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尼尔氏综合征
[概述]
美尼尔氏综合征亦称“美尼尔氏病”、“内耳性眩晕”,属耳性眩晕之一种。临床上最常见,发病年龄多见于35~50岁,以突然发作性眩晕,同时伴恶心呕吐、耳鸣耳聋为主症,起病多与精神因素、物理刺激、月经妊娠有关。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内耳膜迷路水肿所引起的以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性平衡感觉失常为主和突出症状的疾病。属中医学中“眩晕”证的范畴。
[病因病机]
引起此病的原因很多,临床证型也不少,一般分为实证、虚证两大类。实证多为风、火、痰所致,如肝阳上亢,化火生风,或痰饮内停,上蒙清窍;虚证多为气血亏虚,脑髓失于营养所致。
[临床表现]
发作性眩晕,自觉眼花或眼前发黑,视外景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如坐舟车,多兼见耳鸣、耳聋或恶心呕吐。
该症状轻重不一,轻者闭目可止,重者视物旋转不定,站立不稳,甚至会跌倒。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数日之久。
如肝阳上亢者,伴头痛,心烦,急躁,面红目赤,口干口苦,胸胁胀痛,舌红,脉弦数;痰饮内停者,伴头身沉重,胸脘痞闷,心慌,心悸,脉滑;气血亏虚者,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脉细弱等。
[诊断要点]
1.多数患者中年以上发病,常反复的、突然发作的剧烈眩晕,自身旋转,睁眼更甚,听力减退及耳鸣,伴以恶心呕吐,但神志清醒。
2.发作期间可出现规律性水平性眼球震颤。
3.有明显的缓解期。
4.病人的前庭功能试验减弱或迟钝,音又试验呈神经性耳聋,典型患者可有重震现象。
5.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通调清窍,安神止晕
(二)常用穴位:太阳、印堂、风池、肩井、脑空、听宫、听会、翳风等。
(三)常用手法:推、揉、拿,按及震颤耳道法、搓揉耳轮法。
(四)操作方法:
1.患者仰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自额中向两侧分推至太阳穴,并旋转按揉太阳穴3~5次,再推至耳前,反复操作8—10遍。然后再自印堂穴到神庭穴做交替推法6—7遍。
2.患者直坐,医者以一手扶定其前额部,另一手拇、食指分置颈项两侧之风池穴处,指揉1—3分钟,再以手掌侧自枕部左或右侧之脑空穴,自上而下经风池至肩部之肩井穴处止,两侧反复摩动3—5分钟。
3.患者仍直坐,医者面对其而立,以双手四指置肩后,拇指掌侧置肩井穴处,着力向上拿提2—3分钟,以患者耐受为度。拿提后,可用较轻柔的指揉法按摩肩部,以消除拿提后之不适感。
4.如耳聋耳鸣甚者,可加按揉听宫、听会、翳风穴,并配合使用震颤耳道法、搓揉耳轮法。
震颤耳道法:用一手的食指插入耳道,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插入耳道的食指(不要夹死,要留有空隙),食指和中指做上、下运动,使插入耳道的食指产生微微颤动,频率要快,手法要轻。
搓揉耳轮法: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挠侧夹住两侧耳轮,自上而下搓揉1分钟,然后用手掌分别搓揉耳廓1分钟。
5.肝阳上亢者,加按揉肝俞、肾俞、行间、太溪等;痰浊中阻者,加掐内关、丰隆,点按膈俞、心俞、厥阴俞;气血亏虚者,加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提拿三阳经。
[注意事项]
1.由于患者体质、年龄及疾病轻重有别,所施手法的力度应有所不同,对于实证用泻法,手法宜重;对于虚证用补法,手法宜轻,总共按摩时间为20—30分钟。
2.妊娠期、月经期、传染病患者,以及头部患有皮肤溃疡者,不宜按摩。
3.本病多由精神紧张、过度疲劳为诱因,故平时患者应避免情绪激动及疲劳过度,忌食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二、近视眼
[概述]
近视眼是指以视远物模糊不清,视近物仍正常为特征的眼病。中医称“能近怯远”症。现代医学则认为是由于用眼不当(如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情况下视物,或长时间看书、写字等)和遗传引起的一种眼疾。临床上分有假性近视与真性近视,假性近视是眼睫状肌长期痉挛、充血,晶体凸度增加而造成的一时性远视力减弱,主要由后天因素所致,此属功能性,只要积极治疗,正确使用或矫正眼睛,改变不良用眼习惯,可望恢复正常视力。真性近视是属器质性近视,如存在有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等,目前除验光配戴合适的凹透镜使视力得到矫正外,别无良方。
[病因病机]
本病产生的病因病机,主要考虑有先天、后天两种因素。后天者由于目力过度,光线过暗或过强及姿势不正,久视伤血,致肝肾阴虚,精血不足,目失所养;先天因素是由于禀赋不足,或先天遗传,致心阳衰微,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能上注于目,目失所营。
[临床表现]
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伴眼易疲劳,眼睛发痒,眼痛等。如肝肾阴虚者,伴头晕耳鸣,失眼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心阳衰微者,伴面白神倦,心悸气短,懒言,舌淡,脉弱。
[诊断要点]
1.起病缓慢,青少年发病多,常喜眯眼视物。
2.远视力不同程度下降(标准视力表1.0以下)、近视力均正常。
3.眼底检查,有无眼球前后径过长,角膜和晶体状曲率异常,晶体内部屈光指数的改变等。高度近视者,多有玻璃体混浊,乳头大且周边有近视弧斑,网膜变性,甚至视网膜剥离。
4,轻度者(3个屈光度以内),常无明显不适;仅觉视远物不清,皱眉之后可看清。外观眼无异常。
中度者(3—6个屈光度),视远物不清,视物久者眼疲劳,眼睛发胀。外观眼较正常为大。
高度者(6个屈光度以上),视远物不清外,常觉眼前黑影飘动,眼胀头痛,视物久后更甚。外观眼较正常为大,前房深,瞳孔较大。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舒经通络,养肝明目。
(二)常用穴位:印堂、神庭、百会、强间、哑门、攒竹、鱼腰、瞳子髎、太阳、晴朗、风池、合谷等。
(二)常用手法:推,抹、掐、拿、揉、按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患者直坐,医者面对患者站立,用拇指指腹置头部正中线经印堂、神庭、百会、强间至哑门穴,头部两侧线如少阳经、太阳经反复推揉5—6次。
2.继用双手拇指的指腹沿眉弓从攒竹穴至太阳穴反复推抹5—10次,其间可掐攒竹穴、鱼腰穴、瞳子髎穴数次,后加揉太阳穴1分钟。
3.患者闭合双眼,用双手拇指指甲轻掐睛明穴,一起一按操作约1—3分钟。4.医者以一手扶患者前额,另一手用拇、食指轻拿风池穴约5—10次,力求酸胀度感传向眼部,然后用指揉法轻揉风池穴约1分钟,两侧交替进行。
5.用拇指指腹揉按合谷穴约3—5分钟,以酸胀感为度,左右交替进行。
6.可配合点按心俞、肝俞、肾俞、足三里、养老等穴,每穴约1分钟。
[注意事项]
1.按摩治疗近视眼,对近期发作者及假性近视者疗效较佳,对因遗传引起的,病程较长久的及真性近视,仅能减轻其自觉症状,或避免视力继续下降。
2.按摩后应闭目休息3—5分钟,平时阅报看书时间不宜过长,光线要充足,注意眼睛的休息。
3.坚持自我按摩。眼保健操路线:揉阳白→鱼腰→攒竹→眼明→沿上眼睑→目外眦→球后→四白→内睛明→太阳→风池,各部揉1—3分钟。
4.配合食物疗法,多吃豆类,动物肝脏,花生,核桃,或用黑芝麻冲入豆浆或牛奶中饮用。
5.通过眼底及ct检查,认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而引起的视力下降。
三、斜视
[概述]
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正视前方而言,俗称“斗鸡眼”、“风牵偏视”。现代医学根据不同的原因分为麻痹性斜视与共转性斜视。麻痹性斜视是由于一条或几条眼外肌麻痹所引起的视力偏斜,多见成人,为中风、外伤、颅内疾病、颅内肿瘤、中毒等所引起,损伤部位在神经核、周围神经、肌肉等。共转性斜视是由于某一眼外拮抗肌,如内直肌与外直肌力量不平衡所造成的眼位偏斜,损伤部位在大脑高级中枢,多见小儿,为先天不足,或高热惊厥所伤。按摩治疗对小儿之斜视疗效较好,故这里主要讨论小儿斜视症。
[病因病机]
先天不足者,多为脾肾两虚,肝血不足致目筋失养;高热、惊厥者,多为热病后伤阴,经筋失养。
[临床表现]
单眼或双眼黑睛偏向内侧或外侧(即内斜视或外斜视),活动受限,复视。如为自动发病,伴面色无华,体瘦无力,头晕,心悸,便溏遗溺,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者,属脾肾两虚,肝血不足。如为高热、惊厥后出现,伴口苦咽干,心烦,便结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热病伤阴,筋脉失养。
[诊断要点]
1.突然发生复视,视物成双。
2.检查眼球转动受限,受限表现在麻痹肌作用的方向。
3.可出现代偿姿势:水平肌(内、外直肌)麻痹时,患者面转向麻痹肌的作用方向,并有斜颈;垂直肌(上、下直肌)麻痹时,患者的头向麻痹肌旋转方向倾斜。
4.假投射:遮盖健眼,让患者用麻痹眼注视目标,并嘱其用手指向目标的位置,往往指错,且偏向麻痹肌作用的方向。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舒筋活络,调节筋脉。
(二)常用穴位: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球后、四白、承泣、合谷、曲池、膏肓俞、肝俞、肾俞等。
(三)常用手法:推、揉、捏、擦、掐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双手拇指分别揉按两侧睛明穴、攒竹穴、鱼腰穴、丝竹空穴,瞳子髎穴、承泣穴,球后穴,四白穴等,以酸胀为度,共需8—10分钟,再抹推眼眶周围8—10遍。
2.继以手拇指置于合谷穴处,先反复摩动1—2分钟,再以手拇指指端置合谷穴处捏掐2—3分钟。用上法再施术于曲池穴。
3.患者俯卧位,医者用左手食、中、无名指沿脊柱正中线及膀胱经两侧线,自颈部开始向下推压至尾椎处,反复操作8—10次,注意力度要适中,均匀。然后重点推揉肝俞、肾俞、膏盲俞约3分钟,最后用全掌擦法作用于腰骶部,以温热感为度。
4.内斜视者以睛明、攒竹穴为主,外斜视者以瞳子髎、丝竹空穴为主,上斜视者以球后为主,下斜视者以鱼腰穴为主。
[注意事项]1.按摩对共转性斜视效果较好,对麻痹性斜视起辅助治疗作用。2.对共转性斜视可配合戴眼镜以矫正屈光异常。
四、流泪症
[概述]
流泪症又称“泪溢候”,是以泪液经常溢出脸弦而外流为临床特征的眼病。中医主要分有冷泪与热泪,冷泪系目无明显的赤痛、翳障而流泪,泪水清冷稀薄,一般冬季较重,年远日久,则不分冬夏,绵绵难愈;热泪多为暴风客热、天行赤眼、黑生翳等外障眼病的症状之一。一般外障症候减轻,热泪亦可减轻或消失。它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因睑缘位置异常、泪道系统阻塞或排泄功能不全所引起的“泪溢症”。
[病因病机]
因泪为肝液,冷泪症常与肝血不足,或肝肾亏虚有关。肝血不足,泪窍不密,遇风则邪引泪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不能约束其液,而致冷泪常流。热泪症多因风热侵袭,肝火亢盛,火热上炎所致。
[临床表现]
冷泪型:眼睛不红,泪下无时,迎风更甚,泪水清稀,流时无热感,腰酸膝软,脉细。
热泪型:眼睛红肿焮痛,羞明,泪下粘浊,迎风加剧,流泪时有热感,伴口渴、便结,尿黄,舌红少津,脉弦数。
[诊断要点]
1.多见于老年人。
2.眼外观无异常,可单眼或双眼发病,平时流泪较繁,常随气候变化或迎风而加重。
3.检查可发现有排泪窍道狭窄或阻塞,或有泪窍外翻现象。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疏通泪窍,调补肝肾
(二)常用穴位:印堂、神庭、睛明、攒竹、丝竹空、鱼腰、承泣、头临泣、风池等。
(三)常用手法:抹、掐、按、揉、推、擦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患者仰卧位,医者以手拇指指腹置两眉间印堂穴处。自印堂向上直抹至神庭穴止,可双手交替进行,反复操作3—5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2.医者以两手拇指指甲轻掐两眼内眦之睛明穴1—2分钟,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并可向眼球内部放射。然后再用按揉法按揉睛明穴1—3分钟。
3.继之以双手拇指着力于攒竹穴处,沿眉弓经鱼腰至眉梢丝竹空穴止,往返推抹之,约3—5分钟,并重点按攒竹、鱼腰、丝竹空、承位、头临泣等穴。
4.患者坐位,医者一手抚侧头部,并使其略仰向后外侧,另一手拇指端置于对侧风池穴处,力量由轻到重持续进行点压1—2分钟,再行指揉法2—3分钟,然后以手掌侧自枕部的脑空穴起,自上而下经风池至肩部的肩井穴上,用擦法反复操作1—2分钟,最后拿肩井、按揉合谷,以酸胀为度,左右手交替进行。
5.肝肾阴虚者,可配合直擦背部膀胱经,重按肝俞、肾俞;风热侵袭者,可配合轻拍项背部,重按大椎穴;肝火亢盛者,斜擦两胁肋,微热为度,并点按太冲穴、行间穴。
[注意事项]
1.按摩对冷泪症疗效佳,对热泪症可配合中药治疗。
2.如排泪窍道高度狭窄或阻塞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五、过敏性鼻炎
[概述]
过敏性鼻炎亦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为临床常见病,它以鼻痒、喷嚏、流清水涕为主症。本病与过敏性体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内分泌失调有密切关系,并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多见青少年,属中医学的“鼻鼽”范畴。
[病因病机]
引起过敏性鼻炎常见的原因有肺气虚弱,风寒异气侵袭鼻窍;或脾肾气虚致肺失温煦;亦与身体对某些过敏原(如花粉、螨、尘埃、虾、蟹等)敏感性增高而在鼻部出现的异常反应。
[临床表现]
喷嚏频作,鼻痒难忍,流清涕或反复鼻塞,呈阵发性发作,常在清晨起床时发生,或疲劳时,或接触过敏原而发病。肺气虚弱者有恶寒怕风,乏力气短,咳嗽痰稀;舌淡苔薄,脉细;脾肾两虚者有面色就白,纳少便溏,腰膝酸软,舌胖有齿印,苔薄,脉沉弱无力。
[诊断要点]
1.突发的鼻内发痒难忍,接着喷嚏不止,流出大量清水样鼻涕。但需与感冒、慢性鼻炎作鉴别。
2.有过敏性体质、遇过敏原常复发。
3.每当疲劳、忧思过度时易发作。
4.每次发作的症状基本相同,但有轻重之别。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健脾益肾,宣肺通鼻。
(二)常用穴位:印堂、太阳、攒竹、迎香、风池、大椎、百劳、肺俞、膏肓俞、百会、肩井、曲池、合谷穴等。
(三)常用手法:推、按、揉、擦、点、掐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患者仰卧位,医者两手四指并拢后附于印堂部,沿眉毛向外分推至太阳穴达3—5次,此后再沿着比眉毛高的路线从内向外分推达3—5次,如此逐次升高路线分推,直至前发际下。然后再逐次降低路线,以上法反复推。
2.患者坐位,医者以双手拇指指掌关节自两侧攒竹穴,下沿鼻旁,按推至迎香穴止,往返40次,最后揉按迎香穴约1分钟。
3.患者仍坐位,医者立其后,先用左手食、中、无名指揉按颈椎左侧,从风池穴至大椎穴,再用小鱼际推擦之,往返操作约3—5钟,左右交替进行。
4.接着用一手掌根横擦背部,以大椎、百劳、肺俞、膏盲俞为重点,以皮肤微热为度。
5.医者以中指指端着力于头顶百会穴,持续点压1—3分钟,可配合施用指颤法,操作时用力宜由轻而重,方向要垂直。
6.按掐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穴,以酸胀为度。
7.肺气虚者,可加按揉肺俞、足三里、三阴交、掐揉太渊。脾肾两虚者,加按揉脾俞、肾俞、足三里、命门、气海、关元、三阴交,摩中院。
[注意事项]
1.过敏性鼻炎发作时,可每日按摩二、三遍,平时每日一次。
2.尽量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如鱼、虾、花粉、羽毛、尘土、化妆品、化学粉末、某些药品等,同时注意冷暖。
3.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4.自我保健:患者平时用中指指端按揉风池、太阳、攒竹、印堂、迎香、合谷等穴,每穴1—2分钟。
六、慢性鼻炎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