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是以鼻塞、流涕、嗅觉减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鼻疾之一,属中医学中的“鼻窒”之范围。现代医学认为是急性鼻炎治疗不彻底或反复急性发作,或因鼻腔畸形,或邻近病灶的刺激,或长期使用刺激性药物,或长期接触有害气体如粉尘,化工、电焊等,促使鼻粘膜增生或肥厚而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
[病因病机]
肺开窍于鼻,慢性鼻炎的发生以机体虚弱,内脏亏损为主要致病因素。如肺气虚弱,气化功能失常,易受寒侵袭,风寒袭肺,致肺失清肃,邪客于上,壅阻清窍所致;病久蕴而化热,蒸灼鼻窍,酿成浊液而成;或脾肺肾气亏虚,津液不得宣化,壅于空窍而成。
[临床表现]
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时有浊涕,嗅觉减退。证分虚实,暴起初病为实,兼见清涕或粘黄涕,头额隐痛,咳嗽,恶寒发热,苔薄白或黄,脉浮数。病久病情缠绵者多为虚实挟杂,症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耳鸣,健忘,腰脊酸软,舌淡,苔薄,脉细。
[诊断要点]1.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睡眠时因鼻充血而加重,运动后鼻塞减轻。
2.鼻分泌物增多,为粘液或粘脓性,嗅觉减退。3.说话呈鼻音,常用口呼吸,鼻梁骨胀痛,并伴有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等症状。
4.检查可见下鼻甲粘膜肿胀、充血。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疏风宣肺,健脾补肾,通利鼻窍。
(二)常用穴位:印堂、神庭、攒竹、迎香、颧髎、下关、耳门、鼻通、风府、大椎、风门、肺俞、风池、合谷、肩井、列缺等穴。
(三)常用手法:推、掐、揉、按、擦、捏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患者坐位,医者面对患者而立,先用左手拇指揉按印堂穴约1分钟,再沿督脉经推至神庭穴,往返5—10次:后用两手中指指腹沿鼻之两侧,从攒竹穴推抹至迎香穴,反复5—10次,最后用拇指指腹沿上颌下缘经颧髎、下关至耳门穴,反复推掐5—10次。
2.医者搓热手掌后用掌侧(小鱼际部)擦左右鼻唇沟4—5次,掐鼻通1—3分钟,最后揉按迎香穴约2分钟。
3.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用左手拇指轻揉风府、大椎、风门、肺俞等穴各1分钟,继之以左手食、中、无名指沿脊柱及两旁推揉,由风府穴起,至肺俞穴止,往返操作5—6遍。
4.按揉风池、合谷、肩井穴,以酸胀为度。
5.医者右手握住患者左手掌,以左手拇、食指捏拿列缺穴5—10次,后换患者右手照上法施术。
6.实证者加按揉尺泽、肺俞;虚证加按揉脾俞、肾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摩中院。
[注意事项]
1.平时需防外感受凉,避免鼻塞,经常保持鼻腔清洁。
2.按摩对症状较轻,病程较短之慢性鼻炎效果较佳,对长期发病、病程迁延者宜配合中西药治疗。
七、溃疡性口炎
[概述]
溃疡性口炎又称“口疮”、“口疡”。临床上以口腔粘膜上生黄白色如豆样大的溃点为主症,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久久不愈的特点,包括了西医的多种口腔溃疡,以复发性口疮最为多见。
[病因病机]
实证多因胃火炽盛,心脾积热,肝郁化火,薰蒸于口所致;虚证多由素体阴虚,劳累过度,耗伤阴液,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致。
[临床表现]
口腔颊颚、唇、舌及粘膜发生点状溃疡,通常每次只出现一个或几个,初起为细小的红点,局部灼热,随后红点逐渐扩大并溃烂,形成黄豆大小的凹、黄、红、痛四个特征的溃烂点。若心脾积热者,伴见心烦失眠,口渴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若阴虚火旺者,伴见口疮反复发作,灼热疼痛,口燥咽干,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要点]
1.起病较快,发病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
2.可发生于口腔任何部位,特别是唇、颊粘膜,其次是舌边缘及舌尖,呈圆形或椭圆形,直经约1—3毫米,数目单个至多个,形状大小不等。
3.溃疡周围有明显的充血区,绕如红环,表面平坦,有明显的自发性烧的样疼痛,遇厚味刺激则更痛。
4.易反复发作,每次病程约7—10天左右可自愈,愈合后粘膜不遗留任何痕迹。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清热泻火,滋阴降火。
(二)常用穴位:颊车、廉泉、人中、地仓、承浆、大迎、心俞、肝俞、肾俞、脾俞、手三里、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太溪等穴。
(三)常用手法:按、推、揉、擦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患者坐位,医者以右手扶住患者头后部,以左手拇指指腹点按颊车、廉泉,上唇口疮配人中、地仓;下唇口疮配承浆、大迎,每穴各按1—3分钟。2.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左手食、中、无名指用推揉法自上而下在背部督脉经、膀胱经两侧线治疗5—10次,重点按揉心俞、肝俞、肾俞、脾俞约2分钟。3.可配合按揉手三里、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太溪。4.胃火炽盛者配揉中脘、天枢、内庭;心脾炽盛者配揉按肝俞、脾俞、三焦俞;肝郁化火者配揉按肝俞、太冲、行间;阴虚火旺者配揉按心俞、膈俞、足三里、三阴交,并直擦涌泉穴以引火归元。
[注意事项]
1.注意口腔卫生,勤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饮食有节,勿暴饮暴食,避免烟酒及辛辣煎炒之品。
3.注意身心健康,避免过劳和精神刺激而伤神动火。
八、慢性扁桃体炎
[概述]
慢性扁桃体炎为咽部常见疾病,指喉核肿胀突出于喉头两侧,形似乳头,或如蚕蛾。现代医学认为此病多继发于急性扁桃体炎,或继发于猩红热、麻疹、流感之后,反复发作者,则易发生局限性或全身性并发症如中耳炎、咽炎、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属中医“乳蛾”范畴。
[病因病机]
肺胃积热,复受风热邪毒,痰热郁结于咽喉;或因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蒸灼咽喉而成。
[临床表现]
咽部发干、发痒,疼痛,易感冒,咽部有异物感,易疲倦。肺胃积热者,伴刺激性咳嗽,少痰,口臭,便结溲黄,消化不良,舌红苔黄腻,脉数;肺肾阴亏者,伴四肢乏力,低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要点]
1.咽部发痒、发干、疼痛,伴刺激性咳嗽,咽有异物感。
2.多发于青少年,尤见体质虚弱者。
3.局部检查可见扁机体表面不平,并有瘫痕,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挤压舌腭弓时可见脓检或脓液自小窝口溢出。舌腭弓呈慢性充血,可触及一侧或双侧下颌淋巴结肿大并触痛。
4.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淋巴细胞增高。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清热利咽,消肿止痛。
(二)常用穴位:扁桃体穴、少商、鱼际、风池、曲池、合谷、肺俞、肾俞、翳风、天柱等穴。
(三)常用手法:拿、揉、掐、按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患者坐位,头稍后仰,医者用食、拇指指腹分别置于喉结左右两侧进行拿揉40—60次。拇、食指指腹着力,手心向下倾斜,要轻而不浮,用力不可过大。
2.患者仍坐位,医者一手扶住患者头枕部,另一手用拇、食二指拿捏双侧扁桃体穴(颊车穴下5分)2—3分钟,然后用拇指轻揉之约1分钟。
3.继之以左手拇指指甲先掐后揉少商、鱼际穴、每穴操作约2分钟。
4.再配合点按风池,合谷、曲池穴,以酸胀为度。
5.患者卧位,医者先用左手掌心揉上背部5—8遍,继用拇指点揉肺俞、肾俞,然后再揉翳风、天柱穴,每穴约1分钟。
6.肺胃积热者,加按揉尺泽、三阴交、足三里、太溪,指揉太渊。肺肾阴亏者,加按揉肾俞、昆仑、太溪、太冲等。
[注意事项]
1.预防感冒,防止受凉,发生呼吸道感染时,要极早治疗。
2.禁忌喝酒、吸烟及吃辛辣刺激食物。
3.注意营养,增强体质,减少其发作,防止并发症发生。
4.如扁桃体已成为病灶者,而自身又缺乏免疫功能,并易出现感冒,关节疼痛等可考虑切除扁桃体。
九、声音嘶哑
[概述]
声音嘶哑是一个症状,是指语声嘶嗄,甚则不能发音者。属中医学中“喉暗”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急、慢性喉炎,喉头结核,声带创伤、结节、息肉,或见盾病性失音等。
[病因病机]
声音嘶哑一症,可归纳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者因感受外邪,阻塞肺窍,肺气壅遏,失于宣畅,会厌开合不利而致声音嘶嗄;内伤者多为久病体虚,肺燥伤津,或肺肾阴虚,精气耗损,咽喉失于滋润而致发音不利。也有情志刺激,气机郁闭,声暗不出,或用声过多、过强,损伤声道,津气被耗而导致失音。
[临床表现]
病情轻者,语声嘶嗄,病情重者,声哑不出,其嘶哑的程度常用毛、沙、哑表示,“毛”指发某一音调时的嘶哑,“沙”指声音轻微而不干净,“哑”指一般音调低沉并漏气。
其发病有急有缓之不同,急者突然而起,常伴有寒热,头痛,喉部发痒、干涩或异物感、灼热感,咳嗽,口干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缓者逐渐形成,持续加重,多有慢性病史可询,常伴有心烦易怒,胸闷不适,或干咳少痰,喉部常有分泌物感或不适感,甚则潮热,盗汗,耳鸣,目眩,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诊断要点]
1.起病较快,声音嘶哑或不能言,咽喉干燥。2.可用间接喉镜检查:暴暗,喉部粘膜充血、水肿,斑状出血,分泌物粘稠,声带肿胀,声门闭合不全。久暗,喉部粘膜轻度出血,声带肥厚失去光泽,或见声带上有小结节样突起,声门闭合不全。3.注意排除声带的恶性病变,尤其是喉癌。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润喉增音,宣肺益肾。
(二)常用穴位:风池、大杼、人迎、水突、天突、气户、云门、廉泉、风池、肩井、合谷、风门等穴。
(三)常用手法:拿、揉、推、按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患者坐位,医者先用左手食、中、无名指指腹,行揉推法由风池至大抒穴5—6遍,后换右手施术同上。2.医者以左手拇指、食指置于喉结旁1分处,8分处,1.5寸处,分别拿揉30—40次,再配合拿揉人迎、水突穴,每穴约30—40次,手法力求轻快柔和。3.医者以食指顶端置于胸骨柄上方天突穴处,轻轻点按1—3分钟。
4.患者坐方凳上,医者一足踏凳上,膝部抵住患者腰骶部,两拇指按肩胛部,四指在前,相当按住气户、云门穴,用力向上、向外、向后抓掌约10—20次。
5.指揉廉泉,拿揉风池、肩井,合谷穴各1分钟。
6.属外感表证者,加按揉曲池穴、合谷穴,易反复感冒者,加按揉肺俞、风门、膏盲俞;肾气不足或肾阴亏损者,加按揉肾俞、命门、志室、太溪;情志抑郁者,加按揉肝俞、胆俞、太冲。[注意事项]
1.按摩对因用声过度、喉部炎症、清病性失音等疗效好。
2.注意避免感冒,少进辛辣、厚味,并忌吸烟、饮酒,避免精神刺激,声乐工作者应纠正不良发音方法和习惯。
3.如声音嘶哑长治不愈者,请五官科会诊,注意排除声带器质性病变和喉运动神经瘫痪性疾病,有声带息肉,或声带小结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十、齿衄
[概述]
齿衄是指血从牙龈齿缝中出者,又称“牙宣”。
[病因病机]
引起齿衄的原因,多认为与胃、肾有关。一者嗜食辛辣厚味,浊邪壅积于胃,久蕴化热,阳明郁热,胃火上炎,上灼其络,络损则血溢。二者多为房劳过度、疲劳、久病等,致肾阴亏虚,肾火内动,火动则血妄行。
[临床表现]
齿衄属一个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齿龈出血。属胃火内炽者,兼见齿龈红肿,血色鲜红,口臭,口渴欲饮,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属阴虚火旺者,齿龈多无红肿,但觉齿摇而浮,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要点]
临床常根据齿衄的血色,及牙齿松动与否来辨证。凡属火盛迫血而致齿衄者,一般血色鲜红,量较多,牙齿少松动;因肾虚而致齿衄者,一般血色较暗淡,量较少,齿龈常有松动感。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清泻胃火,滋阴降火。
(二)常用穴位:迎香、地仓、人中、承浆、内庭、照海等穴。
(三)常用手法:推、点按、揉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患者仰卧者,医者以双手拇指用揉推法由迎香至地仓向上到下关,向下至颊车,再经人中环唇推至承浆穴,往返操作3—4遍。
2.点按内庭、照海穴,每穴1—2分钟,力量由轻到重。
3.胃火炽盛者,加点揉手三里、曲池、合谷1—2分钟;阴虚火旺者,加点揉太溪、三阴交1—2分钟,横擦命门、肾俞、八髎,以透热为度。
[注意事项]
1.齿衄严重者,病人应安卧,可在局部用冷敷。
2.避免情志激动,以防升火,衄血复潮。
十一、牙痛
[概述]
牙痛是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各种牙病,如牙髓炎、龋齿、冠周炎等。
[病因病机]
牙痛产生的原因,有虚实之别。实证多因大肠、胃腑积热,或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而化火,火邪循经上炎;虚证多因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有的为平素多食甘甜酸味,不注意口腔卫生,垢秽浊牙形成龋齿痛。
[临床表现]
1.风火牙痛:牙痛龈肿,呈阵发性,遇风发作,得冷痛减,兼形寒身热,苔薄白,脉浮数。
2.实火牙痛:牙痛较剧,兼有头痛,口渴引饮,口臭便秘,苔黄厚,脉洪数。
3.虚火牙痛:牙痛隐隐,时作时止,牙齿浮动,咬物无力,午后疼痛加重、舌尖红,脉细数。
[诊断要点]
1.起病较快,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2.患者呈痛苦面容,阵阵作痛,口张不大,痛侧面肿,拒按,饮食咀嚼较为困难,漱口、遇冷热等刺激,疼痛更甚。
3.口腔检查:可见患部牙龈肿胀。或见有龋齿、牙髓炎、冠周炎等疾病。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清热泻火,滋阴益肾,消肿止痛。
(二)常用穴位:下关,颊车、翳风、承浆、合谷、迎香、颧髎、人中、大迎等。
(三)常用手法:搓、按,揉、拿、擦法等。
(四)操作方法:
1.先用双手掌心搓揉下颌部,至发热、发红为佳。后用拇指指甲按压下关,颊车穴各2—3分钟。2.左侧牙痛按右侧合谷穴约3—5分钟,右侧牙痛按左侧合谷穴约3—5分钟。同时可配合深吸气后吐气。
3.上牙痛者加按揉迎香、下关、颧髎,人中等穴。下牙痛者,加按揉承浆、颊车、大迎等穴。4.风火牙痛,加按风池,翳风、曲池,点按大椎,掐外关。实火牙痛,加掐揉内庭,拿劳宫,按揉脾俞、胃俞,以酸胀为度。虚火牙痛,加揉擦肾俞、志室,揉气海,按揉太溪、涌泉。
[注意事项]
1.按摩对风火牙痛、蛀虫牙痛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2.对牙髓炎、牙周膜炎、冠周炎等引起的牙痛,要治疗原病。
3.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和用淡盐水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