称为“常阵”。换句话说北宋军队征战,往往将部队根据战术目的分成各个部分,
组成“常阵”,然后组合在一起,进行战斗。它包括以下诸阵:先锋阵、策先锋阵、大阵
、前阵、东西拐子马阵、无地分马、拒后阵、策殿后阵等。
先锋阵,是由前锋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前锋部队类似于现代的前卫部队。前锋的任务
是“御奔冲,陷坚阵,击锐师”,因此北宋也同历代一样,“选精兵,置先锋阵”。
策先锋阵,是由策应先锋的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置阵在先锋阵后”。此阵由“骑将
一员统之”。当“先锋抗敌或兵势不支,则策先锋为应援”,以制敌“奔突”。
大阵,亦称中军阵,是由主力马、步军所组成的战斗队形。一般成长阵(纵队)或方阵。
排阵时,“以步军枪刀手在前,杂以旁牌、标枪,当阵面联布、木拒马,或间以大车,谓
之‘阵脚兵’”。而强弓劲弩在其后排列。同时,“一阵开四门,骑兵居其中,候出战,
即开门放战队出”。总之,主力是以“车营”的形式,排成四面防敌“戎马突驰”的阵势
。需要出战时,四面开门,放“战队”出战。
前阵:是部署于“中军大阵之前”的奇兵。《武经总要》说,“当敌以正阵,决胜以奇兵
,前后左右俱能相应,则常胜而无败”。。。《武经总要》还引述风后握奇图和辽军布阵
之法,认为奇兵数应占大阵兵数1/3左右。
东西拐子马阵:这是直接保护大阵的一种布阵,“为大阵之左右翼”。之所以置此阵,是
鉴于“夷狄用兵,每弓骑暴集,偏攻大阵,一面捍御不及,则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阵,
以为救援”。此阵兵力数目,也是量大阵兵的人数而为之,且临时抽拣而成。
无地分马:是中军大阵所控制的机动部队。布置在“大将军营阵”的四周,“备缓急驱使
”。其兵由各指挥(营级单位?)所组成的战队里抽调。机动部队的多少,“临时分置,
无定数”。
拒后阵:亦称“殿后”,是由后卫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布阵于中军大阵之后,以防敌
人从后面袭击。宋人认为,在“军阵之制,粮道居后”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粮道断绝”
,布拒后阵很有必要。《武经总要》说,宋太宗对辽几次作战的失败,都与“粮道”被敌
“断绝”有一定关系。因此,从真宗开始,则注意置“兵殿其后”,以便“缓急用之,无
腹背受敌之患”。
策殿后”阵:是由策应殿后的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它在拒后阵与主力之间布阵。
平戎万全阵:是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制作并授予大将军的,所以颇受重视。平戎万全阵是由
前后左中右五军组成,约十七里见方的正方形大阵(个人认为此方阵如此拓展纵深,可压
缩敌人骑兵机动的空间)把主力步兵部署在阵势的中央,加强战车,组成三个车营增强步
兵的防御能力与攻击能力,把骑兵部署在前后左右担任警戒和掩护中央大阵……这是一种
保守的防御阵型,达到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可在平原对抗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目的。
中军大阵由三个方阵排列而成,是全阵的主力……每个方阵周长二十里(折合360步x20=
7200步)。每五步为一“地分”,每“地分”用大车一乘,步兵二十二人防守,另有无地
分兵(即机动的预备队)五千人居方阵中,每方阵共用步兵三万六千六百八十人。三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