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霍老板(2)_足球记者(报战)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5,霍老板(2)(1 / 1)

霍老板最终还是没放赵连英走,除了用花言巧语来安慰,还给他又涨了两千块钱工资。这下,赵连英就拍烂胸脯表起了忠心:“老大,你放心,我绝对是士为知己者死。”

这话,霍老板也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谁跟谁是真的啊?就跟郝董说的那样:“徐老板为什么给我这么多钱,他有钱孝敬他的父母不行吗?或者捐助给希望工程不好吗?为什么给我呢?并不是和我有多深厚的感情,而是因为我有利用价值。”

每次翻看《队报》,明察秋毫的霍老板都会发现,里面有好几篇稿子是出于赵连英的手笔,有些甚至是和《竞赛》在一鸡双吃。

“好你个吃里爬外的家伙,”霍老板这么想着,也觉得该给赵连英一点警告。有一次,他故意当着赵连英的面给朋友“打电话”:“是啊,我知道,《队报》现在是来势凶猛啊。我每期都看,每个字都在仔细研究。”

闻听此言,一旁的赵连英刹那间就支棱起了两只耳朵,从头到脚出了一身白毛汗。

虽然每次拿到报纸时都要晚几天,时效性已经不强,但霍老板仍旧把《队报》研究了个底儿朝天。他的《竞赛》一直把信息量放在第一位,每个版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字号甚至比一般的报纸还要小一号,图片则可有可无,最多起个补白的作用。

以前,他觉得这样挺好,读者花钱买报纸不就是为了多了解点信息吗?多给他们看些文字有什么不好呢?

这个在他脑海中生存了半辈子的观念,碰到《队报》没几天,就被连根拔起,彻底颠覆了!大图片,大标题,彩色印刷,霍老板被这种冲击力极强的版面震撼住了!

原来,图片做大一点并不是浪费版面,还可以迅速提高视觉效果,给人强烈的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队报》让霍老板无地自容,他觉得自己真是个井底之蛙,真是个土包子,什么都没见过,只看到了巴掌大的一片天,就觉得那是整个世界,还自我感觉如此良好。

对于《队报》,霍老板是一种夹杂着嫉妒,钦佩,敬畏的复杂心态。

霍老板特别留意了《队报》每个版右上角所署的美编名字,都是一个人,叫王翠萍,从名字上就能判断出这是个女性。霍老板托着腮帮子想了一会儿,心里慢慢升腾起一个念头:要不把她也给挖过来?

周三是《队报》开周会的日子。但不知怎么回事,每次到开会时间总是凑不齐人。按时到会的人都要多等上一个小时,其余人才会陆陆续续到齐。

几次下来,大家也吸取了经验,每次都把开会时间自动顺延一小时。

渐渐的,有人总结出一句话:他们迟到一小时,你应该感到庆幸,即使迟到两小时,他们通常也不会道歉,仿佛是因为你来得太早了!

很简单的事情在《队报》里却莫名其妙的复杂起来。人们都感觉这不像一个规章制度严明的单位,倒像是一个占山为王的帮会。有一次老何来开例会,眼瞅着稀稀拉拉的会议室,他问潘如君:“怎么差了这么多人?赵子友怎么没来啊?人都跑到哪里去了?”

潘如君踌躇半晌,吞吞吐吐的回应了一句:“没联系上。”

老何对这个答案很不满:“没联系上?不是例会吗?还用联系?不是每周都这个时间吗?”接着他又引经据典起来:“你们可不要小看这个开会迟到的问题,要想做成大事,必须从这些小细节做起。鲁迅小的时候上学,老是迟到,后来就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来鞭策自己,当然,这个桌子是他从家里带来的……”

对于赵子友,潘如君从内心来讲,总有些不好意思,总感觉有愧于他。

按常理说,原先就是体育部主任的赵子友自然该是《队报》的主编,但自学成才的潘如君却上演了一出后来居上的好戏。他如今已成为全国学历最低,年纪最轻的主编,这个奇迹恐怕是其他任何地方也无法复制的。

例会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当事人恐怕也说不清楚。桃谷六仙何许人也?那可是金庸小说中无拘无束,信马游缰的人物,整天沉浸在文山会海当中,成何体统啊?

潘如君平时也看不惯那些动不动就开会的领导:“这帮饭桶,屁大一件事也要开会讨论,效率低得吓死人。”

逐渐地,潘如君和赵子友之间的微妙关系也不是秘密了。

一次签完版出去吃饭,潘如君喝了几杯酒,对身边的人抱怨起来:“唉,今天赵子友又做了一个双行标题,我也不好意思说他。以前我们都说过的,《队报》一律做成单行标题,禁止双行题,这样才统一,才规范。”

周围的人面面相觑,《队报》不是一直提倡在业务问题上不分男女老少,高低贵贱,善恶美丑吗?看来也只是美好的理论而已。

在赵子友的骨髓里,同样保持着对潘如君不越雷池半步的谨慎。

有一次,一个国家队的东北球员出了车祸,这当然是这期报纸上最热点的新闻。潘如君没有找到新闻图片,就随手把一张资料图片放上了头版。

此后,当记者周子谦在网上看到一张轿车被撞变形的新闻照片时,不明所以的他还兴高采烈的向赵子友报告。赵子友心不在焉,只是淡淡地说:“头版已经做好了吧,就不要了吧。”

不甘心的小周一路小跑到了照排室。潘如君闻讯,大喜过望如获至宝,把那张新闻图片赫然放在了头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