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仞山悄声在杨柳身边道:“你这样说,倒像是记者在采访。”
杨柳并不觉得好笑,没有说什么,继续等着那士兵的回答。
那士兵听罢,将长矛往地上狠狠一掷,那长矛扎在地上,尾部还直晃个不停。
“我倒希望我和兄弟们一块儿战死了。”那士兵咬着牙道。
杨柳听了,觉得十分意外:“为什么?”
“八里桥,你看到了么?六月二十六,新河镇,我们三千骑兵,只有七骑生还。那时我还以为是运气不济,速度不够快,没躲过他们的炮击。今天,咸丰十年八月初七,八里桥,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这个地方。”
两人知道他还会说下去,而且两人都不是急性子,所以并不催他,万仞山递过水,那士兵仰头就喝。然后发呆。
其他士兵不知是因为身体疲惫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或躺在地上,或靠着墙坐着。对他们的交谈一点都不上心。
还好,那士兵并没有让两人等得太久,继续道:“两次惨败,我才知道我们的长枪长矛,还有百步穿杨的功夫,其实根本就不是人家的对手。他们的火枪和火炮,我们都没办法对付。番夷没来时,我们要推翻大清,现在夷兵来了,我们就要先对付夷兵。但是,我们这样的武器,实在没法和别人对战。所以,作为民族的一份子,不能保家园,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不如死在战场上。”
这也许就是一部分士兵的心理状态。
“那你以后怎么办呢?”万仞山问。
“还能怎么办?有人组织军队去打夷人,我们就去,生死在所不惜,如果没有人组织起来去和夷兵对抗,那还能怎么办?等死罢。我呢,还是回家去吧。”
“那皇帝老儿不管么?”
“咸丰?算了吧。太平天国差点没折腾死他,两国夷兵又来犯,他还安稳地过他的三旬万寿。真是‘歌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啊。”说罢,他摇了摇头,躺下身子,闭上眼睛,睡觉去了。
旁边的几名士兵听得他这样说话,倒也不以为意,想来他们心中也是对圣上颇有微词,只不过不敢随意发表言论而已。
一位看样子是个小头目的士兵过来道:“你们是他的老乡?”
杨柳看看他,似乎在犹豫,但她很快就点了点头。
那头目拉起了话题:“这个皇帝老儿啊,和他爹一样,没有主见。时战时和,弄得我们无所适从,一下子要解散,一下子又要集中起来训练出征。从禁烟那时起到现在几十年了,大清打仗基本就没赢过。皇帝老儿也不想想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可悲啊。”
虽然那头目话是这样说,但杨柳不知道他是不是真地对咸丰有意见,抑或只是放长线钓大鱼,来试探对朝廷不满的人,所以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意见。
两人趁着大家都睡觉的时候,找了个借口离开了。
“我们去故宫和咸丰帝说说,看看有没有办法改变?”万仞山试探地问道。
“那不叫故宫,叫紫禁城。而且咸丰不在故宫,这会儿八成在圆明园。”杨柳看看后面没有人跟踪,纠正道。
“当皇帝不在紫禁城,跑到圆明园干什么?”万仞山对历史一窍不通,不解地问。
“顺治的皇太后说过,带缠足女子入宫的,一律杀头。咸丰呢,要选汉族女子入宫,又不敢违背祖宗的意思,就跑圆明园去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看来是咸丰帝实践过的啊。真有这回事?”万仞山嘀咕着,但他不敢大声说,生怕杨柳会生气。
两人一路查访民情,要不是有一天忽然想起了正事,还真把自己当成了来一百年前访问的实习记者。
两人赶到圆明园时,发现许多人鱼贯而出,拖家带口的样子,倒像是在搬家。
怎么回事?
他们在干什么?
请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