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共十一万零四十人,另外加望子(即观察兵、陈望哨兵)二百四十人,总共步兵十一万
零二百八十人……
前阵与后阵(即前锋与殿后),各两列骑兵。。。前列骑兵六十二队,每队五十骑,共三
千一百名骑兵。后列六十二队,每队三十名骑兵,共一千八百六十名骑兵。两列共四千九
百六十名骑兵,另加探子(侦察)四十名骑兵,总共五千名骑兵。前后两阵共一万名骑兵
。。。
东西稍阵(即左、右翼),各两列。前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五十名骑兵,共六千二百五
十名骑兵;后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三十名骑兵,共三千七百五十名骑兵。每阵共一万名
骑兵,另有探子六百五十名骑兵,总共二万零六百五十名骑兵。。。
平戎万全阵,所用兵力共十四万零九百零三人(主力步兵十一万零二百八十人,前、后、
左、右各阵骑兵三万六百五十人),另外还有用作车营防御的大车一千四百四十乘。该阵
中军大阵的正面宽约十七里(每个方阵正面与纵深各五里,方阵与方阵间隔一里);前后
两阵每队正面六十五步,正面共约一十一里零七十步(65步x62=4030步,折合11里70步)
;左、右两阵,每队占地五十步,正面共约十七里一百三十步(50步x125=6250步,折合
17里130步)……
本朝八阵:据《武经总要•;本朝八阵法》记载,北宋所谓的本朝八阵,系指方阵、圆
阵、牝阵、牡阵、冲方阵、罘置阵、车轮阵、雁形阵共八阵……
八阵所用的兵力和编队参照了李靖阵法,即:每种阵均用马步军共一万四千人列成。其中
,步军编为二百队,每队五十人,计一万人;马军八十队,每队五十人,计四千人。每种
阵,都按唐代军队那样,区分为中军、左右虞候、左右和前后共七军。各阵阵中“每十人
为列,皆面面相向,背背相承”。“一卒占地二步,一马纵广二步”。“本朝八阵”除圆
阵(因与车轮阵同形异名)外,《武经总要》中均附有阵图。各阵图中兵队的名称,沿袭
唐朝。。。图中的“驻队”,即北宋的“阵脚兵”(所谓阵脚兵,就是这些兵力是为了布
阵的初期,占领足够地域,防止敌人冲阵,保护自己从容布阵的,而在布阵完成之后则是
保持阵势的形状而存在,往往由弓弩手为主力构成,我们听评书或者看旧小说中,往往有
弓箭手射住阵脚之说,就是为此);图中的“战锋队”、“战队”、“跳荡”、“奇兵”
,就是北宋的阵内战兵及无地分兵。。。图中的七军名称也是沿用了唐朝的军事语汇,比
如:右虞候、右军,即北宋的先锋、策先锋将;前军、后军,即北宋的左肋、右肋将;左
虞候、左军,即北宋的殿后、策殿后将。
北宋的本朝八阵名曰八阵,但因圆阵与车轮阵本是同阵异名,故实际仅有七种阵。综观这
八阵阵名、七阵阵图和《武经总要》所作的说明可以看出:八阵的阵名,都与前代没有多
大的区别,但在各种阵形的排列方法上,则与前代有本质不同。古八阵,都是军队主力排
列方式的变化,而宋所谓的“本朝八阵”,除了圆阵与车轮阵以外主力总是列成对四周防
御的方阵,只是以一少部兵力,在主力方阵的前后左右,作些象征性的变化,用以附会象
征古意,这和古八阵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本朝八阵可以说是一种变了形的方阵。。。
前代八阵虽然也有防御队形,但主要的还是进攻队形,而宋的“本朝八阵”,从实质上看
,通通变成了的四面防御队形。也就是说,各阵的主力仍然未脱离单纯防御的模式,与其
前代军队的进攻精神无一继承。这种情形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与北宋采取单纯防御的的保
守军事思想有关。
当然,这和当时所面对的威胁也有关,因为宋代与前代不同,缺乏骑兵,而又面临机动性
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士,所以两翼和侧后方向总是遭受威胁,方阵圆阵等面向四面防御
的阵型确实是防御骑兵迂回包抄,而古八阵以主力设置为雁形、锥形等阵形,是一种面向
某一方向的进攻阵形,侧翼的防御大大减弱了(实际上,个人认为古八阵是一种组合的阵
型,个个部分排列成古八阵,然后再组成一个更大的阵势。。。其中,还应有各种阵型之
间的变化方法,不过今天已经都不可考,而这些东西才是我国古阵精髓之所在,穷究与各
阵型的排列方式与形状,只不过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不过是我国古阵的皮毛而已。
。。),在缺乏足够骑兵的情况下,使用步兵排列的阵形向机动性极强的骑兵进攻仿佛并
不可能,因为战况不利的时候,骑兵可以随时脱离战斗,或者迂回进攻侧后方向,所以说
,采取方阵或者圆阵的阵形在野战中对骑兵进行防御还是合适的。。。宋的本朝八阵错就
错在不应该搞这么多花点,如果方阵能够奏效的花,干嘛把事情复杂化,非得搞出个不伦
不类的八阵呢。。。看来这也是脱离了实际战阵文人的产物。当然也不排除《武经总要》
的阵图不准确的可能。
宋军中骑兵十分缺乏,只占全军总数的七分之一,骑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李卫公
问对》中,李靖主张在骑兵营地设置木马,以利于骑兵训练上下马,真不知道这是因为缺
马还是因为习惯如此,不过可能是现代鞍马的来源也说不定)。最高曾达十之八九无马.如
刘光世军五万二千人,仅有三千多战马,可见宋军缺马到何种地步。。。另外宋马体形较小
,一般约1.36米,按现在的标准也不算大马.韩世忠曾向高宗献马一匹,“高五尺一寸,云非人
臣敢骑”,约合1.58米,而这已是宋朝罕见的大马了。为了对付游牧民族骑兵,宋代在阵形
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企图在野战中以步抗骑。两宋时期个人认为有两种阵形值得一提,那
就是宋代的弩阵和叠阵。
弩阵是一种发扬蹶张弩(一种用脚蹬拉上弦的弩,威力要比用手上弦的臂张弩大)威力的
阵形。分成三列,从后至前,第一排上弦,第二排上箭进弩,第三排瞄准射击。运用时,
第三排射击后,则通过两列之间的空隙,回到第一排身后上弦,第二排进弩之后,进入瞄
准射击状态,如此循环反复。获得持续的较密集的远程打击能力。
叠阵是宋代四川吴氏兄弟创立,见于《宋史》,也是分为三列,刀枪持长兵者居前,弓在后
,最后为神臂弩或者为踏蹬弩。这是接近实战要求的,作战时,全军跪坐,当敌接近至100
步时,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这是为了测距),若可入敌阵,则神臂弓手俱发.敌接近至7
0步时,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敌阵,则平射弓手俱发。当敌至拒马,则枪兵与之肉搏
。如此,使用远程打击武器层层拦截防御,削弱敌骑兵迅速机动的能力,使野战中步抗骑
成为可能。
下面再来谈谈明军阵形。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火器的大量使用,使得冷兵器时代较为密
集的队形会造成较大的伤亡。而东南沿海地带,平原较少,山地较多,大型阵势展不开。
而面对倭寇在我东南沿海劫掠的威胁,倭寇中有不少是属于流浪武士,单兵作战能力强,
使用武士刀等兵器,尤其善于“跳战”之法,采用较为松散的阵形,明军在遇到凶悍的倭
寇时,往往陷于被动。所以戚继光发展了一种小集中,大分散的鸳鸯阵,由大阵变小阵,
由密集变为疏散,这是阵形的一种创新。
戚继光鸳鸯阵:12人为最基本的战斗单位,这一阵形,最前为两个牌手,分别是长牌手、
藤牌手(其中一个为队长),然后是跟着狼铣手两名、再次是四个长枪手,最后是两个短
兵手。作战时以藤牌防护远程射击兵器(这时候牌手面向敌人,其余人排成纵队,其余人
躲在牌手后面,),以狼铣为进攻主力,以长枪取人性命,短兵是防止敌人进身,或者长
兵疲惫时进攻的。鸳鸯阵的再抗倭战斗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鸳鸯阵
是最基本的阵形,还有许多变化。
比如成两伍纵队的鸳鸯阵,这是基本阵;
由鸳鸯阵变化的两仪阵(两伍分开);
大三才阵横队,就是把两伍并列的队形变成横队,队长持牌居中,左右各一狼铣,狼铣左
右为两长枪拥一牌(实际上这还有其他伍交错排列),短兵在后。。。这是为了在比较宽
的横路上战斗运用的;
小三才阵横队,“狼铣居中,左右各一长枪,长枪左右短兵和牌,一伍平列”,这是在窄
路上采用的阵形;一头两翼一尾阵,把参战部队分成四部分,最前者为头,是正兵,主要
的进攻部队;两翼为奇兵,保护头的侧后方向,在适当时机进攻敌人的侧翼,尾是策应部
队(相当于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任意方向。。。
清代军阵,在清代军阵中值得一提就是太平军的各种阵法。
牵线阵:这是一种行军的战斗队形,类似于现代的行军纵队。行军时,必下令作牵线阵行
走,每个两司马执旗一面,后随二十五人;一百人则张卒长旗一面;五百人则张旅帅旗一
面;二千五百人则张师帅旗一面;一万二千五百人则张军帅旗一面。一军接着一军前进。
宽路则分双行,狭路则单行,鱼贯以进。在行军中,一旦发生遭遇战,首尾蟠曲钩连,顷
刻聚集,结成圆阵。如果战事不利,统将敲锣为信号退却,仍守牵线阵战斗队形,这时按
照路宽,分为十行二十行都可以,但不得斜奔旁走,亦必鱼贯而退,牵线阵急趋,敌往往
追赶不上,即追上了,见队伍不乱,也不敢穷追。
螃蟹阵:这是一种三队平行配置的战斗队形,中间一队人数少,两翼的人数多,形似螃蟹
,所以叫做螃蟹阵。这一种阵法,极为灵活,还根据敌情变化极多。。。如敌仅分左右两
队,就以阵的中队分益左右翼,也成两队。如敌前后各一队,就合左右翼的前锋为一队,
以左右翼后半与中间一队合而平列,以为前队接应。如敌左一队兵多,则变偏左阵。右一
队兵多,则变偏右阵。如敌出四、五队,也分为四、五队次第迎击。。。其大螃蟹包小螃
蟹阵尤为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阵与敌交战,后出大阵包围,或诈败诱追,伏兵四起,将敌
包围。。。螃蟹阵变化虽然复杂,但损左益右,移后置前,运用之妙,在于统将根据敌情
,临时指挥。。。其进退开合的疾徐,只须几个大旗手娴习,全军望大旗向那里就向那里
奔赴。所以一军用了几个大旗手,便可以指挥万众,略无参差,提纲挈领,深得以简驭繁
的妙用螃蟹阵(一作蟹螯阵),又称为荷包阵,也称为莲花抄尾阵。)。。。
百鸟阵:这是一种使用疑兵的阵法。特别适合平川旷野与敌作战,以二十五人为一小队,
把部队分为一百几十队,好似天空散布繁星那样,使敌人惊疑不知人数多少,每队人数都
同,又不知应先攻何处,傍徨不进,每因此被打败。。。
伏地阵:又名卧虎阵,每遇敌人来追时,退却到水穷山阻的地方,由统将发令,忽地一面
大旗仆倒,千旗齐仆到,瞬息万人几千人都贴伏在地上,寂不闻声,积蓄士气。。。
真正的阵,或者说春秋至秦的阵,没影视剧中表现的那么复杂,很简单,大致分进攻和防守两种,;中将阵完整系统地分为八种阵型,既:“方,圆,锥行,雁行,钩行,玄襄,疏阵,数阵,及火阵,水阵,”后两种是特殊战法情况下才使用,一般以方,圆,锥为主.这三种是在打堂堂之阵时用,依兵力,兵士的战斗力,战车的数量不同而定,并没有多少玄机可言,只要队列整齐既可.锥行阵主攻,将最精锐的车兵放置前沿作冲击用,圆阵主守,车兵置于阵中央.方阵攻守兼备,车兵置于后,保证阵型有足够的厚度和反冲击的力度.疏阵,数阵是以步兵打车兵的战法,类似于以后的散兵阵,以小股混合步兵依什伍行列独自作战,尤以吴,楚用得多(战车少,倒不是装备不起,是用处不大,水网密集,不适合车兵驰骋).雁行阵是弩兵的特殊战术,长处在于加大弩兵的正面远程火力密度,玄襄,钩行则较复杂,除非训练有素,才能运用自如,威力也大,相当于大兵团的兵种配合,以玄襄为例,弩兵在前阵,射完后后撤,车兵在两侧,长戟在中阵,长矛在后阵,讲究的是一浪接一浪的攻击,当时的中原可能只有魏,秦两国能列此阵迎敌.(;中有一段秦军攻韩的一段列玄襄阵阵势的场景很好看,黑衣黑甲,战场上一片死寂,各兵种依次出击,很有气势).钩行阵则是标准的车兵终极阵法,预先将车兵排在钩的两头,中间放置弩,戟,矛诸兵种,由中间先出动攻击,两侧纵列的车兵出击,戟兵等集群兵种再跟上.说到列阵,首先要治兵,要使士兵做到闻鼓出击,闻金退兵的概念,具体到列阵时的排列,直击还是迂回,由两,伍长之类的下级军官看中军旗决定,一伍的成员本身就是一个小的战斗集体,大致分(按步兵计)殳,戈,戟,矛,弩五兵,以长兵器和远射兵器为主(短兵缺乏也与当时的青铜器铸造工艺不精,难以造出适合短兵相接的长剑有关),后又去殳加入大盾,这其中弩兵站第一排(近战时撤至最后)持盾兵站第二排(两军对射时到第一排),其下是戈,戟,矛三件长兵器,戈在最前,以横扫为主,主要对付对方的战车和战马,戟可扫可刺,属于多功能兵种,矛以刺为主,主要作战对象是对方的作战人员,各伍之间成纵列向前推进(伍为阵型之中最小的作战单位,四伍为一两,五两为一旅,五旅为一师,五师为一军,皆为春秋以前兵制).之间严格禁止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出现(再直接一点就是说,不允许逞匹夫之勇),这大概也是秦以前单骑突阵的情况不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