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暑
[概述]
中暑是高温环境或烈日暴晒引起的机体损害,以突然高热,皮肤干燥无汗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是在高热环境中活动所产生的一种急性病,可分为二型。
虚脱型:在闷热环境中劳动,由于大量出汗,以致脱水、失盐、血浓缩及血粘稠度增加、以及皮肤和肌肉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脑缺血,晕倒或虚脱现象。年老体弱或低血压者,易得本病。
高热型:炎热环境中长时间体力劳动,通风不良,空气潮湿,身体产热较多,又不能有效的散热,引起体温调节障碍,出现高热、昏迷等症状。本病中医称伤暑、暑风、暑厥等。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内因是体质虚弱,正气不足,劳累过度,饥餐空腹;外因是感受暑邪,或高温所伤,暑热挟湿乘虚而入。轻则暑邪郁于肌表,汗出不畅,热不外泄,出现头晕、头痛、身热、少汗、心中懊心、恶心呕吐、烦渴思饮。重则暑热炽盛、蒙蔽心仓,出现汗闭、壮热烦渴、烦躁、神昏;若热极动风,则出现抽搐、瘈疭;若热盛而致气阴两竭,则出现汗出如油,呼吸短促,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虚脱症状,是为暑厥。
[临床表现]
伤暑: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怠思睡,神志尚清,舌苔白腻,脉濡数。
中暑:
1.暑厥:壮热,口渴引饮,口唇干燥,肌肤灼热,烦躁,神志昏蒙,甚则四肢抽搐,转筋,舌红苔黄,脉洪数。
2.脱证:面色苍白,汗出气短,呼吸浅促,血压下降,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舌质淡,脉微细或细数。
[诊断要点]
1.有在高温环境活动,烈日下暴晒头部一定时间后出现不适病史。
2.先兆中暑:体温正常或稍高(37.5c以下),伴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无力等。
3.轻症中暑:体温在38c以上,颜面潮红,皮肤干燥灼热或有早期呼吸循环衰竭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博细数等。
4.重症中暑:体温在40c以上,皮肤干燥无汗,可出现高热、昏迷,四肢痉挛抽搐,皮肤粘膜或消化道出血,循环衰竭等危重病症。
5.辅助检查:血象检查见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增高,嗜酸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非蛋白氮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血钠和血氯降低。尿中可查见蛋白和管型。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
解暑清热,益气养阴。
(二)常用穴位:大椎、风府、风池、肩井、肺俞、太阳、头维、攒竹、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太冲、人中、涌泉、关元、阳陵泉、委中、承山等穴。
(二)常用手法:
按、揉、拿、一指禅推法等。
(四)操作方法:
1.患者取俯坐位,双臂可置于桌子上,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先用一手拇指蘸少许凉水施按揉法于大椎穴上,约5分钟;然后施一指禅推法自枕骨下经风府至大椎穴,上下往返5遍;接着一手蘸少许凉水施拿法于患者颈项部,从风池穴开始沿颈椎两侧缓缓向下移至平肩处,上下往返5遍;然后用双手拇指指端按双侧肩井穴,约半分钟;随后用一指禅推法于两侧肺俞穴,每侧1分钟;最后在肩井穴处施以拿法,约半分钟。
2.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旁,用偏峰一指禅推法从患者右侧太阳穴起始,慢慢地向右侧头维穴移去,再沿前发际向左头维、左太阳穴推去,如此往返约10次;然后仍用偏峰一指禅推法从右侧太阳穴,沿目眶上缘缓慢移动,推向左侧太阳穴,如此往返约5次;然后用右手拇指罗纹面分别按揉左右太阳、头维、攒竹穴,每穴半分钟;接着右手拇指蘸少许凉水施按揉法于双侧曲池穴上,每侧3分钟;用一指禅推法于双侧内关穴上,每穴1分钟;接着再用按法于双侧合谷穴上,每穴1分钟;随后施按法手双侧足三里穴上,每穴1分钟;最后在双侧太冲穴上施按揉法,每穴半分钟。
3.随症加减:(1)神志不清者。可加掐人中3~5次;按揉涌泉半分钟,按后溪半分钟,按揉关元2分钟。(2)抽筋者,加按揉阳陵泉2分钟;拿委中、承山各半分钟。
[注意事项]
1.应将中暑患者迅速移至阴凉通风处,解衣领,让病人躺在床上休息,头部不要垫高,并给予冷盐水或清凉饮料,或采取冷湿敷,酒精擦浴。
2.重症中暑出现循环衰竭、脱水、昏迷等严重病情时,应争取时间采取中西医综合抢救如静脉补液、冰敷降温等措施。
二、晕厥
[概述]
晕厥是指因血液循环紊乱而引起大脑一时性缺血、缺氧所产生的急骤而短暂的意识丧失。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常在短时间内逐渐清醒而无后遗症。往往因惊恐、疲劳、疼痛、创伤、情绪紧张、体位变动等而诱发。依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血管运行失调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另外,如低血糖、重度贫血、换气过度综合征、窒息、气体中毒、高空飞行等可引起晕厥。本病属祖国医学的“厥证”范畴。
[病因病机]
1.七情所伤:由于恼怒惊骇、情志过极,以致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上壅心胸,蒙闭清窍,逐而引起昏仆无知。此外,由于元气素弱,又遇悲恐,或疲劳过度,致使阳气消乏,气虚下陷,从而清阳不升,造成突然晕厥。
2.血逆血脱:由于肝阳素旺,又逢暴怒,以致血随气逆,气血上壅,清窍不利,则昏仆无知。或因产后及其他疾病失血过多,气随血脱而发生晕厥。
3.痰饮内伏:形盛气弱之人,嗜食酒酪甘肥之品,脾胃受伤,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浊内阻,气机不利,偶因恼怒气逆,痰随气升,上蒙清窍,造成突然眩仆而厥。
4.饮食所伤:饮食不节,积滞内停,失于转输,气机受阻,故窒闷而厥,此种情况多见于儿童。但成人饱食之后,骤逢恼怒,气逆挟食,食填中院,上下痞膈,气机受阻,壅塞清窍,可致晕厥。也有因劳碌过度,饥餐渴饮而致者。5.感受暑热之邪:夏令炎暑、久曝烈日之下,或久劳于高温之室,感受暑邪,热郁气逆,阻遏气机,闭塞清窍,而卒然发厥。
[临床表现]
1.突然晕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重者有抽搐。
2.晕倒前常有前驱症状,如出汗、恶心、上腹不适、头晕、耳鸣、眼花、气促、胸痛、四肢发麻等。
3.晕倒前常有诱因:如疼痛、情绪不佳、恐惧、焦虑、疲劳、闷热、突然转颈、低头等。
[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如上述。
2.面色异常,如显著苍白大多见于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面色潮红见于某些脑性晕厥;紫绀见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哭泣晕厥等。
3.呼吸异常:如呼吸困难见于心脏机械性阻塞所致的晕厥;呼吸缓慢而带鼾音见于脑性晕厥。
4.血压异常:血压显著下降见于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某些脑性和心性晕厥;血压明显升高见于高血压脑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5.脉搏、心率、心音异常:心脏停搏或心动过缓可见于颈动脉性晕厥、吞咽性晕厥、排尿性晕厥。心动过速可见于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脉慢而弱是单纯性晕厥的特征。
6.血脂、血粘稠度检查,眼底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颈椎、头颅x线检查,头颅ct等检查可以协助诊断。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醒脑开窍。
(二)常用穴位:
人中、百会、印堂、太阳、肩井、合谷、曲池、委中、中府、膻中、中院、章门、期门、心俞、脾俞、胃俞、风池、极泉、承山、太冲、率谷等穴。
(三)常用手法:
掐、按、拿、抹、摩、揉、搓等法。
(四)操作方法:
1.病人要移到通风的地方进行急救。喉中有痰者,先要用吸痰器或进行口对口吸痰。然后平卧,解开衣襟。先掐人中,再拿合谷、委中,按百会、印堂,并从印堂抹到太阳,往返十余次,然后拿肩井。待病人苏醒后再用下法治疗。
2.用轻柔而缓和的掌揉法在胸腹部的膻中、中脘治疗,约3分钟,再在两侧中府、章门、期门作指揉,每穴约1分钟。然后作顺时针方向摩腹,手法宜缓慢柔和,时间约3分钟。
3.按揉背部两则膀胱经,重点在心俞、脾俞、胃俞,以酸胀为度,每穴约半分钟。再接、拿两侧风池穴,并沿颈椎棘突两侧,自上而下,操作3—4次。然后拿两侧肩井,再搓背部及两胁。
4.随症加减,伴四肢抽搐者,可加拿极泉10次,按揉曲池1分钟,拿承山1分钟,按太冲1分钟;伴头晕者,可加按揉率谷1分钟。
[注意事项]
1.晕厥起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在推拿治疗同时应密切注意病情发展,及时进行中西医结合综合抢救。
2.患者苏醒后,应积极寻找发病原因,以防止晕厥的再次发生。
3,嘱易患晕厥的患者应避免情志刺激、暴饮暴食、暑热劳作等各种诱发因素。
三、抽搐
[概述]
抽搐是指骨骼肌异常的不自主痉挛,并引起关节运动,多为全身性或对称性,常有姿势改变和随意运动的丧失。临床表现为四肢和躯干出现全身性骨骼肌强直性肌收缩,或阵挛性收缩,两者也可同时发生。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常可反复发作。严重者发作可呈持续状态。全身性骨骼肌痉挛者;多伴有意识丧失,如为肌阵挛者一般无意识障碍。抽搐可见于多种疾病,其中以脑部病变为主,其次为全身性感染、缺氧、水电解质紊乱、代谢异常和中毒。一些病人的抽搐可为盾病性。本病属中医“痉证”范畴。
[病因病机]
1.邪壅经络:风寒湿邪,壅滞脉络,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受病,拘急而成痉。
2.热甚发痉:热甚于里,消灼津液,阴液被伤,筋脉失于濡养,引起痉病;或热病伤阴,邪热内传营血,热盛动风,引发本证。
3.气血亏损:素体气血两虚,或因亡血,或因汗下太过,致使气血两伤,气血不足,难以温养筋脉,因而成痉。
4.瘀血内阻:病久入络,瘀血内阻,血行不畅,筋脉失养而发生痉证。
[临床表现]
1.邪壅经络: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肢体酸重,苔白腻,脉浮紧。
2.热甚发痉:发热胸闷,口齿齿,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手足挛急,腹胀便秘,苔黄腻,脉弦数。
3.气血亏虚:素体气血两虚,或在失血之后,项背强急,四肢搐搦,头目昏弦,自汗,神疲短气,舌质淡红,脉弦细。
4.瘀血内阻:形体消瘦,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头痛神疲,舌质暗或有紫斑,脉细涩。
[诊断要点]
1.患者肌张力增高,呈强直性或痉挛性肌收缩,可有意识障碍。
2.体温可异常升高,血压亦可异常。可有心、肺体征或神经系统体征,以及其他方向的体征。
3.癔病性抽搐患者无异常体征,肌张力变化不定。
4.实验室检查可按需要做血、尿常规,血糖、血电解质测定,肝、肾功能测定,脑脊液检查,血气分析,寄生虫抗原皮内试验等。
5.有指征时可做心电图、脑ct、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
开窍醒脑,解痉止痛。
(二)常用穴位:
人中、内关、合谷、中冲、十宣、百会、阳陵泉、太冲、涌泉、风池、风府、风市、大椎、至阳、曲池、脾俞、足三里、关元、膈俞、血海等穴。
(二)常用手法:
掐、点、按、揉等法。
(四)操作方法:
1.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右侧,先用拇指指端掐人中穴半分钟至1分钟,然后掐十宣,每处20—30秒;掐中冲半分钟;用拇指指端按揉百合、内关、合谷穴,每穴1—2分钟;其后施点法于双侧阳陵泉、太冲、涌泉穴,每穴半分钟至1分钟;最后拿曲池、委中、承山穴、每穴半分钟至1分钟。
2.随症加减:
(1)邪壅经络:加点揉风池、风府、风市穴。
(2)热甚发痉:加点揉大椎、至阳穴。
(3)气血亏损:加点揉脾俞、足三里、关元穴。
(4)瘀血内阻:加点揉隔俞、血海穴。
[注意事项]
1.抽搐的治疗应针对原发病为主,因此通过临床体检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并结合病史特点明确病因尤为重要。在急症处理中应用推拿疗法的同时,仍应配合其他必要的综合抢救措施。
2.在治疗时,须注意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将病人下颌托起,防止舌后坠堵塞;同时应解开患者领口和衣扣,放松裤带,以减轻呼吸道的阻力;注意大小便的护理。
四、溺水
[概述]
溺水是呼吸道被水堵塞,大量水液灌入肺内,或因冷水刺激喉头痉挛而引起窒息、缺氧,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所致的症状。如在淡水中淹溺,吸入水量较多时,低渗淡水可从肺泡渗入血管中,引起血溶量增加及溶血,同时可有血钠下降及血钾增高。如为海水淹溺,则高渗海水可通过肺泡将体液吸出,引起血液浓缩及血容量减少,并导致血钠及血钾增高。由于缺氧故均有代谢性酸中毒,如不及时抢救,可遭致死亡。
[病因病机]
因有意或无意落水而又不懂游泳,或游泳时潜水较长时间在水中而不换气,使水从口鼻而入;或患有心脑、癫痫等病在游泳时突然发作而致淹溺,水分阻塞气通,阻遏心肺,使肺气不得输布,水湿浸淫肺腑,流溢肌肤,闭阻阴阳,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血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
[临床表现]
溺水时间短者,唇指发紫,目赤,四肢拘急或痉挛。
溺水时间长者,面色青紫,口吐泡沫,肢体冰冷,不省人事,气息微弱,脉微欲绝。
[诊断要点]
1.有落水史及其所致窒息、缺氧症状。
2.面部肿胀、青紫、眼充血,口腔或鼻腔充满血性泡沫或泥沙,肢体冰冷,抽搐、昏迷,两肺布满湿性啰音,呼吸浅表或不规则;心音弱,心率慢或有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呼吸心跳停止。并可合并外伤。胃内充满积水而致腹部膨隆。
3.心电图可显示心律失常,心室颤动或心搏停止。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
开窍苏厥,宣肺清心。
(二)常用穴位:
人中、涌泉、太渊、内关、足三里等穴。
(三)常用手法:
点、按、揉、掐等法。
(四)操作方法:
救起溺水者后,首先应迅速清除口腔内污物,将舌拉出口腔之外,设法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将患者俯卧,腹部垫高以使头部下垂,然后以双手用力压其背部,将呼吸道及胃内积水倒出;同时,尽快用点法或按揉法重刺激内关、足三里,重掐人中、涌泉、太渊,至患者苏醒、呼吸功能恢复正常为止。
[附注]:
若溺水者被救起时呼吸已经停止,应迅速倒水,倒水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倒水与俯卧压背法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若心脏跳动也已停止,迅速倒水后,口对口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摩应立即同时进行。有条件者应用气管内插管,正压给氧,同时也可使用心电起搏器,心内药物注射,肌注呼吸兴奋剂及升压等药物。如呼吸心跳恢复,缺氧基本纠正后,还须密切注意纠正酸碱及电解质紊乱,治疗脑水肿和肺水肿。抢救本病刻不容缓,分秒必争,并应采取综合措施,并针对淡水淹溺、海水淹溺分别作出适当处理。在病人已脱险的情况下,还应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
五、头痛
[概述]
头痛是指头颅的上半部(眉目以上至枕下部为止的范围)的疼痛,临床上十分常见。根据不同原因,一般将头痛分为血管性头痛、颅内高压或低压性疼痛、紧张性头痛、外伤性头痛、头面五官疾患引起的头痛。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年龄皆可罹患。中医亦称“头痛”,民间多称“头痛”。
[病因病机]
1.外邪侵袭:脑为清阳之腑,若起居不慎,感受风寒,寒凝血滞,阻遏脉道而痛;或感受时邪疫毒,火热上炎,上扰清窍而痛;或风挟湿邪,蒙蔽清窍,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经脉受阻而痛。
2.内伤虚损:头为诸阳之会,手足诸阳经皆交会于头面。若素体阳盛,肝阳偏亢,兼之劳碌、恼怒,肝动阳升,上扰清窍,可致头痛;或素体阴虚,肾精不足,兼之房劳不节,以致髓海空虚,精血不荣于脑而痛;或脾胃不足,不能化生气血,以及失血之后,营血方虚,使气血不能上荣于脑而痛;或久病不愈,络脉瘀阻,以及外伤停瘀,血运不畅,不通则痛。
[临床表现]
1.外邪侵袭:
(1)风寒头痛:头痛恶寒,病连项背,多因遇风冒寒而得,口不渴,不发热或微发热,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头痛:头痛发热,面色红赤,口渴引饮,便秘溺赤,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因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自腻,脉濡。
2.内伤虚损:
(1)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烦躁易怒,夜睡不宁,面色红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2)肾气不足:头痛空虚。每兼眩晕,下肢乏力,腰酸腿软,耳鸣耳耷,男子遗精阳萎,女子闭经不孕,偏阴虚者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者舌淡苔白,脉沉细。
(3)气血亏虚:头痛头晕,遇劳则甚,面色皓光,神疲乏力,短气懒言,心悸怔忡,食少纳呆,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4)瘀血阻滞:久痛不愈,痛处不移,如锥如刺,或有外伤、手术史,舌质紫暗,或边有瘀点,脉弦涩。
[诊断要点]
1.血管性头痛:多有家族史,女性居多,疼痛部位不定,部分呈偏头痛发作,呈搏动性钻痛、钝痛或刺痛,可伴恶心、呕吐、闭目畏光,每因气候变化、劳累、妇女经期、精神刺激而诱发。
2.颅内高压性头痛:以颅内肿瘤为常见,头痛部位固头定,呈深处持续性钝痛,可并呕吐,视力减退,视神经乳水肿,可导致双目失明。
3.颅内低压性头痛:见于腰椎穿刺后,或气脑、脊髓造影后,可伴有恶心、呕吐、直立时头痛加剧,平卧休息后减轻。
4.紧张性头痛:大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因紧张焦虑、疲劳而发作,疼痛位于两侧额部、颞部或枕部,呈束紧样痛,病程长,可经年累月,日以继夜地发作,而各种检查无特殊发现。
5.外伤性头痛:有明显的外伤史,头痛呈局限性,以外伤一侧为明显,触诊或叩诊可见疼痛,局部皮肤可有痛觉过敏。
6.眼、耳、鼻、牙齿等疾病均可引起头痛。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
通络止痛。
(二)常用穴位:
风池、风府、天柱、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会、肩井,肺俞、风门、大椎、曲池、合谷、太冲、涌泉、气海、膈俞、足三里、关元、肾俞、命门、攒竹等穴。
(三)常用手法:一指禅推、拿、按、揉、抹、推、摩、擦等法。
(四)操作方法:1.病人坐势,用一指禅法沿项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治疗3—4分钟,然后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再拿两侧风池,沿项部两则膀胱自上而下操作4—5遍。2.病人坐势,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穴。然后用揉法在前额部操作,重点在印堂及两则太阳穴。再用抹法自印堂向上循发际至太阳穴,往返3—4遍。最后用五指京法从头顶拿至风池,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重复4—5次。3.随症加减:风寒头痛者,加拿两侧肩井,按揉肺俞、风门;风热头痛者,加按揉大椎、肺俞、风门,再拿两侧肩井;风湿头痛者,加按揉足三里、阴陵泉,拿合谷;肝阳上亢者,加推桥弓,自上而下,20次;按揉两侧太冲,擦涌泉;肾气不足者,加摩腹,点按关元,擦肾俞、命门及腰骶部;气血亏虚者,加摩腹,点按气海,按揉膈俞、足三里;瘀血阻滞者,加按揉太阳、攒竹及前额。
[注意事项]
引起头痛的原因较为复杂,推拿虽对缓解头痛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但应认真查明其病因,按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进行诊断治疗。
六、眩晕
[概述]
眩晕是一种症状,属于运动幻觉。由于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所致。病者自觉外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在眩晕的同时,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视物偏向、倾斜、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自汗出及血压脉搏的变化。临床上分前庭系统性眩晕,亦称真性眩晕,以及非系统性眩晕,亦称一般性眩晕两大类。中医称“眩冒”、“眩运”。
[病因病机]
1.由于饮食不当,或劳倦太过,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以致聚湿生痰;或素体肥伴,脾虚多湿,化生痰浊,阻滞中焦,痰浊土蒙清窍,故发为眩晕。
2.由于情志失调,忧患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升,扰动清窍;或素体阳虚,肝阳偏亢;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使肝阳上亢,扰动清窍,发为眩晕。
3.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正气未复;或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以致气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发为眩晕。
4.因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老年肾气亏虚,精血枯涸;或房劳过度,耗伤阴液,使肾精不足,精不生髓,髓海空虚,发为眩晕。
[临床表现]
1.痰浊中阻:眩晕困倦,头重如蒙,胸脘痞闷,恶心呕吐,食少纳呆,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
2.肝阳上亢:眩晕头胀,头痛失眠、心烦易怒,面色红赤,口苦急躁,或肢麻震颤,步履艰难,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3.气血虚弱: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心悸怔忡,语音低微,自汗出,舌质淡,有齿印,苔薄白,脉微细。
4.肾精不足:眩晕耳鸣,遗精阳萎,腰酸膝软,步态蹒跚,视物模糊,齿摇发落,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尺脉弱。
[诊断要点]
1.前庭系统性眩晕:
(1)耳源性:比较常见的是美尼尔氏综合征,见于30—60岁,每次发作数分钟至数小时,伴有耳鸣耳聋,眼球震颤,电听力检查示感音性耳聋;其次是迷路炎症、外伤、出血、中毒等,或见于耳部手术后,外耳道耵聍等。
(2)神经源性:常见病因是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肿瘤、脑于肿瘤等,多有明显的耳聋耳鸣史;前庭神经炎有感染发热,听神经损伤有外伤史,椎基动脉供血不良见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的患者。
(3)颈源性:肥大性颈椎骨关节炎由于骨赘压迫动脉而引起眩晕,x光检查可帮助诊断。颈肌痉挛,颈部外伤,颈神经受刺激,可根据病史及颈部体征明确诊断,两侧一般不对称。
2.非系统性眩晕:
(1)眼性眩晕:见于眼外肌麻痹,屈光不正,先天性视力障碍等。
(2)全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低血压、颈动脉窦过敏;血液病如严重贫血,各种出血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低血糖、甲亢、更年期综合征;其他如药物过敏、全身感染等。[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
健脾祛湿化痰;平肝潜阳;补益气血;补肾养阴。
(二)常用穴位:
肺俞、厥阴俞、心俞、脾俞、大肠俞、支沟、内关、丰隆,列缺、肩井、肝俞、肾俞、关元、气海、风池、太冲、大陵、胃俞、足三里等穴。
(三)常用手法:
点、按、提、拿、揉、掐等法。
(四)操作方法:
1.痰浊中阻:按运肺俞、厥阴俞、心俞、脾俞、大肠俞,掐支沟、内关、丰隆、列缺。
2.肝阳上亢:点按风池、太冲、内关、大陵;揉拿手三阴经,提拿足三阳经。
3.气血虚弱:点按脾俞、胃俞,点按足三里,提拿足三阳经。
4.肾精不足:提拿肩井,点按肝俞、肾俞,点按关元、气海。
[注意事项]
1.患音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半流质饮食。如呕吐严重者,应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2.应尽快查明病因,及时治疗原发病。
3.如眩晕严重,可予安定、止呕等药物治疗。
七、小儿惊厥
[概述]
小儿惊厥又称小儿惊风,是儿科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为大脑功能暂时紊乱,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的抽搐,常伴意识丧失。这种神经系统功能的暂时紊乱、神经细胞异常放电现象。大多由于过量的、超生理界限的中枢神经性冲动引起;但也可由于末梢神经肌肉的刺激阈减低而引起惊厥。小儿神经系统未发育成熟,兴奋容易扩散,故于同样刺激条件下小儿更易出现惊厥。引起小儿惊厥的原因很多,一般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中医认为本症的发生是由于外感时邪、暴受惊恐、内蕴痰热及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中医辨证将本病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
[病因病机]
(一)急惊风:
1.感受时邪:小儿肌肤薄弱,胰理不密,极易感受风邪,侵及肌表,时邪从表入里,郁而化热化火,火甚生痰,热极生风,引动肝风。或逆传心包,而致惊厥。
2.痰热积滞: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若痰热内伏,或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毒邪之食物,郁结肠胃,湿热内阻,壅塞不消,气机不利,肝失疏泄,“气有余便是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而见惊厥。
3.暴受惊恐: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尤多痰邪内伏。如暴受惊恐,恐则伤志,而致神志不宁,惊惕不安。或致痰诞上壅,蒙蔽清窍,引动肝风而惊搐。
(二)慢惊风
1.脾阳虚弱,由于大吐大泻或急惊风时经治不愈,伤及脾阳,或禀赋不足,脾胃素亏,健运失常,营养失调致使脾阳虚弱,土虚木贼,肝旺生风,故时而抽搐。
2.脾肾阳衰:久吐久泻或病后长期失调,脾胃久伤,损及肾阳,肾阳衰微,阴寒内盛,不能温养脾土,脾阳更亏,虚风内动。故见抽而无力之慢惊风。
3.肝肾阴亏:急惊风或温热病后,迁延未愈,久热耗伤阴液,肾阴亏损,不能滋养肝木,肝血不足,筋失濡养,阴虚风动,故见筋脉拘急。
[临床表现]
以突然意识丧失,眼球上翻,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为特点。
1.急惊风:突然起病,面青口噤,身热发厥,痰壅气促,四肢抽搐,迷睡不醒,醒时啼哭,不思乳食,二便黄赤或秘涩。
2.慢惊风:精神不振,形体消瘦,四肢抽搐无力,头目颤动,时作时止,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双目无神。
[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如上述。
2.惊厥发作时,要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观察抽搐的具体表现,并做必要的一般望诊、心肺检查、体温检查等。惊厥停止后,须对患儿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血压、前囱、瞳孔、眼底、头部有无外伤、皮肤有无出血点,耳道是否流脓等,尤其是要仔细检查心、肺及神经系统。
3.根据病情需要,有目的选做某些特殊检查化验,有助诊断,如三大常规、血液生化、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头颅x线检查、头颅ct检查等。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
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二)常用穴位:
人中、十王、老龙、太冲、印堂、曲池、委中、承山、风池、六腑、天河水、肝经、心经、脊、大椎、涌泉、百会、神门、小天心、中脘、足三里、脾土、板门、脾俞、胃俞、肾经、三关、合谷等穴。
(三)常用手法:
掐、拿、揉、推、捣、摩、按、捏等法。